【預習指導】
獨立研讀文本《迷娘(之一)》《致大?!贰蹲约褐瑁贰稑浜吞炜铡贰R罁?jù)導學案要求,,做好標記和勾畫,。
【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征和藝術(shù)效果,了解外國詩歌的寫作風格和特色,學會結(jié)合時代背景賞析詩歌情感。
2.體會詩歌意象選取的方法和效果,分析詩歌運用的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重點難點】
閱讀文本,,了解四篇詩歌的基本內(nèi)容。
【情景導學】
班級要舉行詩歌朗讀比賽,,從此四篇詩歌中選擇自己心儀的篇目,,好好準備一下,報名參加吧,!
一,、介紹作者
1、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生于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富裕市民家庭。曾獲斯特拉斯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深受盧梭,、萊辛和斯賓諾莎的影響;和席勒交誼深厚,青年時為狂飆運動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對封建割據(jù),渴望德意志統(tǒng)一,主張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
早期重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5年從瑞士游歷歸來,應邀擔任魏瑪公國樞密顧問,。1786—1788年間訪問意大利,對古典藝術(shù)發(fā)生濃厚興趣,同時研究自然科學,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完成劇本《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和《埃格蒙特》。后者以尼德蘭民族獨立斗爭為題材,反映作者對異族壓迫的憎恨,。
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描寫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jīng)歷,反映從文藝復興至19世紀初德國進步的,、科學的力量和反動的、神秘的力量之間的斗爭,宣揚人道主義思想,。重要作品還有自傳《詩與真》和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漫游時代》,。所作抒情詩語言優(yōu)美,內(nèi)涵深廣,是德國詩歌的瑰寶。其作品對德國和世界文學有很大影響,。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如發(fā)現(xiàn)人類顎間骨,并著有關(guān)于植物形態(tài)學和顏色學的論文,。
2、普希金(1799—1837),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標準俄語的創(chuàng)始人,。普希金的抒情詩有800余首,內(nèi)容非常廣泛,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自由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愛情詩和田園詩,如《致克恩》和《我曾經(jīng)愛過你》等,。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及關(guān)于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創(chuàng)作對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高爾基稱之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3、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生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報紙編輯,。主要詩集《草葉集》在1855年初版,以后多次重版,每版都有新詩補充,。創(chuàng)作可分三期:南北戰(zhàn)爭(1861—1865)以前,詩作《軟骨頭之歌》《我歌唱帶電的肉體》《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隸主和種植園主的壓迫,對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頌自由的理想;《歐羅巴》歡呼法國一八四八年革命;《斧頭之歌》歌頌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南北戰(zhàn)爭時期,組詩《桴鼓集》號召人民參加反奴隸制的戰(zhàn)斗,歌頌戰(zhàn)士們的英雄氣概;《啊,船長!我的船長喲!》《當紫丁香最近在庭園中開放的時候》悼念被殺害的林肯總統(tǒng),。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詩作《不,今天別向我提到那重大的恥辱》及政論《民主的遠景》等,認為真正的民主還沒有在美國出現(xiàn);《哦,法蘭西的星!》《神秘的號手》歌頌歐洲的革命運動和巴黎公社,。其詩作熱情奔放,不受傳統(tǒng)格律束縛,用新的形式表達民主思想,對種族、民族和社會壓迫表示強烈抗議,對美國和歐洲自由詩的發(fā)展很有影響,。
4,、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詩人,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引起瑞典詩壇轟動,成為50年代瑞典詩壇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陸續(xù)出版詩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鐘聲與轍跡》(1966),、《在黑暗中觀看》(1970)、《路徑》(1973)等多卷,先后獲得多種國際國內(nèi)文學獎,。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主要探討自我與周圍世界的關(guān)系,死亡,、歷史和自然是其作品中常見的主題。
二,、作品背景
1,、《迷娘》創(chuàng)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中,作為小說人物迷娘的唱詞。
迷娘是馬戲團里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后來被主人公威廉邁斯特贖買,收留在身邊,。她是一位性格內(nèi)向,、身體瘦弱的少女,卻有著謎一樣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時候就被人誘拐到德國,過著饑寒交迫,、顛沛流離的生活,。她的父親后來流落街頭,以彈琴賣藝為生,后來也被威廉邁斯特收留。迷娘自從遇到邁斯特,便過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強烈地愛上了邁斯特,??墒怯捎诩膊?她不久就去世了?!睹阅铩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一首委婉優(yōu)美的詩歌,。
2、《致大?!肥且皇字恼问闱樵?寫于1824年,。因為普希金熱愛自由,不愿阿諛逢迎敖德薩總督,所以被革職遣送回鄉(xiāng)(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想起與大海有關(guān)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
3,、自己之歌(節(jié)選)19世紀上半葉,美國在經(jīng)濟上雖然發(fā)展很快,但仍基本上處于歐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別是文學方面,則主要從屬于英國,還沒有建立起本民族的與合眾國相適應的民主主義文學,。當時以愛默生為首的美國超驗主義者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fā)現(xiàn)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xiàn)他的“特殊時代,、環(huán)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
惠特曼的詩體現(xiàn)了美國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內(nèi)戰(zhàn)的重大史實。他站在進步的,、正義的立場上,熱情呼喚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贊美勞動和勞動者,強烈譴責反動的農(nóng)奴制度,猛力抨擊封建宗教的禁欲主義,熱切向往光明和未來,憧憬著一個“世界樂園”的出現(xiàn),。
4、《樹和天空》出自詩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詩集《完成一半的天堂》發(fā)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間,特朗斯特羅姆的事業(yè)被分為鮮明的兩部分:一面是心理醫(yī)生,另一面則是年輕而富有名氣的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所處的時代,雖然在他的近鄰以至整個世界發(fā)生了許多驚天動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個中立國家,長期以來政治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平穩(wěn),人們過著悠閑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夠的時間面對大自然——波羅的海的島嶼,、落日、船帆,瑞典的車站、村莊,、樹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詩歌有著某種東方式的頓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來自他的難度寫作理念和在藝術(shù)上不懈的努力。
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文章脈絡(luò),。
《迷娘》
《致大海》
《自己之歌》
《樹和天空》
探究案
【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征和藝術(shù)效果,了解外國詩歌的寫作風格和特色,學會結(jié)合時代背景賞析詩歌情感,。
2.體會詩歌意象選取的方法和效果,分析詩歌運用的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重點難點】
體會詩歌意象選取的方法和效果,分析詩歌運用的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情景導學】
走進詩歌,,走近詩人,。
【學習活動】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jié)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迷娘(之一)》選取了豐富有特色的意象,真摯而熱切地抒發(fā)了迷娘思念家鄉(xiāng)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致大?!芬辉?詩人運用擬人,、象征的手法賦予大海人的性格,并賦予其自由的象征。詩人運用呼告,、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達了內(nèi)心的苦悶,、憂郁和渴望。
《自己之歌(節(jié)選)》中,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創(chuàng)作詩歌的主旨——拋卻世俗,自由放歌,。
《樹和天空》,主要探討自我與周圍世界的關(guān)系,。詩歌中,“樹和天空”的關(guān)系,寓示著存在(人與自然)與無限、與永恒的關(guān)系,。
活動一:體會詩歌意象選取的效果
1,、《自己之歌(節(jié)選)》在意象的選取上有什么特點?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致大?!芬辉娭?詩人為什么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
3,、《樹和天空》一詩中,所選取的意象“樹”“天空”“我們”,有怎樣的象征義?
活動二:分析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1、你認為《迷娘(之一)》這首詩歌最大的藝術(shù)特點是什么?
2,、試分析《致大海》一詩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3,、惠特曼的《自己之歌(節(jié)選)》中第一人稱“我”是作者本人嗎?
活動三:隱喻手法的運用
1、探析隱喻手法能夠較好地理解詩歌主旨,。
《樹和天空》即運用了隱喻手法,。樹立足于大地同時又指向天空,它詮釋了生命的深度與高度。但是人們埋頭于對土地的耕耘與掘進,卻漸漸忽略了頭頂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記了對未知的渴望,、對神秘的欣賞,、駐足靜觀與默想,比如對宇宙一聲純粹而又唯美的驚嘆!
2,、半個多世紀前,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來教育學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边@里的“水仙花”是一種隱喻,那它比喻了什么呢?
訓練案
【學習目標】
1,、使用隱喻手法,完成一篇文字
2,、在評點中明確隱喻手法的運用
【學習活動】
1,、請以“換一朵水仙花”為話題,寫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