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陽明創(chuàng)立的心學(xué)理論中,有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那便是不可讓倫理道德成為僵死的教條,。 王陽明極力反對用“天理”來束縛人的思想與行為,尤其反對言行脫節(jié),、只說不做的學(xué)風(fēng),。不僅如此,王陽明還提出每個人都必須嚴格踐行自己的德行,,做到知行合一,,將道德規(guī)范變成每個人的一種自覺的道德要求。 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晳說來,,卻似耍的事,,圣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先生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人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p> ——《傳習(xí)錄》 在王陽明看來,,立志這件事情必須要專一,且不可受到個人主觀意志的影響,,更不可武斷而行,,不可讓自己的志向太絕對。一個僅僅憑借著個人的主觀意志確立的志向,,往往會偏向一方,;而武斷又絕對的志向,同樣不可能帶來好的結(jié)果,。 一次,,王陽明在與弟子陸澄交談時,特別強調(diào)了這一點,。那天,,陸澄問先生:“孔子將他的弟子們聚到一起暢談志向,子路和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管禮樂,,多多少少還有點實際用處;而曾晳所說的,,似乎是玩耍之類的事,,卻得到孔圣人的稱許,這是怎么回事,?” 看到陸澄滿心疑惑,,王陽明說道:“在孔圣人看來,無論是子由,、冉求,,還是公西赤,,他們?nèi)说闹鞠蚨加行{空臆想且又絕對的意思。有了這兩種傾向,,就會偏向某一方面,,顧此一定失彼,因此,,孔子不贊許這三位弟子的志向,。曾晳的志向比較符合實際,正合《中庸》中所謂的'謂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人而不自得矣’,。也就是說,子由,、冉求,、公西赤三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材,而曾晳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達之材,??鬃又詻]有批評子由、冉求,、公西赤三人的志向,,是因為孔子知道,這三位弟子都有卓越的才能,,不是那種空談不實的人,,所以,孔子也贊揚了他們,?!?/p> 王陽明認為,一個腳踏實地的人即使志向偏于某一方面,,也會因為其說到做到的個性,,而將這種志向變成現(xiàn)實,就像子由,、冉求,、公西赤三人,他們偏于一方面的志向并不能影響其最終夢想的實現(xiàn),。但是,,對于普通人而言,,若是所立的志向偏于某一方面,就會由于缺乏行動力而導(dǎo)致志向變成空想,。由此,,王陽明特別提醒世人,在確立志向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從全局出發(fā),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再確定最終的志向,,如此,才能避免志向變成空想,。
才是知行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