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對“道”的注解都是各取所需,,共同特點(diǎn)是“不可知”自古注老之人,何止千萬,?諸子論道之書,,車載斗量。這中間,,法家注老,,儒家注老,佛家注老,,道教注老,,各取所需,,莊子云:諸子“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于是,“道術(shù)將為天下崩”,。 法家說:道也者,,萬物之所然也,生于所以有國之術(shù),。韓非子認(rèn)為:道生法,,法就是道,違法就是違道,; 漢儒說:天子即道,,禮法政教是焉。董仲舒認(rèn)為:天人感應(yīng),,人間的吉兇禍福都是上天的意志體現(xiàn),,三綱五常就是上天恩賜給人間的道; 玄學(xué)家說:幽兮遠(yuǎn)兮,,未可知兮,。王弼認(rèn)為: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都是指具體名物,。而常道是“不可道,,不可名也”。 佛家說:道不可說,,言語道斷,。佛陀認(rèn)為“我所知法如樹上葉,我所講法如掌上葉”,,一說就錯,,文字是相,言說是相,,著相難得道,。 理學(xué)家說:道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它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朱熹說:千言萬語一句話,滅人欲,,存天理,。 還有陸王心學(xué)的“心即理”、即道,,人生倫理便是道,,要為善去惡;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總起來說,,以上諸家所言之“道”有以下特點(diǎn):道有神性,,是善的;道是玄冥不可知,、不可言說的,,一說就錯;文字只是“指月之手”,,“得道”靠“悟”靠修行,。 莽莽蒼蒼的“道林”中,究竟哪些才是老子的“道”,? 老子之“道”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被肢解的?上述諸家所言之道,,都不是老子所言之道,。那么那么老子之“道”又是什么樣的,?儒家、玄學(xué)家(儒家分支),、佛教,、道教、理學(xué)家所言之道,,為什么不是老子所言之“道”,? 1、“道”是可知可用的,。老子通過萬物旁作,,“以觀其復(fù)”,發(fā)現(xiàn)了“道”的真相,,并告訴人們“言有宗,,事有君”,讓人們“尊道而貴德”,,不可違道而行,, 老子是如何知道這些的呢?他說:“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其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請呵,。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因?yàn)椋旱雷饔玫骄唧w事物時,,它在潛在而又無所不至地在發(fā)揮著作用。其中既有“象”,, 有其抽象,、規(guī)律性的內(nèi)容;又有“物”,,有其具體,、實(shí)在性的內(nèi)容,。 它雖在不為人所覺處,但道對物的影響卻是非常真實(shí)的,。自今及古,,道從來不曾消失過。所以他將這個真相告訴世人:“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可惜“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說的正是那些認(rèn)為“道”不可知的人們,所以老子悲嘆道“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因此,認(rèn)為“道不可知”的,,是故意混淆視聽,,為神秘宗教思想服務(wù)的。 2,、不可知的是“道”的名稱,,而非“道”。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漻呵,獨(dú)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qiáng)為之名曰大,。” “道”是客觀存在的,他是天地萬物之母,。但不知道它的名稱,,只能勉強(qiáng)給他一個字號叫“大”,姑且稱之為“道”,。 老子說的是“未知其名”,,并沒說“道”是不可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萬物蕓蕓,,或方或圓,或動或靜,,或隱或顯,,任何一件事物,都可據(jù)其形態(tài)特性而命名,,但“道”內(nèi)附于千姿百態(tài)的萬物中,,用什么名稱來定義整個宇宙中那些日月山水、飛禽走獸,? 沒法以一個名稱而定義千姿百態(tài)的呈現(xiàn),,概括萬物之特性,故云“未知其名”,。 3,、老子的“道”沒有神性,也無所謂善惡,。老子云“天地不仁”“天道無親”,,“道”乃自然之存在,如同日月山水,,無善無惡,。即便是“上善”之“水”,它的善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通過順其自然趨下之特性,,進(jìn)行“疏導(dǎo)治理(即無為)”,使其“靜”下來,,才能善利萬物,,故云:“上善,治水”,。 老子所說的“善”,,都是有條件的,是相對于人們認(rèn)知中的“不善”而存在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訾(希求),,不善矣”。一切對立的概念,,都是人為的,,以人的主觀意愿為標(biāo)準(zhǔn)而認(rèn)定的,。 而真相卻是:“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人們認(rèn)為的“對立雙方”,,其實(shí)是“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的。 賦予“道”以神格化,,是對“道”的矮化和貶低,,是人類的一廂情愿。將“道”賦以神性,,是為政教禮法尋找依據(jù)的,。 4、“道不可說,,言語道斷”是以對宗教之“道”對道家之“道”的強(qiáng)行植入,。道家思想和宗教思想不可混為一談,因?yàn)樗鼈兊摹叭^”不同,。 世界觀不存在“是非”之分,,但是對“世界”的來源和定義,往往被混為一談,。道家認(rèn)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是元初,,“有”是呈現(xiàn),,皆是真實(shí)不虛的。佛教認(rèn)為“緣起性空,,四大皆空”,,無論色空,皆是虛幻,。 是真實(shí)的,,便是可以認(rèn)知和把握遵循的,這就是“道可道”的真義,。是虛幻的,,就是不可知的,故有指月之手、言語道斷之說,。 道家貴“真實(shí)”,,佛教重“虛幻”,各有各的適用范圍,,以佛之“虛幻”來解道之“真實(shí)”,,等于畫餅充饑。 所以,,解老之“道”,,還得回到老子文本中尋求答案。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教外別傳”之說,?“不立文字”之說源于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佛家語,,指禪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經(jīng)卷,唯以修者理解契合,,傳法授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是禪宗的主要特色,。 而老子主張“貴言”“希言”,,不是“不言”,以“不立文字”注解“貴言”只能誤解,、曲解,。 雖然禪宗的產(chǎn)生是佛學(xué)中國化,或道家化的結(jié)果,,臺灣的空海法師就認(rèn)為禪宗的血管里流淌著一半道家的血液,。但若反過來以“禪”解道,卻是行不通的,。 比較一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跟《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jīng)》便可知其大要,。 以禪解道要濫觴于“玄學(xué)”,“玄學(xué)”也并非人們常說的“新道家”,,而是漢末儒家以儒解道的哲學(xué)思潮,,它雖染以“祖述老莊”立論,稱《老子》《莊子》《周易》為“三玄”,。 南北朝時期,,佛學(xué)加入到談玄論道的行列,,各取所需,,形成“三教合流”的風(fēng)潮,,這一風(fēng)潮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直達(dá)隋唐,,以至于兩宋,,在中國思想界,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影響之大,、之久,、之深遠(yuǎn),堪比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dú)尊儒術(shù)”,。 “玄學(xué)”目的何在,?漢代的儒學(xué)家們試圖從兩漢繁瑣的經(jīng)學(xué)中解放出來,并以調(diào)和“自然”與“名教”為己任,,將儒道兩家的“大道”統(tǒng)一起來,,因此建立“玄遠(yuǎn)之學(xué)”,將倫理綱常上升為自然之道,,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找到一條靈魂的棲息之地,。 這一思潮是“獨(dú)尊儒術(shù)”禁錮時期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因此受到了知識分子的普遍喜愛,。此后玄學(xué)思想影響了六朝莊學(xué),、佛學(xué)、易學(xué),,乃至于理學(xué),。 玄風(fēng)之盛盛幾何?呂思勉先生說,,“帝王,、貴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藝士,、婦女無不能之。余風(fēng)又流衍于北,?!庇嗑w乃至于宋。歷史上著名的玄學(xué)家,,幾乎囊括了當(dāng)時幾代人中的大儒名士,,諸如其中的儒者翹楚王濟(jì),、王衍、盧諶,、庾亮,、司馬彪、李頤,,宋戴順,、祖沖之、徐陵,、杜弼等等,,以及““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嵇康,、向秀等等,。可見社會各階層習(xí)《老》《莊》之風(fēng)蔚為大觀,。 當(dāng)然,,《老子注》的王弼,《莊子注》的郭象,,以及公開詆毀《六經(jīng)》為圣人糟粕的大儒郭象等人,,其三玄著作流傳最為廣泛。玄學(xué)的興盛,,使得“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焉”,自此“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直至南宋理學(xué)興起。 既然玄學(xué)家的目的在于調(diào)和儒道兩家的圣人之道,,因此在注疏老莊思想時,,自然無法避免將儒家思想注入道家思想里。 因此,,以佛解道,,以儒解道,以道教借“道”,,都不是道家之“道”,,只能算是宗教之“道”,“仁善之道”,,而非道家“自然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