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之寬度葉奇 攝
(1/1)
■ 喻軍
歷史上有不少隱士,,未必都是真愿意出世的,。
其中,,確有抱持志節(jié)而退避紅塵的隱者,比如介子推,、嚴光,、嵇康、林逋,、倪瓚等,;也有先仕后隱或半仕半隱的人物,陶淵明,、王維、種放,、劉基應屬此列,。至于傳說中的許由、巢父,、伯夷,、叔齊、鬼谷子等,,似可從悠邈的傳說和精神氣脈中加以探源,。還有一種隱士生態(tài),比較特別,,一邊長期隱居山中,,遨游林泉,宛若神仙中人,,一邊繼續(xù)發(fā)揮著政治影響力,。也許對這樣的角色一時難以定位,后人只能采取介于仕隱之間的一種語言平衡術為之命名:“山中宰相”是也,!代表人物為南北朝梁時陶弘景,、唐時李泌和明時王鏊,尤以陶弘景為最,。
陶弘景,,丹陽秣陵人,生于官宦之家,,從小誦讀經史,。10歲時偶爾讀到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情志受其啟蒙,,竟有“仰青云,,睹白日,不覺為遠矣”這樣不凡的胸襟,。15歲時,,他寫了詩賦《尋山志》,,內有“倦世情之易撓,乃杖策而尋山”的志向流露,,說好聽點,,可謂初顯高士風骨;說實在點,,倒有那么一絲不拘年齒的“老氣”了,。
以陶弘景的學識稟賦、堂堂儀表,,兼擅琴棋書畫,,雖說年輕了些,也不乏仕進的機會的,。這不,,年不及弱冠,即受召諸王侍讀,。成天置身于宮廷顯貴,、豪門深宅之中,按理說很容易沾染上紈绔倜儻,、貪歡溺樂的習氣,,但早年的泉石之志、拔俗之格,,依然沒有泯滅,。顯貴們的宴游行樂,他一概疏離,;官場上的飛黃騰達,,他絕不艷羨。平日里獨處一室,,披覽群書,,不交外物,像個閉關的僧人,。那股子一塵不染的氣息,,反倒形成一種莫名的氣場,以至于公卿貴胄,、朝中之士爭相與之結交,。于是,向來厭薄紛華的陶弘景,,遂萌生退隱之意,。
由于天下突然易主,蕭道成推翻了劉宋,,建立了蕭齊,,經再三挽留,,才使得陶弘景歸隱的本懷一時無法圓成。誠如劉禹錫詩云“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新朝甫立,你陶弘景如果拂袖而去,,就太不給面子了吧,?所以陶弘景一直捱到蕭道成死后10年,即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年)才再次上表請辭獲準,。史載,,離京之日,朝中顯貴幾乎傾巢出動,,為職位不高而名望極高的陶弘景送行,,被稱“宋齊以來所未有之事”。
離開官場,,陶弘景即往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句容茅山隱居。道教所稱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茅山,,傳因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咸陽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來此修道成仙而得名,。后來不少高士道家如葛玄、葛洪,、楊義,、許穆、陸修靜,、孫游岳,、顧況等均曾來此筑廬修道。先秦至宋,,累代開山鑿路,,修建“三宮五觀”,成為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fā)源地,,亦被譽為“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指陶弘景、李泌,,筆者注)家”,。
庚子年秋,我專程去了一次茅山,。和想象中的徒步登山不同,,蔥蘢百旋的盤山路和定時定點的巴士接駁,,似乎為游客省略了攀陟的辛苦,而使一路的觀景稍感輕松,。到了幾處景點,,比如赭紅色的道院九霄萬福宮、相傳茅氏三兄弟得道飛升的“三天門”,、古樸端莊的元符萬寧宮及道場主壇上塑了金身,、仰之彌高的老子坐像等,彰顯出一派殿堂巍峨,、樓閣聳峙的莊嚴氣象,。但置身寬平的山臺,放眼悠邈的曠景,,或仰觀浩渺的遠天,,頓有云開屼嵲之感。我注意到,,主峰的萬福宮中,,供奉著幾尊道家人物塑像,其中即有“山中宰相陶弘景”的一尊白髯白眉,、宛若仙人的半身像,。
當然,現(xiàn)在的茅山,,斷難提供陶弘景當年筑廬煉丹的確切所在了,。他入山修道45年,直至老死山中,,若非天性恬淡而道心彌堅,,是絕對呆不住的。依當時的情形,,陶弘景雖有清名,,受人尊重,但他深知朝局無常,,若稍有閃失,,隨時會墮入兇險之境。住在山里,,依循仰慕不已的葛洪的足跡,,物質生活雖然清貧,卻能圖個逍遙自在,,精神自由,。但我以為陶弘景的隱居茅山,和后來林和靖的隱居孤山還是有所不同。林和靖是徹底而決絕地歸隱,,故有“處士”之名,;而陶弘景的內心深處,多少還是有張良那般的經世志向,。這不,,齊武帝蕭道成的皇位還未坐熱,他的晚輩宗親蕭衍即在襄陽起兵,,推翻了他的南齊(二者皆為西漢蕭何的后人)而建立了南梁,。據(jù)說這個“梁”字,還是陶弘景作“水丑木歌”首先提出的,;同時,,陶弘景還速派弟子假道奉表勸進,這也屬“先聲奪人”,,比之附議“跟進”者,,自然是拔了頭籌的。不能不說,,這個呆在山里的陶弘景,,雖然足不出山,卻世事洞明,。待蕭衍攻入建康(南京)后,,陶弘景一展平生所學,以引諸讖緯,、陰陽星算之術推演國號(當然都是“梁”字),再命弟子建康進呈,,被梁武帝蕭衍采納,。
為什么陶弘景要這么幫蕭衍,甚至不惜以出世之身作如此入世的介入,?我以為原因并不復雜,。一是陶弘景和蕭衍在年輕時關系就很好,蕭衍久慕其風骨,,應算陶弘景的“粉絲”,;二是陶弘景懂得審時度勢,以為蕭衍滅舊朝,,乃天命之所歸,,合當順應時變、極力促成,。還有一層,,恐怕也是出于現(xiàn)實考慮:陶弘景雖然在蕭齊朝中受人景仰,但他的官職一直比較低微,并沒有受什么重用,,可謂懷才而忤時,,志高而位卑??v然他表面上顯得不太在乎,,卻不能排除他內心有所憋屈。無奈之下,,索性位危身退,、脫跡塵紛,以進退的智慧,,重構生命的空間維度,。
隨著梁武帝蕭衍的橫空出世,陶弘景的生命之花也隨之盛開,。比如,,作為煉丹的道士,陶弘景??嘤谌狈ι虾玫乃幉?,蕭衍得知后,命人送上黃金,、朱砂,、雄黃、曾青供其所需,。說到這里,,或有人覺得陶弘景之所以一心扶抬蕭衍上位,是否也有其世俗的功利目的,?比如謀求重新出山,,以輔佐君王之功登上更高的政治舞臺?這樣的看法實屬合理推論,,但陶弘景的奇特性,,恐怕要讓持論者有所失望:當時,梁武帝蕭衍看著陶弘景這樣的奇才整日隱居山中,,常為之惋惜,,他幾次備下厚禮,派人入山禮聘陶弘景,,希其出山輔佐自己,。陶弘景均采取了漢時嚴子陵一樣的態(tài)度:拒絕。難道這是故作姿態(tài),、自抬身價嗎,?為了讓梁武帝死了這份心,,“畫家”陶弘景還特意作了一幅畫,畫中有兩頭牛,,一頭套著金籠頭,,被人牽引著行走;另一頭散養(yǎng)于茂密的草野中,,顯得悠閑自在,。梁武帝讀畫后,才真正明白了陶弘景的心愿和志節(jié),,從此不再強其所難,。梁武帝想必也知道,幾年前齊高帝也曾請?zhí)蘸刖俺錾捷o政,,詔書中有“山中何所有,,君何戀而不返”這樣的話,陶弘景詩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strong>據(jù)此,對陶弘景故作清高,、待價而沽的猜疑基本可以排除,,但他寄希望于蕭衍上臺之后能帶來清平的氣象這個想法,似可成立,。
于是,,梁武帝在請不動陶弘景的情形下,只好采取不斷派人入山問政的招數(shù)了,。《南史·陶弘景傳》有記載:“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strong>那樣的場景,,憑空便能想象:每遇國家大事,從建康宮廷馳來的快馬,,在茅山之中傳出嘚嘚的蹄聲,,而陶弘景讀信后,他的只言片語或一通手札,,又伴隨遠去的馬匹向權力的中心飛馳,。更令人驚嘆的是梁武帝對陶弘景所持的謙恭:一接到陶弘景的書札,不是馬上審閱,而是降紆屈尊,,先焚香以表虔敬,,再小心翼翼地打開拜讀。對出世野叟如此尊敬,,甚至言聽計從,,這在君臣間是罕見的。梁武帝的示范效應,,也帶動了梁朝許多高官紛紛入山拜師陶弘景,,叩響“陶門”。當然形式上的頂禮,,也部分化作了物質上的助力,,雖然陶弘景已非官身,自然不食官家的俸祿,,但已斷然不是世間的寒士了,。
一般而言,自古隱逸之人,,隱則不仕,;或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不隱,。但在陶弘景這里,,這個定律顯然被打破了,他居然來了個若隱若仕,,非隱非仕,,實隱虛仕,給自己營造出一種無所羈絆,、進退自如的超然境界,。正因其堅守本心,安之若素,,故才在醫(yī)藥,、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道教儀典等各類學術上皆取得不俗的成就。他的著作,,計有七八十種,,惜多散佚,,至今尚存的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yè)圖》《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對于藥學的研究,,成就最為卓著,。
陶弘景的歸隱,無礙他施展經世之略,,世出世間,,在他那里竟顯得如此沖融。他視名利為山間的浮云,,但建功立業(yè)的遠大志向,,借由幾行字、幾句話,,便在廟堂間如雷響亮,;即便如此,他坐臥林泉,、拒不出山的姿態(tài)不變,。以至于在他仙去將近1500年的今天,帶著探究心的人們或捫石而登茅山,,或玄對青崖,,追覓他若隱若現(xiàn)、幽奇變幻的蹤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