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刷到一條資訊,2021國慶期間,,恭城舉辦為期十天的“孔子文化節(jié)”,,即桂林恭城第五屆孔子文化節(jié)活動。 這個恭城孔子文化節(jié)起于2017年,,按現在的經濟生活,,這也是恭城打造的旅游文化項目之一,也是促進地方國慶旅游經濟的一個重要活動,,宣傳了地方名氣,,也帶動了地方經濟。 文化節(jié)主要是圍繞著恭城文廟,孔子的文化,,基本上每年都在廟里按排了不少的活動,,比較固定的有:一,恭城文廟祭孔典禮,;二,,入廟禮;三,,成人禮,;四,開筆禮,;五,,傳統文化活動。 桂林恭城第五屆孔子文化節(jié)活動安排 這些傳統的文化活動,,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于學于教方面,,傳承宣揚了千百年以來的一些優(yōu)良傳統文化,,尊師重教的思想,對青少年成人,,成材過程中都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當然,這些種種的活動儀式,,現代味道比較重,,多多少少帶有一些商業(yè)的操作,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對此大家也釋然,。而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是挖掘廣西地方史籍歷史故事的,不講這些現代意味的東西,,就趁著這個文化節(jié),,順著廣西地方志的歷史記載,挖挖恭城文廟的歷史,,看看廣西古代文廟的祭祀方式,,講講孔廟,文廟的發(fā)展過程,。 一提到文廟,,現在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廟,,是專門供奉孔子的廟宇,,文廟=孔廟,這種認知也很正常,畢竟文廟的確就是崇祀孔子開始的,。但真正來說,,這種說法,不完全對,,在古代歷史中,,孔廟可以說是文廟,但文廟未必就能完全指孔廟,。 因為二者之間,,是一個發(fā)展分化的過程。今天先說孔廟的各種規(guī)制是如何確定下來的,,孔廟的發(fā)展之路是如何的,,到下篇再說文廟與孔廟的區(qū)別。 孔子,,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他的歷史地位,那就不用多說了,,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就專門建成廟宇,主祀孔子,,這是歷史上立廟祀孔子的開始,。 此后的二百余年間,后人對孔廟的祭祀,,沒有什么正式的儀式,,可能,也許,,或者就像現代人一樣,,逢年過節(jié),起個案,,燒個香,,拜一拜,再隆重一點,,就是曲阜孔氏家族自己搞的家祭了,。 但隨著歷史前進,孔子的儒家學說的影響擴大與抬高,,他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公元前195年11月,劉邦路過曲阜,,他以太牢之儀(太牢,,即牛、羊、豬)祭祀孔子,,這是古代帝王第一次拜祭孔子,,是國家級的祭祀,并封孔子九世孫世襲為奉祀君,,從此,,官方正式確定,肯定了孔子的地位,,肯定了曲阜孔氏家族的地位,。 此后,無論時代如何變革,,朝代如何變換,,各代帝王祭孔,尊孔,,祭孔,,封孔都成為慣例,也至使孔氏成為百家姓中,,姓氏族系輩分脈絡發(fā)展最為清晰的姓氏,,沒有之一。 武緣文廟 到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漢平帝“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得到的第一個由帝王給的封號,,以后各代,,不同帝王就給他“謚”不同的封號,那要整理起來就是好幾百字了,。 到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時,,要求在郡縣學中祀孔子,這就開啟了在學習教育為主的“學?!敝屑蓝Y孔子的開端了,,通俗講就是開始在類似現代學校的地方掛起孔子像,安上孔子牌位,。 到魏正始七年(三國魏,,公元246年),令太常釋奠祀孔子于太學,,這是國家級最高教育學府開始祀孔子的開端,,把文教尊孔提升一個高度。 到北魏文成帝上臺,,(公元440年-465年),,不說他有多大的政績,是多好的一位明君,起碼在他治理下,,亂世中,,他統治的地盤得到了幾十年的安穩(wěn),世間太平,,安居樂業(yè),,這背景下,他下詔再封孔子,,把祭孔子的活動搞成一套禮儀,,要有專門的司儀部門管理,從此規(guī)定下來,,被后來各代所沿襲,,后世改變的,是禮儀的行為方式,,但祭孔要行禮卻是流傳了下來,,“祭孔大典”作為固定的形制活動開始了。 就說今天這個恭城孔子文化活動的流程,,實際上展現的也是這古老禮儀的延伸,。 到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同樣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當皇帝的二十余年,,實行了一系列的仁政,屬地經濟文繁榮,,百姓休養(yǎng)生息,,劉宋王朝成為南北朝時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條件下,,他又升級了“祭孔大典”,,儀式更為隆重,在大典上加入了“八佾之舞”,、“軒懸之樂”,。 至于這些舞、樂是如何,,沒聽過沒見過,,就不好解說了,反正就是在祭祀時,,要有一場大型的廟堂祭祀樂舞,,再通俗講,祭孔成為國家的一個定時舉行的大活動,,要有一臺“晚會”,,一場歌舞表演,,這一類的文藝表演,是祭孔活動的固定內容之一,。 到后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1年),,小皇帝宇文闡封孔子為鄒國公,,這就是孔子開始被封爵的開始了,,那后世孔子的封號,,爵號都一發(fā)不可收拾,各種名堂,,長長的了,,級別也越來越高。 到隋文帝的時候,,又贈封孔子為宣師尼父,,并且開始要求國子監(jiān),(隋代開始的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每年四個仲月舉行祭祀,,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的丁日(天干地支說法)各一次祭孔。 這就是史書所說的孔子丁祭開始,,并被發(fā)揚光大(有的史籍講祭孔丁祭從唐太宗開始),。 如果說隋以前這些祭孔活動還是局部的,如在教育機構,,曲阜的范圍,,那到了唐太宗的時候,就發(fā)展成為國家級的行為,,全民全社會的祭祀活動了。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下詔,,說停止用周公禮祭孔子,升孔子為先圣,,顏子為先師,要求天下所有郡縣都立廟,,并在每年四時祭祀。 也就是說,,在唐太宗之前,,都是實行周公禮祀制的,,但太宗時就下詔停止了,,把孔子上升為圣,只實行祭孔子的禮儀就可以了,,祭孔跳出周禮,,自成一脈,并且要求各地郡縣建城必須要立孔廟,,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建筑,,標配建筑,,從此,孔廟也就在全國各地慢慢建起來了,,并且以政令的形式,把立廟祭孔作為死規(guī)定定下來了,,有城必定有孔廟,。 在后世各代,每個朝代的歷史變更,,地方的天災人禍中,,文廟的新建,修繕,,重建就成為各地必要的事項,。在廣西很多的地方志中都可以看到,文廟,,孔廟相關的事情,在各地縣志中,,都是自立為一章的,,或者幾乎縣縣都保留有各種“修文廟”“建學宮”的碑文記載,都有專門的章節(jié)介紹(邊遠少數民族區(qū)域的府州縣例外),。 恭城孔子大典舊圖 到唐開元年二十七年,,大唐極盛之世,,唐玄宗自然樂于搞這種活動了,他又有了新創(chuàng)意,,他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可以說是把孔子的地位推崇到了極致,孔子升為“王”了,,那對他的祭禮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他改了什么呢?那就是制定了祭孔大典的服裝——袞冕服,。 這種禮服也就是現在全國各地文廟,,孔廟舉行復原古式祭孔大典時常見的那種服裝樣式。以前看影視劇也聽說過“袞龍袍”這個詞,,這個也是衣服的特定制式之一,,只不過袞冕服主要就是祭祀場合穿的,也叫祭祀服,。而在此之前,,祭孔大典的專用服裝叫司寇服,。至于司寇服什么樣,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才疏學淺,,也沒有搞懂,,感覺應該和三國故事中,,諸葛亮的常見造型穿的那種衣服差不多,。 到宋代以后,,趙家皇帝就更注重祭孔的禮儀,,以及對孔廟的格局了。宋太祖建隆三年時,,下詔規(guī)定,孔廟門前要“立戟十六”,,到大觀四年時,,宋徽宗則升級到“立戟二十四”。 戟是一種兵器,,但在后來慢慢發(fā)展中,,也就成為古代儀仗隊常用的一種禮儀之器,,平時影視劇中的帝王出行隊伍中,都可以見到,。常見的還有戈,,都是配套使用的,,無論是戟還是戈,,都成為了一種地位的象征,數量越多越尊貴,,好像二十四是最高級,,帝王級,。 同時,,祭孔大典的禮服樣式等級慢慢提高,?!懊帷?,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無冕之王都應聽說過,,這個“冕”,,也就是帝王頭上戴的那個有“簾子”的帽,,看著簡單,,但卻是有著很多等級講究的。那個“簾子”,,習慣叫穗子,,學名叫旒,吊的不同的串數代表著不同等級,。一條穗子就叫一旒。 宋真宗祥符二年(1009年),,加先圣,,至圣冕服桓圭從上公,禮冕九旒服九章,。袞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九章,。 到宋徽宗崇寧四年時,,就是王一級的待遇了,,服裝升級為“冕十二旒服九章”。 到金世宗時期,,大定四年,,這服裝就到最頂級了,,即大裘冕:王祀吳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 總的說來,,祭孔的禮服以最高規(guī)格,以帝王的祭天的制式,。 祭孔子的禮儀,,儀式隨著時代的更進,也是一年比一年高級,,那孔子的形象也在改變,,現在常見的孔子立像,雙手疊在胸前,,有點作輯樣,,這是比較親民的造型,一般他手上是沒有東西的,。 但在廟堂里的孔子像就不一樣了,,一般是坐像,,手上是拿著一塊長長的板狀的東西,,那東西叫圭,常見的就是看古代劇那些大臣們上朝見皇帝時,,手上拿的那塊東西,。 圭有身份的象征,是分等級的,,分王與公,、侯、伯,、子,、男六級,,孔子最早的拿圭的造型,就是上面提到的宋真宗祥符二年(1009年),,加先圣至對冕服桓圭從上公,,孔子拿的是“桓圭”,,相當于公爵一級,。 到大觀年時,宋徽宗除了在廟門外“立二十四戟”,,還給了孔子天子之儀,王者之制,,就是讓孔子拿著鎮(zhèn)圭,!鎮(zhèn)圭是什么,那是天子所執(zhí)的禮器,,圭板的最高級,長一尺有二,,有四鎮(zhèn)之山為雕飾,,取安定四方之義,。 講了這么多,,孔廟的故事講完了,?那肯定沒有,,還有元,明,,清三代的歷史發(fā)展沒說,。 都知道,,現在很多孔廟,文廟的主殿,,也就是孔子像所在的廟堂,,叫大成殿,他的牌位叫大成先圣先師,。大成之名怎么來的呢,?讀友們肯定都知一二,就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這大成者,,唯孔子可受之贊譽,。 但是最終是誰給定論的呢,?漢帝,唐王,,宋主都只知道追謚孔子為王為侯為公,,封圣人先師,卻沒想到“集大成者”,。那時的孔廟主殿叫什么呢,?先圣殿,?先師殿?這個不好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帝王的名義,給孔子下“大成”封號的,,是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從此,,天下文廟,孔廟就把祀孔子所在的主殿叫大成殿了,,牌位就是大成至圣文宣王,。 如果說在古裝劇中,劇情背景是元代以前(1307年),,有孔廟文廟的場景中,,出現大成殿這說法,那肯定算是失誤,。 到了明朝時期,,又給孔廟文廟定下什么規(guī)則呢? 一般講到祭祀,,現代人肯定想到祭案上的那一桌祭品,,像一般家庭在不同的節(jié)氣,不同的地域,,祭祖祭神都有不同的祭法,,祭品自然也不同,像前面提到的,,劉邦開啟了太牢之儀豕,,牛,羊(太牢,,即牛,、羊、豬),,以后各代也沿續(xù)與增進,。 到明太祖朱重八上臺的時候,在洪武四年,,那就以下詔書的形式,,規(guī)定了祭孔案桌上要擺什么東西,按什么順序擺了,。牛,、羊,、豬的太牢之儀放在正位,其他肉,,青菜啊,,農作,小點心之類用專門的祭器,,按規(guī)定的位置擺好,,平時每月朔,望還要降香,,祭酒,,叫行釋菜禮。 當然,,各地氣候不同,,出產的作物也不同,但擺上祭桌,,那都是一個意思,,總之各地都是執(zhí)行差不多一致的一整套完整的祭禮。 前面也說到,,祭孔大典慢慢形成的一臺專門的文藝表演,,有歌有舞有樂,但每個時代都有不同,,漢時舞用“八佾之舞”,、“軒懸之樂”,宋太祖時用永安之樂(宋代嘉禮儀式上的雅樂),,宋仁宗時用登歌(古代舉行祭典,、大朝會時,樂師登堂而歌),。 這不行,于是明太祖在洪武二十六年就出規(guī)定了,,頒布了大成樂器,,下令全國所有州縣全部統一制造,相當于凡是祭孔大典上,,樂器必須統一,,用什么樂器,奏什么曲,,唱什么歌,,跳什么舞都一一規(guī)范。 到永樂年,,在文治方面有所成就的朱棣,,對祭孔也上心了,,他規(guī)定,天下供奉的孔子,,造型必須一致,,雕的像,畫的像必須都差不多,,畫像中孔子衣服的制式,,那個立像左右手怎么放,坐像該如何坐,,拿的什么圭板,,甚至是面目表情都有所規(guī)定,所以,,今天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古籍,,古石刻上的孔子像,大體是差不遠的,,只是面部特征由于刻者,,畫者水平不一,造成有一點點差別而已,。 到嘉靖年,,張璁當上首輔之位,他就大推改革,,政治上對對王公貴族,,皇親國戚,下對官家各部,,嚴革貪贓枉法,,軍事上整頓軍隊團營;文化上對改革科舉之弊,,改正孔子稱號和典祀,,反正首輔能管的范圍,他全部整改,。 流傳上千年的祭孔尊孔活動他也提出要求了,,不能封孔子太高,首先,,要去掉“大成”的封號,,因為這個封號太大了,要上天了,;還有,,以前孔子不是以王制,拿鎮(zhèn)圭嗎?孔子不夠格,,怎么能天子之儀呢,,又不是官方人士,應該改拿木圭,,按無階無品的賢良來對待,。 所以,天下孔子拿圭的像,,不再是白色的“玉圭”,,而是木圭,可以上別的顏色了,。像上面圖中的孔子坐像,,那個圭就是藍色的。因為規(guī)定它不是“白玉”的材質了,。廟堂中的牌位也就是“至圣先師孔子神位”了,。 同時,原來孔廟的主殿叫“大成殿”,,廢“大成”之號后,,這主殿就改稱為先師殿,同時,,孔廟的建筑規(guī)格也要下降,,不能有那么大的排場了,殿門即是廟門,,不像現在看到很多孔廟,,文廟一樣,幾重幾進門,,又有什么禮門,,又有什么橋,什么泮池,,偏殿,,后殿之類。 等于說以后建孔廟,,文廟只能留一進廟堂,,進門就是,之前建好的,,也就只能保持原樣,。 到清代,,孔子的地位就再次反轉,,得到提高了。 都知道,清朝皇帝是關外來的,,為了快速的溶入關內的生活,,快速的得到天下人的認可,那尊孔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了,。 順治二年(1639年),,福臨下旨定文廟,(注意,,是文廟),,恢復孔子“大成”謚號,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孔子位,。并于二月八月上丁祭,,安排專門的官員去行大祭,“大成殿”三個字,,再次掛上正殿之上,。 這就是孔廟最大的變化了,清代以前,,孔廟就是文廟,,雖說之前孔廟中也祀著其他先賢先儒,但這廟還是叫孔廟,,堂內突出的是祭祀孔子,,以孔子為首。 到順治帝定文廟后,,這孔廟就不單是祀孔子了,,要加上前代的先儒先賢,叫配從祀,。每到丁祭,,除了孔子要擺案祭祀,其一百余位先賢先儒也要專門的案桌,,專門的祭禮,,活動內容多了,成為真正的文廟,。 現在進文廟,,孔廟,一般都可以見到這四個大字,,“萬世師表”,,可以說這是對老師這個職業(yè)的最高尊稱,幾千年來,,僅此一人而已,。 相信各代帝王都認可孔子的這個地位,,但真正下定義的,還是清代的康熙,。他開啟了清代最為輝煌,,被后人所樂道的康乾盛世,這也成為了孔子在封建時代最后的光輝歲月,。 康熙御書“萬世師表”,,掛遍天下文廟;規(guī)定了,,所有官兵人民,,經過文廟時必須下馬步行;規(guī)定了同城大小武官一律要按對應的文官職進文廟行香,;還規(guī)定了專門的文廟樂章,。 同時,恢復了文廟的建筑標準,。只要有地,,有錢,一進殿堂可以,,二進殿堂也行,,三進殿堂是標準,四進殿堂也可以有,,總之,,文廟不怕你建設大,就怕你不建設,。 當然了,,康乾盛世中的兩皇帝也清閑著,對文廟的規(guī)制也動起手腳來,,題詞畫匾是正常了,,加封才是主要。 雍正追封孔子五代,,同時把大成殿后面的啟圣祠改為崇圣祠,,也就是為祭祀孔子長輩的專祠,由于各地不一,,有的說是祀孔子父母的,,叔伯的,反正雍正規(guī)定是祀孔子前五代長輩的,,等于是孔子的家祠,,這就是各地理解和執(zhí)行問題了。 都知道,,雍正喜歡搞文字獄,,正是他的這個愛好,,為避孔圣人諱,下令把“丘”改“邱”,,這就改變了“丘”這個姓氏的人的家族脈絡了。 尊孔的活動自然少不了乾隆皇帝了,,享受著太平盛世的他,,研究起祭孔的活動來了,除了寫匾題詞,,他還頒布了丁祭樂章,,祭孔的專門樂典,還欽定了祭文的格式與內容,。 天下丁祭,,樂一致,文一致,,祭一致,,各地都有專人去搞這些事情,各地的經濟水平不一,,不過查看了恭城,,桂平,貴縣(貴港),,平南,,藤縣,等等各地方志,,文廟春秋祭祀專用銀剛好都是二十八兩三銀一分六厘多,,香燭用銀是一兩五錢零一厘多。 很多府州縣每年的文廟祭祀用銀都這么一致,,應該是當時實行的統一標準了,,不像是巧合了。尊孔不分地域,,典孔不分富貧,,窮縣富縣統一金額,不存在失禮,,也不存在奢禮,。 那話又說回來,古代的祭孔活動經費是各地統一,,那么像現在各地的這種孔子旅游文化節(jié),,不知道活動花銷固定一致沒有呢?這就是題外話了,。 盛世過后,,清朝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平靜了沒幾年,西方列強揣著槍炮過來了,,對于祭孔大典,,后來的清朝皇帝也就不如前代那么重視了,嘉,,道,,咸,同,,光五帝除了按慣例給孔廟加幾塊匾,,也想不出新花樣了。 再后來社會變革,,動蕩百余年,,祭孔大典也就成為小典了,關注的層面不一樣了,。隨著時代的各種大小事,,原來遍布全國縣級城市的文廟,孔廟,,大多數都無影無蹤了,,能保存下來的,沒多少個,,保持得有規(guī)模的,,那更是少之又少。 像恭城文廟,,武宣文廟也就成為廣西數一數二的歷史文廟建筑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祭孔這活動也沒落了,,這些殘存下來的各地文廟,,成為了周邊人們上香許愿的地方。隨著現代人的觀念改變,,旅游文化,,傳統文化才重新被審視,重新被發(fā)展,,也才有了今天這種孔子文化節(jié),,祭孔典禮再現。 當然,,這些活動和古代的祭孔活動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只保留了個名,保留了個義,,內涵就有所不同了,。 恭城文廟文化節(jié)就要開幕了,,不知道你會不會趁著假期去體驗一下呢?如果有,,請上圖,,讓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也開開眼,借借圖,,準備下一篇文章《文廟與孔廟的區(qū)別》,,《地方志里的恭城文廟故事》,《恭城縣的千年恭懷》,。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史話八桂!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