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學大家。他承繼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后世談儒家多以“孔孟”為核心,。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后世尊他為“亞圣”,。孟子具體生卒年月不詳(約前372~前289年,,或前385~前304年),出生地鄒國是魯之屬國,,距魯國都城曲阜約二十多公里,。他的父親去世很早,母親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這從廣為流傳的“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故事可見一斑,。孟子出生時,孔子已去世百年左右,,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弟子子思也已去世三十年,但是鄒魯之地仍然保留著孔子及其弟子們的巨大影響力,??讓W在當時被尊稱為“魯學”。孟子自幼就能聽到關于孔子,、曾子和子思的故事,,他被孔子的人格氣象所感染,追隨子思的一些門人學習圣賢之道,。孟子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史書載:“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S著學習的深入,,孔子的精神人格在孟子心中越來越清晰,孟子就如孔子向往周文王一般向往孔子,,并視孔子為自己的精神導師,。他依照孔子留在世間的著作修學,最終獲得孔子心傳,,得儒門心法道統(tǒng)之真諦,。孟子對儒門心法不僅是繼承,他還將儒門心法的義理作了更為明確的闡釋與辨析,,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將儒家內圣之學的義理和實踐體系化的人,。宋代大儒陸九淵說:“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保懢艤Y《陸九淵集·語錄上》)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此四端之心是我們人人先天本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圣賢能夠時刻安處于此四端之中并能時時擴而充之,,即便有失此四端之心時,,也能夠努力修德敬業(yè)以恢復之。“性善論”充實了儒門心法的內容,,為“人皆可以為堯舜”給出有力證明,。在孔子那里,踐仁的途徑是“中道”,?!白釉唬?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然而這條中道(渾圓之路)對一般人來講是那么難以理解和掌握,。故而孟子提出了“性之”與“反之”兩條修身途徑,。“程子曰:'性之,、反之,,古未有此語,蓋自孟子發(fā)之,?!保ㄖ?/span>熹《孟子集注》)所謂“性之”,即指頓悟之路,。意思是說當我們從外界“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因為相應,,先天本有的仁(德性)即刻豁然貫通,、圓滿朗現(xiàn),“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如此,我們只需時刻安處在這萬善皆備,、真善美圓滿具足的先天本有之仁(德性)中就不會再有迷失,。所謂“反之”,即指反躬自省之路,。意思是說凡夫皆因不同程度為感官所惑,,為物欲所驅,為私心所宰,,為無明所障,,所以必須通過長期而篤實的踐履德行,即“寡欲”“內省”“養(yǎng)氣”,,如此才能恢復我們先天本有之仁(德性),。這個持續(xù)向上超越自己的奮斗過程即為“盡心知性”。“寡欲”指要淡泊物欲,?!皟仁 币蠓辞笾T己?!梆B(yǎng)氣”實為“養(yǎng)心”,,目標是“養(yǎng)吾浩然之氣”,只要堅持養(yǎng)心不懈,,就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使自己的精神提升到“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于我”的圣賢境界,。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霸較春秋時期更甚,。各國都不擇手段地去兼并,、侵略其它弱小的國家,戰(zhàn)亂連連,,百姓的苦難進一步加深,。地處西北的秦國經商鞅變法而強大起來,它依靠強大的武力征服,、欺凌小國,,一些弱小的國家朝不保夕,隨時面臨被滅國的危機,,中原諸侯各國皆陷入恐慌之中,。為了贏得戰(zhàn)略上的成功,各國君主都在加緊搶奪人才,,期望通過社會改革來增加國家的實力,成為一個強國,,與秦國抗衡,。張儀、蘇秦,、孫臏等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或軍事家在當時就受到重用,。在《孟子·離婁上》中,,孟子對這些善戰(zhàn)者、合縱連橫者、好大喜功者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況于為之強戰(zh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因為這些人所作所為都不是為了百姓,,反而讓百姓遭受戰(zhàn)爭的迫害,、耕作的勞累。孟子還對當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xiàn)象表示不滿:“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在這種政治動蕩,、思想混亂,、人心惶惶的時代背景下,孟子結合世情實際,,在孔子“仁政”“德治”的基礎上,,提出集“民本、仁政和王道”于一體的仁政學說,,希望給當時的君主提供一個策略來實現(xiàn)富國強民,,盡快結束幾百年的戰(zhàn)亂,,救民于水火之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保民”“養(yǎng)民”和“教民”的民本思想較之前的孔子,、老子和墨子更為深刻與系統(tǒng),。孟子無數次地想象孔子與其弟子們周游列國的情景。大約在孟子四十歲左右的時候,,他以儒學大師的身份,,率領弟子“后車數十乘,隨從數百人”出游齊,、宋,、滕、魏,、魯,、薜等各國。孟子出游各國不僅是追隨孔子之精神,,也是想要完成孔子未能完成的政治理想,。然而,孟子在各國間奔波近三十多年,,雖然影響很大,,到處都有諸候以禮相待,但卻無人真正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于是,,他對游說諸侯實現(xiàn)仁政的理想不再抱希望。公元前312年孟子離開了齊國,,“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繼承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將教育當成實現(xiàn)“仁政”的途徑,,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弟子中優(yōu)秀者如萬章,、公孫丑、孟仲子,、公都子等,。《孟子》一書就是他與弟子們共同編定的,,孟子還與弟子們整理了《書經》,。孟子未能親炙孔子席前,卻能全然領會孔子精神,,吸收孔子的圣賢氣象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實踐孔子的教導,這是因為孟子相信傳承圣學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自古圣人少有,,親炙圣賢的機會并非人人可得。但是圣賢的精神品格,、人格氣象從未消失,,并且會一直持續(xù)地影響與之相應的后世子孫。孟子說:“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歲余,,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并不久遠,圣人故地也近在眼前,,如果這樣都無人去傳承的話,,那就真是后繼無人了。因此,,孟子當仁不讓地擔起了傳承圣學的重任,,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孟子真是孔子之傳人,,儒門之亞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