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十大儒家人們通常把孔子作為儒家之始,其實,,在孔子之前,,儒家就有了??鬃拥暮芏嗨枷?,是對過去圣賢所創(chuàng)文化的繼承。儒家有一個重要共同的特點是:不論觀點,、方法是否一致,,但都是對“成象世界”的認識,都是面對現(xiàn)實社會,,解決現(xiàn)實問題,,是“入世”的學問,有強烈的科學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與西方重“神”的思想大不相同,。儒家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文化思想繼承性。從遠古文化的產生到今天,,都體現(xiàn)了這一重要特征,。其中,對孔子的繼承尤為突出,。這里所選的十大儒家,,重在對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 一,、伏羲 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伏羲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fā)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fā)明了瑟,,創(chuàng)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后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演易”,。 二,、黃帝 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故號軒轅氏,,出生,、創(chuàng)業(yè)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fā)明指南車,,定算數(shù),,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是承前啟后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三,、周文王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農歷九月十五日——公元前1056年)享年97歲。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商末西方諸侯之長,。在位50年(約前1105年——前1056年在位)。傳說古公亶父見少子季歷和昌賢德,,想傳位給他們,,季歷的兩兄太伯、仲雍為讓位奔于荊蠻,。古公死,季歷繼位,,后又傳位于昌,。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yè)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謚西伯為文王,。其次子姬發(fā)繼位,是為周武王,。 周文王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chuàng)業(yè)主,,勤于政事,,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文王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為周文王,。 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為彖,。”發(fā)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傳于世,,《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易》影響十分深遠。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歷代所稱頌敬仰,,《詩經•大雅》中有頌詩。 四,、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東夷族)后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后,,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夏邑)。 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鬃拥母赣H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有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 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zhí)教,。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chuàng)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后世并尊稱他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后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鬃铀枷氚_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征都可以從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什么是“仁”,。“仁者,,仁也,親親為大”,??鬃又鲝埌讶伺c人之間的親愛、團結,、和睦放在最重要地位,。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從自我修身養(yǎng)性出發(fā)的學問,??鬃诱J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fā)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 二、對待“仁”的態(tài)度??鬃又鲝埲魏稳硕紤撚幸环N為“仁”的愿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么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tài)度端正,,就可以實現(xiàn)“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tài)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后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 三,、“仁”的表現(xiàn)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tài)的反映,,是實現(xiàn)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xiàn)方式還體現(xiàn)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fā)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xiàn)實,時刻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鬃雨P于“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xiàn),,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鬃舆€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yè)。以至于“殺身成仁”成為后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yè)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xiàn)“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yǎng),,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yǎng)體系,??鬃雨P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鬃铀枷霝楹髞淼拿献雍蛙髯铀岢?/span>“內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恒的“不滅之火,。 五、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或子居(魏晉間王肅在其《孔叢子》及《圣證論》中稱),,戰(zhàn)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與孔子合稱“孔孟”,,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亞圣”。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孟子一生推崇,、學習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曾周游齊,、晉,、宋薛、滕,、梁列國,,游說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歷時約二十年,,并一度成為齊宣王之客卿,,但當時各諸侯正忙于合縱連橫的兼并戰(zhàn)爭,沒有人愿意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孟子退而計學著書,,在教學活動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嘗謂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孟子的思想學說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尤其對宋明理學影響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與孟子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 1,、性學說: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礎。孟子確認,,人具有一種先驗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了,;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人生來就具有“善端”,,這種“善端”不僅是先驗的,也是超功利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羰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說,也是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非有外鑠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善性,是“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孟子通過“同類相似”的例題來論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他說:“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孟子•告子上》)孟子強調人的本性存在先驗的“善”之同時,,認為人之所以會有不善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響。他說:“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孟子•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觀愿望,,他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離婁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為了使人的“善性”能夠保存和擴展,,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養(yǎng)性的功夫,這其中既飲食了他的認識論,,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學,。這些修養(yǎng)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題構成的,,如:一、“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孟子•盡心上》),;二、“存心養(yǎng)性”,,“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盡心上》),;三,、“寡欲”,“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盡心上》),;四,、“求放心”‘“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離婁上》),;六、“自反”,,“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怒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七,、“養(yǎng)氣”,,“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孟子•公孫丑上》),。此外,尚有“不動心,、”“存夜氣“,、“先立其大”、“知言”,、“知恥”等等命題,。 2、政治思想:孟子從其性善論出發(fā),,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學說。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閃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考悌忠信,,入以其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這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他提出“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離婁上》),;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此外,,在孟子政治學說中還有“王道”與“霸道”之辨、義利之辨等等,。 3,、理想人格:孟子學說還有不少關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孟子•盡心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盡心上》)等等,如此種種,,都是激勵人心,、傳頌千古的名言,。 孟子的思想內容,主要集中在《孟子》一書中,,一般認為該書由孟子自著,,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參與其事,。 六,、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省景縣)人。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tǒng)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tǒng)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tǒng)一的,。 董仲舒一生經歷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這是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力空前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社會也是寬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挾書之律”,,置寫書之官;武帝時又廣開獻書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而秘藏起來的儒家典籍,,紛紛再現(xiàn)于世間;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學之士,,也漸漸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樂于學業(yè),,于是講學通經之士,,再聚徒眾,復興儒業(yè),,儒學陣營,,陡然大具。經師們?yōu)榱私浭乐掠?,取悅當?shù)?,解經說義,繪聲繪色,。家有家風,,師有師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備,。董仲舒,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安定,,學術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學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東南兩面,,鄰近齊魯,北靠燕代,,西界三晉,。自古齊魯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晉產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與其將來形成多內涵的思想體系不無關系,。據《史記》記載,,西漢初年,傳習五經的碩儒共有八人:傳《詩》,,于魯(今山東西部)有申培公,,于齊(山東東部)為轅固生,于燕(今北京)則韓太傅(嬰),;傳《書》,,為濟南伏生;傳《禮》,,則魯之高堂生,;傳《易》,則淄川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數(shù)人才能合治一部《詩經》,。與那些專家之才相比,董仲舒可謂鶴立雞群,,形若天淵,,無慚“通才”“鴻儒”之喻。 五經之中,,董仲舒最擅長的是《春秋》公羊學,。《春秋》本是孔子依據魯史修撰的一部政治史,。據說孔子晚年見道之不行,,于是以著作史書褒貶歷史的方法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倫理觀念。為了避免政治迫害,,孔子在屬辭比事上常常使用隱晦的語言,,其微言大義,,只口授給弟子,并不筆之于書,??鬃铀篮螅茏痈饕运?/span>’輾轉傳授,,于是逐漸形成不同的《春秋》師說,。漢代流行有五家:即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左氏春秋,、鄒氏、夾氏等,。其中鄒氏無師傳,,夾氏未有書,左氏藏于秘府,,只有公羊,、谷梁二傳,文美義富,,最先流行開來,,而公羊傳的大宏于世,則端賴董仲舒和胡母生的首倡,。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年齡比董仲舒稍長,。是漢代最早傳公羊學的大師之一,也是首先將公羊師說著之竹帛的人,。戴宏序述公羊春秋傳授順序說:“子夏傳予公羊高,,高傳予其子平,平傳予其子地,,地傳予其子敢,,敢傳子其子壽。至景帝時,,壽及其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徐彥《公羊注疏•何體序疏》引)可見,,胡母生既是公羊春秋的嫡系正傳,,也是協(xié)助公羊壽將公羊師說著之竹帛,結束其沒有文本,,口耳相傳歷史的人,。公羊學于此有案可稽,,有章可依,學說更加定型,。同時,,由于公羊有經本流傳,也有利于學說的傳揚,。此外,胡母生還歸納公羊義例,,著有《公羊條例》一書,,使公羊學說條理化,以便學者提綱挈領,,掌握要點,。 七、賈逵 賈逵(30~101),,字景伯,,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西北)人。是歷史上著名經學家,、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官至侍中,。賈逵系賈誼九世孫,。其曾祖父常山太守賈光,將家從洛陽遷至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居住,。父賈徽,,曾從劉歆等受學。賈逵“悉傳父業(yè)”,,又在東漢太學攻讀經書,,后留居京都洛陽,在經學和天文,、歷法,、史學研究方面卓有建樹。在學術研究上與鄭玄齊名,。 賈逵身材高大,,因此當時與在一起的學者們說他:“問事不休賈長頭。”意思是不斷向別人提問題,,探討或請教,。 賈逵在太學鉆研經學十分投入,達到“不通人間事”的地步,。賈逵以講學獲取粟米為生,,在京都洛陽一時傳為佳話,。 一天,“有神雀集宮殿宮府,,冠羽有五采色,,”漢明帝感到奇怪,問一個相關的大臣劉復,,劉復不能作答,,便推薦賈逵回答。說賈逵“博物多識”,。于是漢明帝將賈逵叫來解釋這現(xiàn)象,,賈逵的解釋漢明帝很滿意。 于是漢明帝十分賞識賈逵,,封他為“郎”,,讓他和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同校秘書,,應對左右,。西漢初年,漢武帝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五經博士,,這些經書因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書寫,,故叫“今文經”;而當時劉歆在整理國家圖書館藏書時,,發(fā)現(xiàn)《春秋左氏傳》,、《古文尚書》等儒家著作,因這些書用秦以前的古文字篆書書寫,,稱之為“古文經”,。后逐漸形成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大派別。公元76年,,漢章帝即位,,他倡導儒家學說,特別喜歡古文經的一些著作,,于是下詔讓賈逵在東漢皇宮的北宮白虎觀和南宮云臺繼續(xù)解釋經典,。賈逵把《春秋左氏傳》與讖緯之學統(tǒng)一起來,考證出漢家劉氏王朝是堯的后代,,皇帝很賞識,。賈逵不僅因此得到了賞賜,,而且獲準了在原受《公羊春秋》的太學生中挑選二十名高才生改授他們古文經的《春秋左氏傳》,《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就是其得意門生之一,。崔瑗也是賈逵的高足,。崔瑗字子玉,其父是崔駟,,史稱駟“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崔瑗“早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yè),。年十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游學,,遂明天官,、歷數(shù)、《京房易傳》,、六日七分,。諸儒宗之。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 建初八年(公元83年),漢章帝下詔,,抨擊今文經支離破碎,,“去圣彌遠”,下令今文經的名家大師推選自己的高才生,,改學古文經,。賈逵還與今文經學家辯論,進一步提高了古文經的地位,。古文經在賈逵的努力下,,最終取代了今文經的地位。 賈逵一生著書很多,,經傳義詁及論難凡百余萬言,,又作詩,、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儒家以其為宗,,號為“通儒”。他和鄭興的學說被被尊稱為“賈、鄭學”,影響學術界數(shù)百年,。 賈逵在京都洛陽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天文歷法,。漢代儒家普遍對天文歷法感興趣,并有所造詣,。這不僅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與儒家講“天人合一”有著密切的關系。賈逵參與修訂的東漢《四分歷》,,比以往各家的歷法都有顯著的進步。根據《讀漢書•律歷志》中的“賈逵論歷”記載,,賈逵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可歸納為三點:一是明確否定了冬至日在牽牛初度的說法,,為后來歲差(冬至點逐漸西移)的發(fā)現(xiàn)做了準備;二是主張用黃道坐標測算日月運行的軌道,,認為以赤道坐標測算會出現(xiàn)誤差,;三是明確指出日月運行速度有緩疾。這些重要發(fā)現(xiàn)均為后人所證實,。 八,、朱熹 朱熹(1130 9.15 -1200 3.9 )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逆翁,,別號考亭先生、紫陽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南宋時期,,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后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晚年曾在撫州定居,游歷甚廣,。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后,,請求為祠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淳熙二年(1175),與陸九淵為首的另一學派在信州(今上饒)鵝湖寺相聚,,就兩學派之間的哲學分歧展開辯論,。 淳熙五年(1178),,經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來到撫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生。擬調直秘閣,,他以捐賑者未得獎賞不就職,。宰相王淮以浙東大荒,改薦朱熹為浙東常平提舉,。待捐賑者得到獎勵,,他才赴紹興就職。后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作為一代理學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及門人所輯《朱子大全》、《朱子語錄》等,。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xiāng)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朱熹的“四論”構成了其哲學的核心體系 一是“ 理氣論”,。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lián)系的含義:理是先于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理是事物的規(guī)律。理是倫理 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xiàn)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tǒng)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第二性,。 二是“動靜觀”。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tài)。朱熹認為由對立統(tǒng)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xù)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xiàn)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tǒng)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wěn)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tài),,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三是“格物致知”,。朱熹用《大學》 “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后,,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行為重,。而且知行互發(fā),“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四是“心性理欲論”,。在人性論上,朱熹發(fā)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專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tǒng)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lián)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fā)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圣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圣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lián)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fā),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shù)奈镔|生活欲望,,反對佛教籠統(tǒng)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xù)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九,、王陽明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學者稱陽明先生,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騎射兵事,,善射,。15歲隨父游居庸關、山海關等要塞,。弘治五年中舉人,,寓京師父親官署,遍讀朱熹遣書,。為決疑慮,,“格”竹七天。十八年于北京與湛若水結為好友,,同倡“圣人之學”,。 正德元年(1506),劉瑾專權,,矯詔逮捕戴銑等,,守仁時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權奸”,,“有政事得失,,許諸人直言無隱”,,要武宗“開忠讜之路”,觸犯劉瑾,,受廷杖,,貶為龍場(今貴州修文縣治)驛丞。三年春至龍場,,自筑草棚棲身,,因窮荒無書,日繹舊聞,,“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后人稱“龍場大悟”),。又創(chuàng)龍崗書院,,為開化西南首舉。次年應聘主府城文明書院講席,,始宣講“知行合一”,,學轉陸九淵,漸自成體系,。 五年三月,,任廬陵知縣,決積案,,清郵驛,;杜苛捐雜稅,禁迷信神會,。八月,,劉瑾伏誅。十二月,,調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間事學術活動。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職便道首親,,途中向徐愛闡述《大學》新說與“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馬政,,閑時聚徒講學,。九年升南京鴻臚寺卿。十一年升僉都御吏,,巡撫南贛,,平定漳州詹師富,、大帽山盧珂、大庚陳日龍,、橫水謝志珊,、桶岡藍天鳳,浰頭池仲容等農民起義,。十四年六月,,率部鎮(zhèn)壓福建農民起義軍,于豐城途中獲悉寧王反,,即返安吉起義兵,,水陸并進搗南昌,連下九江,、南康,、費時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獻俘,,因宦官許泰、張忠讒言,,非但無功,,反遭誣獲咎,太監(jiān)張永設法得以免禍,,即稱病居西湖凈慈寺,、九華山諸寺院。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終完成“心學”體系,。六月升南京部尚書,九月歸姚,,會74弟子于龍泉山中山閣,,指示“良知”之說,十二月被封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 此后6年許,,丁父憂,,服滿亦不召用,專事講學,。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閣講學,,門人300余,并作《中天閣勉諸生》文書于壁。六年五月,,受命鎮(zhèn)壓思恩,、田州、八寨,、仙臺,、花相等地瑤族、僮族起義,,翌年秋平定,。時肺病劇發(fā),,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龍浦舟中,年57歲,。葬紹興蘭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今紹興市蘭亭鄉(xiāng)花街村),謚文成,?!睹魇贰吩u:“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國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著有《陽明全書》(又稱《王文成公全書》),。其哲學思想(王學)及姚江學派詳見《學術文獻編》專章,。 王守仁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并以此作為講學的宗旨。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處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即“心外無物”。認為為學“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用反求內心的修養(yǎng)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種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他的學說以“反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他廣收門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學”雖分成幾個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見其長,。他的哲學思想,,遠播海外,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他的弟子與心學影響了很多人:徐階,、張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揚海外,! 十,、顧炎武 顧炎武(1613- 1682),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昆山)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 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志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后之功,。他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諸多范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chuàng)辟路徑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并認為“善為國者,藏之于民”,。他大膽懷疑君權,,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于政事諸端切實發(fā)揮其利弊,,可謂內圣外王體用兼?zhèn)渲畬W”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度罩洝肪硎墩肌罚?/span>“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顧炎武認為當務之急在于探索“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亭林佚文輯補•與黃太沖書》),。他在纂輯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首先關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賦稅繁重不均等社會積弊,對此進行了有力的揭露,,指出“世久積弊,,舉數(shù)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乃至出現(xiàn)了“有田連阡陌,,而戶米不滿斗石者;有貧無立錐,,而戶米至數(shù)十石者”的嚴重情況,。在所撰寫的《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和《郡縣論》中,,他探索了造成上述社會積弊的歷史根源,表達了要求進行社會改革的思想愿望,。他指出“郡縣之弊已極”,,癥結就在于“其專在上”,初步觸及到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問題,,從而提出了變革郡縣制的要求,。他指出,“法不變不可以教今……而姑守其不變之名,,必至于大弊”,。在《日知錄》中,他更是明確地宣稱自己的撰寫目的就是:“意在撥亂滌污,,法古用復,,啟多聞于來學,待一治于后王”,,并強調“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顧炎武在“明道救世”這一經世思想的指導下,,提倡“利民富民”。他認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貧”,因而認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他希望能逐步改變百姓窮困的境遇,,達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他不諱言“財”“利”,。他說:“古之人君,,未嘗諱言財也。……民得其利,,則財源通而有益于官,;官專其利,則財源塞而必損于民,。”他認為問題不在于是否言財言利,,而在于利民還是損民,在于“民得其利”還是“官專其利”,。他認為自萬歷中期以來,,由于“為人上者”只圖“求利”,,以致造成“民生愈貧,國計亦愈窘”的局面,。由此,,他主張實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認為“善為國者,,藏之于民”,。并且指出只有這樣,才是真知其“本末”的做法,。 ?。?/span>2010年8月24日星期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