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張元素制方用藥理論張元素,,字潔古,,易水學派開創(chuàng)者,早年為儒生,,后因科舉不利而潛心醫(yī)學,。棄儒從醫(yī)的人生經(jīng)歷、同期著名醫(yī)家的醫(yī)學思想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均對張元素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如宋代盛行的理學和運氣學說,。他借鑒宋代理學思辨成果,“援易入醫(yī)”,,對傳統(tǒng)的制方用藥理論進行了重構,,經(jīng)數(shù)十年努力,張元素獨樹一幟,,在臟腑辨證,、制方遣藥等方面自成一家,按照藥物的“氣”“味”對藥物性用,、制方進行分類整理,,并引入“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易水學派制方用藥理論,。本文試對張元素制方用藥理論進行剖析,,以期能提綱挈領地把握易水學派用藥心法。 張元素將藥物自身的氣,、味屬性看作藥物功效之本,并認為正是藥物氣味厚薄的不同導致了藥物之間功效互有差異,,因此將藥物氣味的厚,、薄作為分類依據(jù),構建出獨特的藥性體系,,即藥類法象,。
依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陽為氣,陰為味”的觀點,張元素提出“氣為陽,,味為陰”,,并按照藥物氣味的不同,詳細劃分為味厚(純陰),、味?。幹兄枺夂瘢冴枺?、氣薄(陽中之陰)四類,。 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相關運氣理論和理學“天人觀”,,張元素將木、火,、土,、金、水五行與自然界中風,、暑,、濕、燥,、寒五氣相對應,,與氣機升降交變中生、長,、化,、收、藏,、升,、浮、降,、沉進行匹配,,最終把常用的藥物按照氣味厚薄、五行屬性,、氣機升降特性分為五大類,,即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 張元素認為,,風升生類藥物屬于“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如防風,、羌活等;熱浮長類藥物屬于“氣之厚者,,陽中之陽,,氣厚則發(fā)熱,辛甘溫熱是也”,,如附子,、干姜等;濕化成中央類藥物屬于“氣平,,味淡,,兼氣溫涼寒熱,兼味辛甘咸苦”,,如黃芪,、人參、半夏,、白術等,;燥降收類藥物屬于“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fā)泄”,,如茯苓、澤瀉等,;寒沉藏類藥物屬于“味之厚者,,陰中之陰,味厚則泄”,,如大黃,、石膏等。這五類藥物共同組成“制方之階”,,在六氣和臟腑病機的指導下,,靈活用于臨床制方遣藥的過程中。 根據(jù)張元素組方思路對制方方法進行分類,,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氣味制方法”,,另一類為“五行生克制方法”,,兩種制方法均涉及氣味用藥。
氣味制方法是對張元素《醫(yī)學啟源·用藥備旨》中提及的“制方法”的概括,,其理論依據(jù)主要來源于《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記載的藥物氣味性用使用經(jīng)驗,,如《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中“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以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等,。基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相關理論,,張元素在《醫(yī)學啟源·用藥備旨》中進一步總結為“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甘能緩急,淡能利竅”,,極大地擴展了藥物氣味性用使用依據(jù)。藥物的氣味性用結合四時氣交,、五臟生理病理特性演變?yōu)椤吧蹈〕裂a瀉法”和“臟氣法時補瀉法”,。醫(yī)家學者通常所講的“五臟苦欲補瀉法”實為“臟氣法時補瀉法”的主體內(nèi)容。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氣味制方法的具體操作為: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證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 以張元素自創(chuàng)的當歸拈痛湯為例,,該方用于治療濕熱病,,以“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為治則,。在藥物選擇方面,,以辛能散、苦能燥濕,,選用羌活,、防風為君藥,透散關節(jié)經(jīng)絡之濕,;升麻,、葛根苦辛平,,白術、蒼術苦甘溫,,升麻,、葛根味薄可引清氣上行,白術苦能除濕,,甘能和中,,蒼術體輕氣壯可祛皮膚腠理之濕;當歸身辛溫可活血散瘀,,人參,、甘草甘溫可補脾養(yǎng)氣,亦能制苦藥傷胃之弊,;濕熱相和,,苦以泄之,故用苦參,、黃芩,、知母、茵陳,;治濕須利小便,,淡能利竅,故用豬苓,、澤瀉,。本方在治法治則的確立以及藥物的選取上均以藥物氣味性用為根據(jù),充分體現(xiàn)了張元素氣味制方法的組方思路,。 五行生克制方法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論為依據(jù),,以風、暑,、濕,、燥、寒五氣為綱,,細分為五類制方法,,風制方、暑制法,、濕制法,、燥制法、寒制方,。例如,,風的五行屬性為木、在臟為肝,,辛的五行屬性為金,、在臟為肺,,“風制方”中以“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為治則,,從五行,、五味、五臟的歸屬關系來理解為“風淫于內(nèi),,即是肝木失常也,,火隨而熾,治以辛涼,,是為辛金克其木,,涼水沃其火”(《醫(yī)學啟源·用藥備旨》),即風淫于內(nèi)為木,、火失常,,可用金克木、水克火,。五行生克制方理論是將五行與五淫,、五臟、五味相串聯(lián),,先對辨證結果進行歸納,,以五淫中某一邪統(tǒng)之,,即氣化或抽象化辨證結果,,其后根據(jù)五淫與五行的配屬關系,以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理論為指導,,處方遣藥,。 可見張元素組方思路以氣味制方法和五行生克制方法為主,前者多宗藥物氣味性用使用經(jīng)驗,,后者多本五行相生相克理論,,氣味用藥依舊處于兩種制方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對《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運氣學的研究熱潮同樣對張元素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張元素認識到人體臟腑、五運,、六氣與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五行的重要性,將六氣中“少陰君火(熱)”與“少陽相火(暑)”納入五行“火”的范疇,,化裁“六氣”為“五氣”,,并將五行與五氣,、臟腑、經(jīng)絡,、用藥,、制方相串聯(lián),構建出系統(tǒng)的“五行-五臟-五氣-藥類法象-制方法”理論模型,,并用以指導醫(yī)學實踐,。如《醫(yī)學啟源》篇首的“天地六位臟象圖”中,六氣中“相火主極熱”和“君火主熱”均與五行之中的“火”進行配屬,;《醫(yī)學啟源·用藥備旨》“藥類法象”中分列風,、熱、濕,、燥,、寒五類,“五行制方生克法”中亦為五類制法,。
“五行-五臟-五氣-藥類法象-制方法”理論模型將臟腑病機與六氣病機相融合,,如“木-肝-風”“金-肺-燥”之類;將五行元素與氣的相關屬性配屬于臟腑,,改善了傳統(tǒng)臟腑辨證理論中對病位概念的過分強調(diào),,同時更加重視病機轉(zhuǎn)變的多樣性,開創(chuàng)獨特的易水學派醫(yī)學理論,。 張元素制方用藥理論的構建并未舍棄歷代積累的藥物功效精華,,而是將藥物的獨特功效和特殊用法進行歸納整理,分類匯總于《醫(yī)學啟源》諸篇中,,如“隨證治病用藥”“去臟腑之火”“各經(jīng)引用”等,。這些理論對后世本草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然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