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粥左羅的第 1595 期分享
作者 l 常青 編輯 l 易小颯 來源 l 常青說(ID:changqingup)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聊知識管理系統(tǒng),很重要但是沒那么好讀的內(nèi)容,,為了方便閱讀,,先把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告訴你:02 為什么你必須要搭建知識管理系統(tǒng),?03-07 如何從零搭建知識管理系統(tǒng),?雖然文章讀起來沒那么容易,,但是建議從頭到尾系統(tǒng)性看完,,越是不好讀的文章,能堅持讀完的人越少,,誰能讀完誰就賺大了,,不妨挑戰(zhàn)一下自己。 先來問一個問題,,什么是知識管理系統(tǒng),它能幫助我們干啥,?假如你床頭有10本書,你要在其中找到一本書,,你會怎么找,?但是,,假如你現(xiàn)在身處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超2.1億本,,現(xiàn)在你想在里邊找到某一本書,,請問你如何找?一本一本翻嗎,?太不現(xiàn)實了,,2.1億這個數(shù)字我換算了一下,把2.1億本書鋪起來可繞地球近兩圈,。不僅僅找書,,圖書館每天還要在其中處理上千萬次的查詢、借書,、還書,、入庫……試問,假如你是圖書管理員,,僅憑借大腦,,你能處理這么大的信息量么?是靠著一套管理系統(tǒng),,讓一切規(guī)律化,規(guī)則化,,系統(tǒng)化,,把人解放出來。同理,,知識管理系統(tǒng)就相當于這個圖書管理系統(tǒng),,而知識就如同這一本本圖書,當有了一套系統(tǒng)去管理以后,,我們就相當于擁有了另外一個大腦,,如此就可以把我們大腦不擅長的東西,全部扔給這個外腦,。記憶,,尤其是死記硬背,,是最反人性的,進化論告訴我們,,大腦只會記住最能幫助我們生存的信息,,至于無關(guān)緊要的信息,,為了節(jié)省腦力資源,它會盡可能地忘記,。同樣的道理,,大腦在處理信息也是如此,它只能處理眼下的小部分信息,,當面對大量信息處理的時候,,就會罷工。我們平常用腦的時候,,感覺思緒亂,,頭昏腦漲,就是因為大腦處理的信息已經(jīng)超負荷,,大腦的機制天生就不是為了記憶和處理大量信息,。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又確實需要處理和記住很多信息和知識點,,以便使用的時候可以隨用隨取,,那應(yīng)該怎么辦呢?前面說了,,大腦不擅長記憶和大規(guī)模信息管理,而這一點,,剛好是外腦所擅長的,。大腦會遺忘,但是外腦不會,,我們建立的這個外腦會和大腦形成互補,,各發(fā)揮其所長。正如前面提到的圖書管理案例,,我們不需要記住每本書的信息,,想要的時候,只要知道怎么從圖書管理系統(tǒng)中找到它們即可,。所以,,想發(fā)揮大腦真正的威力,要學會把它從記憶中解放出來,,讓它去思考,,而不是讓它去記憶。有人看到這里可能會說:有必要弄這么一個外腦嗎,?我大腦就夠用了啊,。如果你想不斷成長,獲得更強的能力,,想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有足夠的競爭力,,你的知識儲備必然需要被擴大,,這種情況下,你要靠大腦記憶嗎,?正如前文所有,,你只有十本書的時候,當然不需要建立外腦,,想要啥掃一眼就夠了,,但是當你有1000本,、10000本,、一百萬本、一億本的時候呢,?以上是我們必須建立外腦的第一個理由,,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有邏輯關(guān)系的知識,你用的時候才能想起來,。現(xiàn)在思考一下:如果讓你現(xiàn)在說出水果的名字,,你能說出多少個水果,?有人可能會說,這有什么難的:蘋果,、香蕉,、梨、橘子,、火龍果,、西瓜……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越往后,你思考的時間就越長,,越說不出來,。你可能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可以脫口而出:準備食材——洗菜切菜——爆鍋開炒——……在于前者大腦調(diào)取的是一個點一個點的信息,,后者是一整個結(jié)構(gòu),、一整套流程、一整張知識的網(wǎng),。點狀的東西被大腦調(diào)取是很困難的,,但是有邏輯有結(jié)構(gòu)的東西則不同,,后者一調(diào)取就是一大片,一整個體系,。當你把點狀的知識編織成一張網(wǎng)后,,它們就會形成你的思維模型,這樣你用的時候才能想起來,。很多人抱怨,,學過的東西用不上,不妨想一下,,從小到大你調(diào)用知識儲備的時候,,是不是都像是上面想水果一樣,想到哪是哪,。你的大腦里有這么一張龐大的知識結(jié)構(gòu)網(wǎng)嗎,?而把知識打入外腦的過程就是在編織你這張網(wǎng),,所以建立外腦的本質(zhì)就是體系化你知識的過程。說了那么多,,想必你已經(jīng)知道建立「外腦」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建立外腦呢,?整個外腦是由兩個系統(tǒng)構(gòu)成的:你可以先簡單理解成一個放,,一個拿,儲存筆記的系統(tǒng)負責存放,,索引筆記的系統(tǒng)負責拿出,,具體的后文會展開介紹。整篇文章的核心下面一張圖就概括了,但是為了徹底搞定這件事,,我會掰開了揉碎了,,一步步帶你搭出知識管理系統(tǒng)。 一臺能正常跑的電腦系統(tǒng),,首先要有主機,、顯示屏這些硬件載體,否則的話操作系統(tǒng)再牛,,沒有主機也跑不起來,。建立外腦第一步,,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外腦載體,即存放我們知識的工具,。市面上提供給的現(xiàn)成的外腦載體都有哪些呢,?主流的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onenote等,,都可以作為我們外腦的載體,,它們各有優(yōu)缺點,,我這里就不展開了,大家憑借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選擇即可,。(我平時習慣用的外腦載體是有道云筆記,,下文演示均以此筆記做案例,其他載體同理,。)建立幾個文件夾后,就開始一頓操作猛如虎,,類似下面這樣的嗎,?1.層次結(jié)構(gòu)混亂:這樣長長列下來,,別說提取了,,單單看到這一串,頭就先大一圈了,。因為這樣混亂的結(jié)構(gòu)和目錄,,會讓你翻看的時候,對這種凌亂有一種厭惡感,。2.提取困難:混亂的內(nèi)容會讓真正用的時候找不到想找的信息,,所有的筆記如果用的時候找不到,或者需要很大功夫才能找到,,這個外腦系統(tǒng)就沒多大意義了,。當你筆記內(nèi)容少的時候,你還能記得哪是哪,,但是大到一定量級之后呢,,你的外腦一定會崩潰,。3.知識碎片化:以上所建立的文件夾,相互之間都是割裂的,,筆記與筆記間連接不起來,。我們在文章開始就說了,外腦的作用除了幫我們承擔記憶的負擔,,還有一項職能就是輔助大腦為我們建立起知識體系,,如果你的筆記之間都是一個個散亂的點,那么外腦的意義就要被砍掉一半,。一句話來說,,上面的那些都不是一個好的外腦,沒有解決我們建立外腦的本質(zhì)問題,。1.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化:筆記與筆記間的知識點不分散,,不是亂七八糟的,,不是碎片化的。2.方便管理:看到不頭大,,結(jié)構(gòu)清晰,,一目了然。3.提取方便高效:最好高效到如同探囊取物,,想到就能秒拿到,。如果這一點滿足不了,找一個想要的信息要半天,,那么這套系統(tǒng)就沒有多少意義,。到這里我們知道了什么樣才是一個好的外腦,隨著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達成以上標準,。正如電腦的windows系統(tǒng)一樣,,裝好之后我們就無需用亂七八糟反人性的dos命令去讓計算機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有序地跑在這套清爽的圖形化系統(tǒng)之上。同理,,想讓外腦不亂,,必須部署一套規(guī)則化的操作系統(tǒng),讓我們的知識筆記全部跑在這套管理系統(tǒng)之上,,保證底盤不亂根基穩(wěn),,而不是隨性而建。所以找到載體之后,不是一頓操作猛如虎,,而是要給我們的外腦裝上一個類似windows一樣的底層系統(tǒng),。而我們這套跑在外腦載體上的系統(tǒng)就是GTD系統(tǒng)。所以我們建立外腦的第二步,,就是給它裝上這套系統(tǒng),。GTD的英文全稱是:Getting Things Done.它是由著名的時間管理人戴維?艾倫在他的著作《盡管去做》里提出的,,一套移動硬盤式的任務(wù)管理方法,。核心是把所有待辦任務(wù)都從大腦里移出去,清空大腦,,用外部的工具去管理任務(wù),,讓大腦的全部資源都用來思考,不會遺漏任何一件事,。部署了GTD系統(tǒng)在筆記本上,,我們就可以借助GTD的工作流,不僅擁有了知識管理系統(tǒng),,而且還把我們的日程管理系統(tǒng)也囊括其中了,,極大幅度解放了我們的大腦。 02 如何部署GTD系統(tǒng)到筆記本上,?GTD工作流總共有5個步驟:收集,、厘清,、整理,、歸檔、回顧,。把它用到我們的外腦上,,就變成了信息管理流,同樣也是五個步驟:收集箱,、等待處理,、將來可能、歸檔資料,、專題研究,。這個就相當于你在各大平臺點的收藏,,比如刷到好文了,就可以一鍵扔到這個收集箱中。它的作用就是負責收集,,這個階段不必操心該放到哪個分類,,所有好東西一股腦扔進去就OK了,這樣就可以大幅度解放我們歸類的時間,。等到一個固定時間再統(tǒng)一處理,,比如晚上。這樣既不打斷我們當前手頭的事情,,又確保了收藏的文件不會亂七八糟,,還能讓你認真評估和精讀這篇文章,確保進入你筆記的都是精品,。這個文件夾,,承載我們當天的日程,、備忘錄、記事本,、沉思錄,、日記本等。很多人都應(yīng)該有體會,,大腦憑記憶力處理這些事情有多坑爹,,那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大腦不擅長的事情交給外腦處理。把日程,、待辦事項等全部移到這個文件夾里,,把這些事情全部從大腦中清理出去,想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事情,,就直接來翻這個文件夾,,效率高到飛起。這里主要承載計劃、規(guī)劃,、想法,、點子類的東西。比如你看到一個點子,,發(fā)現(xiàn)了一個項目,,都可以先把它扔到這里,作為你的靈感庫,。這個是我們的知識大本營,最終所有的信息和筆記都會被歸入這個文件夾中,,我們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以后就放入這里,以供隨手復習和使用時隨時調(diào)取,。比如我最近對唱歌比較感興趣,,就可以單獨針對這個專題建立一個文件夾,,專門服務(wù)于唱歌,當研究出成果了,,再把它歸入到歸檔資料中,。當你在筆記本上,創(chuàng)建好這5個文件夾后,,你的GTD系統(tǒng)就部署完成了,。你看,部署了GTD,,通過GTD來處理信息后,,外腦是不是特別有層次感,,是不是感覺外腦像是有了靈魂,而不是類似于上面那四個筆記長長的一串,。那么部署完GTD系統(tǒng)后就完了嗎,?當然不是,。完成了最底層系統(tǒng)的搭建,,我們就要開始去處理輸入進來的筆記了,前面說了,,最終所有的筆記,都會被匯總歸檔到「歸檔資料」這個文件夾之中,,所以我們管理筆記的核心就在這個文件夾中,。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歸入進來的筆記沒有規(guī)則,就會亂七八糟,完全沒效率可言,。所以,,我們必須要給輸入進來的筆記進行處理,,教給它們規(guī)矩,,讓它們變得清晰有規(guī)律,只有這樣提取的時候才能迅速找到想要的,。那要設(shè)立哪些規(guī)矩,?如何設(shè)立呢?下面提供四大原則,,保證讓你的筆記規(guī)規(guī)矩矩的,。所謂最簡層原則,,就是讓文件夾盡可能少,,層級盡可能少。因為只有數(shù)量少,,你看起來才不會頭大,,如果還是一層又一層的文件夾,那就和前面你看到的那四張筆記沒啥差別了,。找一個可以把所有東西都包括進來的維度,既涵蓋了所有筆記特性,,又不遺漏,,同時不冗長。提供一個參考,,以筆記的“用處”這個維度進行劃分,,即:「學習」「工作」「生活」。你可以隨便想,,從用處來論,,任何筆記都不會逃過這三個分類,我們就以它作為劃分知識的標準,,作為「歸檔資料」的打底文件夾,,這樣就實現(xiàn)了最簡層。打底文件夾有了,,還需要根據(jù)需求對文件夾做進一步細分,,那么如何管理下一級的文件夾呢?我們可以先思考下這個問題:一本書有那么多的知識點,,它是怎么排版才讓內(nèi)容一目了然的?是把圖書知識結(jié)構(gòu)整理成目錄,,按照層次編碼,。如下圖,這樣你看起來結(jié)構(gòu)就會非常清晰,。同理,,我們對文件夾的層級管理,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讓文件夾的層級與層級之間建立起邏輯關(guān)系,。這里不進行贅述,,我做了一張圖,,掃一眼估計你就會了。除了建立起清晰的邏輯層次外,,為什么一定要用目錄編碼,?因為有了目錄編碼后,筆記就能實現(xiàn)自動排序,。云筆記一般都是按照名稱排序的,,比如,數(shù)字1在數(shù)字2前面,,字母A在字母B前面,,如此就會非常有序。如果沒有這樣的規(guī)則化命名,,就會出現(xiàn)亂序情況,,筆記看起來亂七八糟的,但如果設(shè)置了編碼,,就能實現(xiàn)自動排序,,非常爽。所以我們采用圖書目錄編碼,,一箭雙雕,,不僅讓結(jié)構(gòu)邏輯層次清晰,還能實現(xiàn)自動排序,。以上我們說了讓筆記規(guī)矩的四個原則的前兩個,,有了它們可以讓筆記的結(jié)構(gòu)層次有一個質(zhì)的提升,但僅僅是層次清晰還遠遠不夠,,想要筆記規(guī)矩,還需要第三個原則,。即:無論是文件夾還是筆記本身,,都要遵循一套標準的命名原則。只有這樣筆記才不會亂,,切忌把筆記命名成無格式筆記,,一旦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后期會讓你有一種想錘死自己的感覺……任何一個知識點或?qū)n},都逃不過黃金圈的終極三問,,即: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如何做(how),。比如你想研究演講的話題,,就可以創(chuàng)建三個文件夾:什么是演講? 為什么要學習和訓練演講,? 如何訓練演講,? 創(chuàng)建好這個三個文件夾后,就可以把演講相關(guān)的所有知識點,,按照黃金圈分出的三個文件夾分別歸屬,,如此每個文件夾對應(yīng)啥內(nèi)容,一目了然,。一個小tips:意義不明的層,,堅決不要。 很多人在整理筆記時會建一個明明為「其他」的文件夾,,請問,,這個「其他」是什么?之所以建這個「其他」是因為,,你也搞不懂某個筆記屬于哪個類別,,不好分類的所幸一股腦扔到這里。親身經(jīng)驗告訴你,,我們在用的時候是不會去翻「其他」這個分類的,,因為它在我們的大腦里就沒有概念,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放了些啥,,應(yīng)該放些啥,,又怎么能指望提取的時候找到呢?上面講的是文件夾命名方法,,這里則是具體到某個筆記的文件命名。格式:主題+作用類別+標題 舉例: 寫作-技巧-如何調(diào)動情緒,? 寫作-案例-小清新排版風格 寫作-方法-文章框架如何搭建,? 到了這里,我們知道了讓筆記規(guī)矩的三個原則,,但是想要他們更規(guī)矩一些,,還需要第四個原則。如果讓你給一部電影分類,,你會把前兩年大火的《戰(zhàn)狼2》歸到什么分類,?能對它進行單一歸類嗎?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有很多個維度,,如果把某事物按照一個維度歸類,,就相當于把它給定死了。很多人的筆記之所以沒有效率,,用的時候找不到,很大原因就是把知識給限定死了,。比如你學到了一個寫作技巧“如何調(diào)動情緒”,,如果簡單粗暴地把這個技巧歸入到 “寫小說”這個分類中,那就只有寫小說的時候才會想起它,。那么這個知識點就讓你學死了,,因為這個技巧完全可能套用到寫文案,甚至寫報告上,。這其實就回答了上面「為什么要用標簽來管理筆記」的問題了。你可以給一個知識點打上無數(shù)標簽,,當你搜索任何一個標簽維度的時候都能夠調(diào)取到這個知識點。正如上面案例中,,《戰(zhàn)狼2》你搜索商業(yè)片能找到它,,搜索戰(zhàn)爭片也能找到它,搜索吳京也能找到它……這樣我們就不用糾結(jié)于某個知識點,具體該歸入哪個文件夾中,,無論你放到哪里,,只要標簽打上了,,就不用擔心調(diào)取的問題,。完成以上部署,,筆記的整體效率是高了很多,知識也給盤活了,,但是以上知識之間仍然是割裂的,。筆記與筆記間仍然形成不了體系,而且筆記量和標簽一多,,標簽本身也就亂了,,都不知道標簽?zāi)膫€是哪個了,那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呢,?下面進入本文最后一個模塊——「部署索引體」,,讓你的外腦效率徹底飛起來。前面說了,,我們通過標簽調(diào)取筆記或信息,,而索引體系統(tǒng),就是把標簽與標簽之間建立起邏輯關(guān)系,,形成體系和結(jié)構(gòu),,最后內(nèi)化成我們的知識體系。一句話解釋,,儲存體用于管理“文件夾的系統(tǒng)”,,而索引體則用于管理“標簽的系統(tǒng)”。為了讓兩者更有辨識度,,文件夾系統(tǒng)作為儲存體識別符號「C」,,標簽系統(tǒng)作為索引體,識別符「S」,。儲存體有GTD作為底層操作系統(tǒng),,那么索引體同樣也應(yīng)該有操作系統(tǒng)作為分類。索引體的分類規(guī)則,,就是我們前文說的「學習」,、「工作」,、「生活」三個分類,因為你筆記上所有東西都逃不過這三點,。工作和生活的分類我這里不多介紹,,主要介紹一下「學習」,因為這才是承載我們知識標簽的大本營,,我們所有的知識標簽都以這個分類為底,。那么在「學習」這個分類底下,應(yīng)該怎么去構(gòu)建知識架構(gòu)呢,?就到了第二點了,。體系的構(gòu)成一定有底層分類作為支撐,,所以想要把零散的標簽編織成系統(tǒng),就需要對他們進行分類,,那么從使用的維度,,你會把“所有的知識”標簽分成哪幾類?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我參考了“儒家的最高理想”,,把一個人一生所有的知識分成了四類:修身的知識、齊家的知識,、治國的知識,、平天下的知識。其中「修身的知識」,,包括自我精進,、成長、管理等,;「齊家的知識」,,包括與家庭關(guān)系、家庭生活有關(guān)的知識,;「治國的知識」,,包括行業(yè)、趨勢,、洞察等,;「平天下的知識」主要是元認知和底層學科,是讓我們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知識,。 這個分類僅供參考,,如果你也覺得這個維度不錯,可以直接拿去用。有了這個維度,,就可以把在儲存體里打上的標簽,,按照這四個維度,分門別類的整理在這里邊即可,,我截取一段我的整理效果,,供大家參考:可以看出來,當「索引體」逐漸完善以后,,它就是一套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你可能看到索引體中每個對象的前面都有個符號,,有的是「#」有的是「-」,,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兩個符號是區(qū)別符號,,前面有「#」的說明它是標簽,,而前面有「-」的說明它不是標簽。這些東西的存在,,僅僅是為了連接標簽,,把標簽串聯(lián)成系統(tǒng)的連接符號,幫助我們看得更清晰,,更有結(jié)構(gòu)和層次感,,它們不參與索引。當然「-」符號可加可不加,,但是「#」這個符號,,我建議一定要加上,原因會在下面說,。當一切都搭建完畢以后,,剩下的就是提取東西了,,可以通過單擊標簽提取,但是最常用的是搜索提取,,想要啥直接搜索,,如探囊取物一樣酸爽。我們在實際提取筆記的場景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比如一本書的讀書筆記中,可能涵蓋很多個知識點,,即使我用標簽定位到了這篇筆記,,想要找到筆記中我想要的東西,也要翻看好久,,那么有沒有瞬間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的方法呢,?有的,解決方案就是在筆記文件內(nèi)處處打標簽,,如此可以瞬間找到我們想要的內(nèi)容,。比如下圖,我就在這個筆記的某一處知識點打上了三個標簽,,當我需要找這三個標簽任意一個的時候,,云筆記會迅速幫我找到它所在的位置,并且打上高亮,,這樣整篇文章都變成了我標簽系統(tǒng)中的一個個知識點,,它不再屬于原作者,而是屬于我體系中的一部分,。這也回答了上面所說的,,為什么要在標簽上加一個#,原因就在這,,如果不加這個識別符號,,搜索到的東西就會亂七八糟。到了這里,,整篇文章也快到結(jié)尾了,,剩下的只需要在不斷學習過程中去完善和填充這個骨架,最終它就會形成一張龐大的知識結(jié)構(gòu)網(wǎng),,到時候你就神功大成,,可以任意縱橫了。因為這篇文章不是介紹軟件功能的,,所以幾乎沒有提到軟件本身提供給我們的功能,,包括日程模板、思維導圖,、ORC等等……要是懂得筆記軟件提供的各種功能,,一定可以玩的非常6,這個大家請自行了解,,我這里不進行贅述了,。正如裝修房子一樣,,裝修的時候可以一次性裝修的美輪美奐,,但是在生活中如果總是邋邋遢遢,很快新房子也就破舊了,,所以平時也需要經(jīng)常進行維護,。知識系統(tǒng)也是如此,一次性打造了一套超級牛的系統(tǒng),,但是如果收集到的資料長期堆積在收集箱中不去清理,,內(nèi)容被到處歸類,那么這套系統(tǒng)很快就會被搞殘,。所以,,好的習慣才是保持這套系統(tǒng)高效運轉(zhuǎn)的關(guān)鍵。我個人的清理習慣是,,每個周末拿出固定的時間,,清理一次收集箱,當然如果你比我勤快,,且時間充裕,完全可以一天一清理,,這樣肯定會更好,。第三,迭代內(nèi)容:刪掉過時的東西,,填充空白的內(nèi)容,。剛開始建立起外腦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就建成像我外腦那么豐富的,,肯定會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斷迭代更新,才是外腦能持續(xù)運轉(zhuǎn)并且越用越順手的核心,。最后提醒一句:外腦要時常翻閱,,只有你時常翻閱它,它才會內(nèi)化到你的大腦中,。文中部分配圖來自《神探夏洛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