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沙俄時代的俄國士兵,,很多人會想到一個詞“灰色牲口”。在農(nóng)奴制盛行的沙俄時代,,沒有人身自由的農(nóng)奴目不識丁,,一輩子只能做牛做馬,艱辛勞作,,被貴族老爺們視同“牲口”,,同時在俄語中灰色往往與低劣的事物相聯(lián)系。在沙俄軍隊中,,軍官多為貴族,,而士兵來自底層民眾,所以用“灰色牲口”形容士兵,,即表明士兵缺乏文化,,地位低下,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們逆來順受,、堅韌耐勞的特點,。不過,就算是牲口也要吃草喝水才能干活,,扛槍賣命的炮灰也得填飽肚子,。當然,既然形同牲口,沙俄士兵們也就不用指望能吃得多好了,,本文就跟各位聊聊沙俄時代的軍糧變遷,。 1827年,一位派駐法國巴黎的俄國外交官回國述職,,在與著名詩人普希金的交談中,,對在巴黎的日子大吐苦水,表示生活糟糕透頂,,尤其在吃的方面,,最讓他難以忍受的是,吃不到地道的俄式黑面包,!這個吐槽肯定讓很多人難以理解,,法式大餐的豐盛與美味天下聞名,居然征服不了這位俄國外交官,?俄式黑面包到底有何魔力,,能讓身處美食天堂的俄國人念念不忘? 俄式黑面包是俄國的代表主食,。俄國人口中的黑面包就如同我們口中的大米,,是不可或缺的主食。在制作時并不使用酵母,,而是用老面發(fā)酵,,富含維他命。俄國人每天都會吃黑面包,,一天不吃就渾身不舒服,。因此,黑面包對于俄國士兵來說,,是必需的口糧之一,。 在戰(zhàn)場上如果沒有黑面包,,俄軍的戰(zhàn)斗力就不能正常發(fā)揮,。在1735~1739年的第四次俄土戰(zhàn)爭中,俄軍的補給未能及時送到克里米亞前線,,致使在當?shù)刈鲬?zhàn)的士兵們只好四處搜集食物,極大地影響了戰(zhàn)斗進程,。作為俄國同盟的普魯士對黑面包的重要性也深有體會,,一名普魯士陸軍軍官克里斯多夫·馮·曼施坦因有著如下記錄:“在這里,讓一名習慣了帶著酸味的黑面包的士兵去吃未經(jīng)發(fā)酵的餅,,就足以讓他的戰(zhàn)斗力下降,。” 以黑面包作為軍隊主要口糧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莫斯科大公國時期,,當時的俄國軍隊是由地方貴族豢養(yǎng)的親兵和地方民團武裝構(gòu)成,后來伊凡三世進行了軍事改革,,建立了常備軍,,用于開疆拓土。當時俄軍的口糧并非由國家提供,,一小部分自行籌措,,其他補給只能在戰(zhàn)地自行解決,甚至通過漁獵補充,,或者從跟隨軍隊行動的隨軍商人那里購買糧食,。 當時俄軍士兵的口糧非常簡單,富含蛋白質(zhì)的食物并不多,,主食通常是在現(xiàn)地烤制的黑面包,,搭配腌卷心菜,再加上洋蔥和大蒜,,這兩種食物營養(yǎng)價值高,,且能加強免疫力。此外,,經(jīng)常食用的食物還有能快速烹飪的各種粥,,如燕麥粥、大麥粥,、黍米粥等,。 在這些粥類食物中,,行軍的士兵們最喜歡用燕麥粉煮粥,因為這種粥不用煮也能吃,,到哪都能吃,。到了臨時搭建的宿營地,在燕麥粥里加入小魚干和豬油一起煮,,便能獲得一碗營養(yǎng)價值更高的燕麥粥,。豬油通常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且?guī)缀跄芗尤胨械闹嗬铩?/p> 俄軍士兵的口糧中也會有肉干,,但不是什么時候都能吃得上,,尤其是在多雨潮濕的季節(jié),肉干受潮很容易腐壞,,長期行軍的士兵更喜歡攜帶干蘑菇而不是肉干,。不過,,上述食物還不能完全填飽士兵們的肚子,還得經(jīng)常狩獵和釣魚,,或許一次遠征回來,,幸存下來的人基本都會成為漁獵高手。 由于俄軍未能給士兵定期提供足夠的蛋白質(zhì),,在18世紀之前的俄軍士兵大部分都有營養(yǎng)不良的癥狀,,這也是17世紀俄軍戰(zhàn)斗力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1700年,,彼得大帝首次設置了負責軍隊糧食的官職,,以保證軍隊能夠獲得充足的食物給養(yǎng)。當時軍隊糧食補給主要分為兩部分,,即士兵的口糧和馬匹的飼料,。當軍隊出征時優(yōu)先準備的卻是軍馬飼料,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當時俄軍認為士兵們的口糧無需特別準備,,只要從敵人的領(lǐng)土上掠奪就行。根據(jù)18世紀軍隊的習慣做法,,從占領(lǐng)地區(qū)掠奪各種資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不過,,軍隊并非天天打仗,,有東西搶,平時還需要國家供養(yǎng),。隨著彼得大帝的軍事改革,,俄國建立了更健全的常備軍制度,并開始推行配給制,。當時俄國士兵一日的口糧有820克黑面包,、410克牛肉、250毫克伏特加和3.27升啤酒,。此外,,士兵每月還能領(lǐng)取約6千克用于煮粥的各類谷物和820克鹽。軍銜越高,,獲得的食物數(shù)量和質(zhì)量就越高,,例如上校每月最多可獲得50天的食物。當然了,,這并不意味著上校會一次性領(lǐng)取20公斤肉,,通常折成金錢發(fā)放,需要什么就向隨軍商人購買,。 1720年,,俄軍士兵的基本薪餉得以確定,每天鹽錢為75戈比,,肉錢為72戈比,,這些費用一起算在士兵的軍餉里。食材的購買和之后的烹飪交由各部隊的廚師負責,,通常每100~250名士兵就配一名廚師,。廚師則與隨軍商人一起行動,而且往往趕在軍隊前面提前抵達宿營地,,著手為士兵們準備飯食,。 經(jīng)過彼得大帝的改革,,俄軍士兵的伙食有了很大改觀,,至少能吃到肉,但其他脂肪,、魚類和新鮮蔬菜仍是滿足不了需求,,只能以腌卷心菜、洋蔥,、甜菜,、蕪菁、大蒜等代替,,只有在齋戒日將肉換成魚肉,。 彼得大帝對面包的品質(zhì)給予了特別的關(guān)心。他在1716年制定的軍隊條令中規(guī)定:“為了避免疾病在軍隊中發(fā)生,,要特別注意面包與小麥粉的質(zhì)量,,不允許使用腐敗或有異味的面包和小麥粉?!贝送?,“有必要監(jiān)督營地的面包制作(人),防止規(guī)定的小麥粉的用量減少,?!?/p> 經(jīng)過粗略計算,,按照彼得大帝的規(guī)定,俄軍士兵每日的口糧只有約3100大卡熱量,,但是,,從事重體力勞動的18~40歲男性一日所需的熱量應為4200~4500大卡。盡管如此,,整個18世紀,,俄軍士兵們的口糧幾乎都是一成不變的,。 在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統(tǒng)治時期,干面包成為士兵口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干面包重量輕,,更便于運輸。不過,,在長期遠征和城市包圍戰(zhàn)中,,士兵的消化系統(tǒng)都出現(xiàn)了問題,這只能說明一件事,,不能長時間持續(xù)地食用干面包,。如果一直吃干面包,就會損傷腸黏膜上皮,,引起出血,。“干面包痢疾”是當時軍隊里士兵常有的病患,。 在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俄軍士兵的營養(yǎng)情況進一步惡化,。肉類出現(xiàn)在士兵口糧的機率還是和以前一樣少之又少。士兵們用各類湯來取代肉類,,如卷心菜,、豌豆、麥片等煮的湯,,然后就是每天都有的燕麥粥和大麥粥。這些食物并不足以維持士兵的健康,。 首先,,維他命C不足引起的壞血病在軍隊中漫延,據(jù)統(tǒng)計,,在1830年有近76萬名士兵患上壞血病,,其中死亡人數(shù)超過7萬人。 士兵營養(yǎng)不良給軍隊的戰(zhàn)斗力產(chǎn)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在鎮(zhèn)壓1830~1831年的十一月起義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時,,俄軍并未占多大的優(yōu)勢,。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供給問題是俄軍最為深刻的嚴重教訓之一,。正如1735~1739年的俄土戰(zhàn)爭那樣,,俄國并沒有充足的補給和糧食支撐在克里米亞戰(zhàn)斗的俄軍,。 在亞歷山大二世統(tǒng)治期間,作為一項防止軍隊補給系統(tǒng)貪污的對策,,軍隊轉(zhuǎn)變了供給方式,,每日提供913克小麥粉和120~130克煮粥食材。盡管這個量不值一提,,不過,19世紀中葉德國與法國的士兵所獲得的面包,,一日也不過750克,。 然而,肉類,、脂肪,、蔬菜和油并沒有在固定口糧的供給范圍。為此,,還需要向隨軍商人購買必要的食物或者在薪餉之外另外增加津貼,。雖說如此,新鮮的蔬菜還是不足,,在士兵的菜單上仍是豌豆和卷心菜,。 1877~1878年的俄土戰(zhàn)爭時,,因為時值冬季,,許多士兵被凍傷,患上感冒,,因此,戰(zhàn)后軍隊又恢復了每日145克伏特加的供給,。另外,,隨著茶葉消費量的不斷增加,,茶葉也加入到士兵的口糧中。1905年,,士兵每年可以領(lǐng)取737克的茶,。當然,在這一點與英國士兵是無法相提并論的,,要知道,當時英國士兵每年可以領(lǐng)取2.5千克茶葉,,而海軍水兵更多達3千克以上,。 罐頭食品引入俄軍口糧的時間較晚,,在1873年湯罐頭和肉罐頭才首次作為士兵口糧登場,。不過,,俄軍士兵們對此并不感興趣,。直到19世紀末,士兵們才逐漸熟悉了燉肉罐頭,。在戰(zhàn)場上士兵們熟練地拿刀或者刺刀撬開罐頭,,直接放上火堆加熱,就著罐頭大快朵頤,。 日俄戰(zhàn)爭開始不久,,俄軍給所有的團都配備了隨軍的野戰(zhàn)廚房,。到20世紀初,,俄軍的口糧供給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