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276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作者臨床經驗認為“溫,、通、理”三法,,可統(tǒng)括對脾胃病治療之全貌,。然而,祖國醫(yī)學強調整體觀念,,對脾胃病來說,,還需靈活應用這3法。(編輯/閆奇峰) 溫通理三法在脾胃病中的應用 作者/趙鼎洪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筆者對脾胃病的治療,,積累了一些膚淺的心得體會,認為可用“溫,、通,、理”三字以概括之,臨床上每有執(zhí)簡馭繁的作用,,是否有當,,敬請同道教正。 一,、溫: 即溫中,、補中之意。主要適用于中焦虛弱或虛寒,,陽氣失于輸布所致的納差腹脹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癥,,本法為“寒者熱之”的具體應用,,但其含義和實際應用范圍要廣得多。 例1: 楊××,,女,,26歲,職工,,1980年3月13日診,。 有胃病史二年,刻下中脘隱隱作痛,,空腹尤甚,,得熱則減,噯氣,,神疲乏力,,納谷尚可,,苔薄質淡,脈軟弦,,癥屬脾胃虛弱,,治當溫脾健胃,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 炙黃芪15克,,桂枝6克,杭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廣木香10克,紅棗七枚,,飴糖(沖)30克,。 藥后脘痛減輕,噯氣得除,,再宗原方進治五帖,,諸恙告平。 二,、通:
例2 崔××,,男,28歲,,住院號:14521,。 患者午飯飲酒后,即感上腹部疼痛,,漸呈陣發(fā)性加劇,,經西藥止痛未曾緩解,于下午五時來院急診,。血檢:白細胞8300,中性56%,,淋巴42%,,酸性2%,,尿淀粉酶256溫氏單位。擬診為急性胰腺炎收病房治療,??滔码涓箘⊥措y忍,拒按(上腹部偏左)惡心,,苔薄黃,,脈弦。證屬積滯內阻,,腑氣不通,。急宜攻下,取大柴胡湯意,。 柴胡10克,,黃芩10克,廣木香10克,,郁金15克,,檳榔15克,延胡10克,,枳殼15克,,金錢草20克,生山楂15克,,生軍(后下)10克,,玄明粉(沖)10克。 藥后晚間瀉下三次,,腹痛緩解,。 三、理: 即調理,、疏理(疏肝,、理氣)之意。屬于八法中的和法,。本法具有疏暢氣機,、調和臟腑的作用,為治療脾胃不和,、肝脾(胃)不調的主法,。 例3 李××,21歲,。 中脘不適脹痛,,嘈雜泛酸口苦、噯氣或脅痛,舌紅,,脈弦,,擬左金丸意泄肝和胃。 川雅連3克,、吳萸2克,,炒川楝子10克,綿茵陳10克,,陳皮6克,,制半夏12克,炒黃芩10克,,生麥芽15克,,玫瑰花(后下)3克。 服上藥五劑,,諸癥消失,。 四、溫通相配: 溫通合用,,具有祛寒通便的作用,。適用于寒積阻滯胃腸所致的大便不通,脘腹冷痛,、拒按等實癥,。 例4 陳××,男,,25歲 患者腹?jié)M疼痛旬余,,在當地醫(yī)院治療無效而轉入本院觀察室,入院三天邀余會診時患者腹?jié)M痛劇難忍,,于床上翻滾呻吟不休,,欲嘔不得,多日未便,,手足欠溫,,面色蒼白,舌苔白膩滑,,脈沉弦,。血檢:白細胞14900,分葉88%,,淋巴12%,,血淀粉酶16,尿淀粉酶64,,此乃寒積內阻,,腑氣不通之象,。急擬溫通攻下為要,方取溫脾湯加味,。 生軍(后下)10克,,干姜10克,玄明粉(沖)10克,,檳榔20克,紅藤20克,,廣木香10克,,郁金10克,烏藥10克,,炙內金10克,,山楂肉10克。 藥后夜間瀉二次,,腹痛除,,嘔惡止,苔轉薄白,,脈象緩和,。再從調理脾胃著手,投香砂六君二劑,,第三天諸癥告平出院,。 五:溫理相配: 具有溫中調理的作用。以治中虛氣滯濕阻所致的納差腹脹或脘腹隱痛,,嘔吐,,大便清稀等癥。 例5 劉××,,男,,47歲 胃痛反復發(fā)作廿余年,饑則痛甚,,得食則緩,,泛吐清水,胃納少進,,大便溏薄,,苔白膩舌淡,脈弱,。此屬中陽不振,,痰濕阻滯,胃失和降,。治當溫中化濕和胃,,擬六君子湯合理中湯出入。 黨參12克,制蒼白術(各)12克,,制川樸6克,,茯苓12克,炮姜6克,,丹參10克,,制半夏12克,陳皮6克,,臺烏藥10克,,煨益智仁(后下)10克,白芥子10克,,焦楂曲(各)10克,。 藥后痛勢緩解,泛吐清水亦止,,胃納有增,,原方加蘇梗10克續(xù)進,諸恙告平,。 六,、通理相配: 通理合用具有理氣通泄的作用。主治積滯內阻,,氣結腑氣所致的便閉,,脘腹攻沖脹痛,痢疾之里急后重等證,。 例6 秦××,,男,70歲,。 腹部攻竄脹痛,,大便六、七日一行,,解下不暢,,或干結如栗,舌淡苔薄,,脈軟,。此屬氣滯便閉。擬當行氣通便,。 枳殼12克,,廣木香10克,檳榔12克,,烏藥10克,,沉香3克,,當歸身15克,淡蓯蓉10克,,火麻仁12克,,生紫菀12克。 藥后大便暢通,,腹部攻痛亦瘥,,改擬麻仁丸早晚各服6克,以善其后,。 體會 一,、對脾胃病之認識:
脾胃臟腑陰陽結合,升降相宜,,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功能,。脾惡濕而胃惡燥;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胃升降失司則百病乃生,。若木橫克土,腎水來侮,,病益難理,。濕困脾宜溫化,氣機亂宜調理,,腑氣結宜通利,,此為三個治療大法的由來。 二,、對“溫,、通,、理”之認識:
通之之法,,是針對脾胃病中邪實的一面而設,主要指濕邪或濕熱寒濕困脾,。法如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寒燥濕等,。至于胃腑之病而使用通法就更為合理,,所謂“六腑以通為用”。前賢說得好:“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贝藶橹委熎⑽覆≈忠淮蠓ㄒ?。 理法在脾胃病中的應用是很重要的,亦相當廣泛,,它以恢復脾胃氣機功能為目的,。因而“溫、通,、理”三法,,可統(tǒng)括對脾胃病治療之全貌。然而,,祖國醫(yī)學強調整體觀念,,對脾胃病來說,還需靈活應用上述諸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