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茉莉花茶香飄神州1.華北地區(qū) (1)京、津,、冀地區(qū),。茉莉花茶,在北方又稱為“香片”,,是北方大多數(shù)地區(qū)一年四季常飲的飲料,,茉莉花茶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其具有鮮靈濃郁的茶香、醇厚鮮爽的滋味等獨特品質,,還因為香氣和滋味能改善北方一些鹽堿地區(qū)的飲水質量,。北方居家品飲花茶,常用茶壺共泡分飲法,,具有衛(wèi)生,、方便的特點,家人老小團聚'邊喝茶,,邊拉家常,其樂融融,,給家庭增添溫馨和諧的氣氛,,即使在白雪皚皚的寒冬,也感覺仿佛置身于芬芳四溢的花叢中,,感受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春天。 華北地區(qū)是福建茉莉花茶的傳統(tǒng)銷區(qū),,主要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西省為主'歷史上曾有“天津幫”,、“平徽幫”(包括河北,、山東茶商的山東幫及北京、安徽茶商的平徽幫)44家等茶葉商賈行幫云集福州,,在此經(jīng)營茉莉花茶,,促進了茶行業(yè)的大發(fā)展。著名的北京吳裕泰,、張一元,、天津正興德老字號茶莊在福建省政和縣、福安市都設有定點供應商乃至生產(chǎn)基地,,不僅使銷區(qū)的花茶供應有了量和質的保證,,還促進了產(chǎn)區(qū)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 (2)山西,。山西省與福建省自古以來有著割不斷的濃濃茶情,,早在明代時期,晉商每年都要“挾資裹糧”,,經(jīng)長途販運,,千里迢迢赴南方茶區(qū)采辦茶葉,然后轉運到山西和西北各地,。清代,,晉商的茶葉貿(mào)易有了更大的發(fā)展,采辦茶葉的地點最主要的就是在當時已成為全國著名茶區(qū)的福建武夷山下梅茶葉市場,。此后,,晉商逐漸開辟了一條茶葉商路:由福建武夷山啟程人江西,至鉛山縣裝船,,順信江下鄱陽湖,,出九江口人長江,溯江抵武昌,,轉漢水至樊城起岸,,經(jīng)河南省境進入山西澤州(今晉城),經(jīng)潞安(今長治),、祁縣,、忻州等地到張家口,然后運至庫倫(今烏蘭巴托),、恰克圖,,最后運往俄國以及歐洲各地。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九十年代,,福建茶商紛至三晉,給山西茶葉經(jīng)濟的振興與繁榮注入了活力,,晉閩茶人從此以茶為媒結下了不解之緣,。閩人在晉營銷的茶葉主要是茉莉花茶,,不僅通過茶發(fā)家致富,還把福建茉莉茶香,、茶情,、茶德、茶文化,、茶俗等茶的. 物質享受與精神文明帶給了三晉茶人,,與晉商茶人與閩商茶人結下了深厚的茶情、茶誼,。福建“茉莉銀毫”,、“茉莉繡球茶”家喻戶曉,閩人在商界的拼搏精神激勵著眾多晉商茶人,,而晉商傳統(tǒng)的茶德誠信禮義也為福建茶商所感同身受,,逐步成為他們經(jīng)營時所信守的座右銘。 2.華東地區(qū) 蘇州是繼福州之后興起的茉莉花茶加工中心,。1938年,,福州窨花技術經(jīng)蘇徽茶商傳人蘇州,促進了蘇州茉莉花茶的發(fā)展,??谷諔?zhàn)爭爆發(fā)以后,福州海運阻隔,,安徽和浙江的茶葉難以運到福州進行加工,,由于蘇州交通便利,茶商紛紛轉到蘇州窨制花茶,,窨制花茶的茶行,、茶棧競相開辦,蘇州一度成為茉莉花茶加工的中心,,并形成“蘇州窨花工藝”,。除此以外,由于福建茉莉花茶品質優(yōu)異,,浙江,、安徽、江蘇,、江西等省的茶坯都送到福建窨制,,其中包括浙江的大方,、毛峰,、旗槍、杭州龍井,、安徽的黃山毛峰,、大方以及江蘇洞庭湖東山所產(chǎn)的碧螺春,,窨花后直接運銷華北、東北各大城市,。 3.西南地區(qū) (1)四川,。地處西南地區(qū)的四川省于1887年由福州引種茉莉花苗,據(jù)記載,,當時一位姓林的宦官,,他由福州引種茉莉花到成都,最早種植在成都市郊東門外的鱟門鋪,,以后逐漸發(fā)展到附近鄉(xiāng)村,。1890年以后,隨著四川茉莉花茶的興起,,茉莉花茶種植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華陽縣東鄉(xiāng)一帶于1900年栽種茉莉花,并普遍栽植,,成為四川花茶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之一,。 四川人喜歡飲茉莉花茶,此茶濃郁爽口,,沁人心脾,,品后令人回味無窮,茉莉花茶是四川茶館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品類,。四川人飲茶用的是三件頭的“蓋碗茶”,,即茶蓋、茶碗和茶船,,一邊品飲,,一邊擺“九門陣”,悠然自得,。四川茶館里的坐椅大多用斑竹制成,,移動輕便靈活,坐墊是用竹篾條編成的,,富有彈性,、柔軟舒適,還有扶手靠背,,手穩(wěn)貼身,,閉目養(yǎng)神、十分愜意,。茶館內有專司泡茶和添開 水的“堂倌”,,亦稱“么師”,如今稱“茶藝師”。茶藝師泡茶技藝高超,,用左手捧茶碗,、茶蓋和茶船二十余件每套三件,件件配套,,一般茶館多用銅茶船,,右手提銅開水壺,泡茶時左手將茶船往茶桌上一撒,,茶船“叮當”作響,,依次放碗摻進開水,再蓋上茶蓋,,收錢找補完畢,,隨即轉身又去接待其他客人。抹布帕掂在左肩上,,在堂內轉來轉去,,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四路靈活,,泡茶、添水動作利索,、靈巧,。燒開水的爐灶稱為“老虎灶”,灶上火眼有十余個,,個個火眼都放上銅茶壺燒開水,,灶上有專司燒開水的人。水也有專司洗茶碗的人,,茶館柜臺上有專司在碗中裝茶葉的人,,分工明確,各守其職,,井然有序,。 (2)廣西。廣西橫縣是茉莉花茶加工中心的后起之秀,,茉莉花產(chǎn)業(yè)受國人矚目,,目前是全國的茉莉花種植和茉莉花茶加工中心,被國家有關部門評定為“中國茉莉花之都”,。雖然在茉莉花茶生產(chǎn)加工上已經(jīng)取代了福建的霸主地位,,但是在廣西橫縣辦廠加工茉莉花茶的商人很多是福建人,當?shù)丶庸ぼ岳蚧ú杷璧木G茶坯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福建,。據(jù)悉,,在當?shù)?80多家的茉莉花茶加工廠中’福建占了40%左右,在橫縣國內最大的花茶交易市場——西南茶城,許多來自福安,、福鼎等地的福建茶商在這里加工茉莉花茶,使閩桂兩地茉莉花茶茶緣難解,。 4.港臺地區(qū) (1)香港,。在香港,“茶”是一個相當流行的字眼,,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尋常百姓家,日常生活都與茶密切聯(lián)系,。茶樓,、茶行、茶莊,、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廳,、涼茶鋪……一眼望去,比比皆是,。香港人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奔波于鋼筋水泥叢林之中'在外就餐的人很多,茶樓,、茶館,、茶餐廳密度很高,可謂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而且香港人比較注重生活的質量,有喝早茶,、午茶,、下午茶和夜茶的習慣,飲早茶當早餐“醫(yī)肚”,,上茶樓飲下午茶“斟生意”,,以及飲夜茶作為“嘆世界”,這大大促進了茶葉的消費量,。據(jù)估計,,茉莉花茶在港的年消費量在400~500t左右,福建產(chǎn)的茉莉花茶占了絕大多數(shù),,在茶莊,、百貨商店茶葉部、微型茶葉店、超級市場中都能找到福建茉莉花茶的身影,。此外,,茉莉花茶(香片)是香港流行的茶品之一,與烏龍茶,、普洱茶,、白茶、龍井茶一起,,是香港茶樓,、酒家必備的五種茶等,配以精致美味的粵式點心,,一邊喝茶,,一邊嘗點心,一邊看報紙,,濃郁的花香給了處于工作高壓的港人一個放松神經(jīng)的機會,,再加上清爽的茶湯和美味的點心,既吃飽喝足,,又了解了天下大事,,同時滿足了物質需求和精神享受,盡享生活樂趣,。 (2)臺灣,。祖國寶島臺灣不僅是花茶的產(chǎn)區(qū),而且也是福建茉莉花茶消費地之一,。臺灣生產(chǎn)花茶濫觴于1873年,,臺灣茶商將滯銷茶運到福州窨花,這是臺灣生產(chǎn)花包種的先聲,,用包種茶去熏茉莉花,,稱為“包種花茶”,比起傳統(tǒng)用綠茶熏花的茉莉花茶,,香氣滋味均更勝一籌,。臺灣茶之熏花,系自同治十二年(1878年),,烏龍茶遭受不景氣,,洋行停止收購,臺茶產(chǎn)銷甚呈疲滯,,茶商迫不得已,,即開始改制包種茶,并運往福州,,加以熏花稱為“花香茶”出售,。此當為臺灣之熏花制造起始,。其后茶業(yè)者認為運茶至福州熏制,獲利不豐,,遂在臺自行設廠熏制,。在臺灣最早制造花茶的廠家,依據(jù)劉崇妙先生記憶所及是合興茶行,,該號負責人為王登氐,,約在清同冶末年(1874年前后),合興茶行仿照福州熏花方法,,采用黃枝花為料花,用以熏茶,,所得成績頗佳,。斯時臺灣尚未引種茉莉茶,其他適于熏茶料花亦不多見,。合興茶行當時熏茶,,用花量甚多,將茶熏制為“窨母”,,茶葉出售時,,取“窨母”若干與普通包種素茶混合,藉以增高茶葉之香氣,,冀以提高出口包種茶之市場價格,。當時試以外銷,果然獲得市場良好反應,,茶價竟亦隨之提高,。這是初期花茶的熏制與銷售情形。包種素茶中混合熏花茶,,在市場出售,,價格日漸提高,熏花方法亦由秘而不宣進而漸漸公開,,于是臺北市茶商群起仿效,,熏花技術跟著改良,熏花用量亦逐漸加多,。香花栽培面積,,由于需求日多,在臺北市近郊大面積擴展,。 1882年臺灣從福建長樂縣引種了茉莉花苗,,栽培于臺北市近郊淡水、海山,、文山,、新竹一帶,,育成茉莉良種,在臺灣進行推廣,,遂以此花作為熏制包種花茶之主品,,開始窨制茉莉花茶。同時被充為熏茶用的香花,,還有秀英,、玉蘭、樹蘭等數(shù)種,。當時合興茶行熏制花香茶,,大多數(shù)在臺灣出售,未嘗單獨以花茶出口,。其后約于光緒十四五年間(1890年前后),,有建成茶行,在爪哇暹羅等埠開拓有包種茶良好市場,,出品茶葉之商標,,以建德石東(口麥)最早風行,繼而金葫蘆,,紅纓,,金刀各腔(口麥)亦馳名而暢銷。在1900年以后,,荷屬東印度各島喜飲臺灣包種花茶已成為習慣,,并以“三色花茶”為貴。所謂三色花茶,,即梔子花,,茉莉花,秀英花三種香花熏制之茶混合出售者,。到了1910年以后,,臺灣包種花茶因受荷屬東印度政府之管制每年調高稅額三、四次,,包種花茶之輸入爪哇遭受打擊,。雖當時爪哇自身茶,且臺灣永裕茶行會移植茉莉花苗到爪哇栽培在爪哇自行熏茶,,但香味不佳,。1913年以后,包種花茶在爪哇市場銷售數(shù)量年有增加,,而以1926—1930年五年中最旺,,每年銷售量在3000t上下。至1931年以后,,乃急激減少,,其原因則在印尼自身茶業(yè)發(fā)達,,幾至生產(chǎn)過剩。另一方面則由于1931.“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以后,,臺灣大量發(fā)展茉莉花,,仿制福州茉莉花茶,當?shù)厝A僑抵制日貨,,其時臺灣尚屬日本統(tǒng)治,,臺灣茶葉列為日貨,故不愿飲用也,。因之臺灣包種花茶遂由南洋印尼市場轉輸我國東北各省,,熏花方法亦逐漸改良,仍見暢銷,。臺灣光復后,,包種花茶輸銷南洋景況甚見衰退,市場轉向香港,、琉球,,但數(shù)量不多,。而一方面省內自行消費每年數(shù)量雖亦相當可觀,,但較之昔El鼎盛情況,仍呈一蹶不振之勢’,。 (二)福建茉莉花茶譽滿寰字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福建茉莉花茶運銷海外,當在1914年以前,,年輸出量10000多箱,,約250多t。當時福州生產(chǎn)的高級茉莉花茶“蛾眉”達600多箱計6t,。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27年福州出口花茶42t,1928年出口57t,,多由香港轉口運銷各國,。1937年出口357t,為歷史上花茶出口最高數(shù)量,。運銷國家和地區(qū)以日本為主,,占了一半以上,其次為香港地區(qū),、英國和美國,。建國以后,福建茉莉花茶出口數(shù)量又有了大幅度增長,,銷售國家和地區(qū)達40多個,。目前,,福建茉莉花茶占全國出口總量6.76%,占福建茶葉出口總量12.77%,,主要行銷國家(地區(qū))為日本,、東南亞、港,、澳,、美、加和歐洲,。福建茉莉花茶正在漸漸地影響著這些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方式,。 1.亞洲 (1)日本沖繩。沖繩縣又稱琉球群島,,它位于日本的南部,,遠離日本本土,全縣由100多個島嶼組成,,總面積2263km2,,首府那霸市。沖繩地區(qū)與福建省有著500多年的相互往來的歷史,。遠在明洪武竹五年,,福州三十六姓氏人民遷徙沖繩,為建設和發(fā)展沖繩而辛勤耕耘,,與沖繩人民結下了手足親情,,同時也把福建省的生活習俗帶給了沖繩人民。因此島上的居民對福建省的茉莉花茶有著特殊的厚愛,。沖繩縣每年銷售茶葉350t,,其中45%為茉莉花茶。臺灣的花茶在較早時也占著一定的數(shù)量,,但由于臺灣近年來各種費用增加,,造成花茶出口價格高'且質量差,逐漸被福建省花茶所代替,,目前臺灣的茉莉花茶在當?shù)劁N量每年只有十幾噸,,并且還在逐年減少?;ú璧匿N售對象主要是本島居民,,但外國旅游者也是一大買主,沖繩縣風光旖旎,,每年吸引100多萬的旅游者來沖繩觀光,,其中臺灣旅客居多,他們從沖繩購買福建花茶帶回臺灣,,因此花茶在沖繩幾乎全年好銷,。. (2)東南亞國家,。福建茉莉花茶運銷至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成為這些國家(地區(qū))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①菲律賓。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有200多萬,,其中85%祖籍福建,,福建各個地方的旅菲同鄉(xiāng)會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菲律賓國父祖籍就在福建,。這些在菲的閩籍華僑華人,,一代一代繼承著福建人的勤勞簡樸傳統(tǒng),在異國他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用自己的肩膀撐起事業(yè)的一片天地,。而且還把家鄉(xiāng)的飲茶習俗帶進了菲律賓,散發(fā)著濃濃茉莉花香的茉莉花茶不僅寄寓著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更是寄托著海外赤子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他們致富不忘故鄉(xiāng),為中國文化融人當?shù)刂髁魃鐣量啾甲?,為兩國的交流往來默默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茉莉花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被封為“國花”,,廣為種植,,潔白的茉莉花還被作為高尚情操和純潔友誼的象征,,許多人將其看作是“愛情之花”、“友誼之花”,,青年人常將它作為禮物獻給戀人,,以向對方表示堅貞不渝的愛情;當有外賓來訪時,,熱情的主人把茉莉花結綴成大花環(huán),,親手掛到貴賓的脖子上,以表示親善和尊敬,。 ②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在歷史上屬于南洋地區(qū),。在19世紀中葉,,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福州作為五口通商之一,,福州茉莉花茶生產(chǎn)加工總量超過2萬t,,外國商人先后來福州開洋行,,花茶暢銷歐美和南洋。時隔百年,,如今的南洋地區(qū)飲茉莉花茶之風仍然不減當年,,而且這些國家、地區(qū)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習慣沖泡清飲茉莉花茶,、烏龍茶和普洱茶。尤其是在新加坡喝茶和在英國不一樣,,這也許是一種多元化的演變,。在英國喝茶是以茶為主,佐之以一些餅干和小三明治,。而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則是以吃為主,,茶的好壞卻不十分重要。許多觀光飯店提供的下午茶,,均以自助式點心為主,,從印度式的煎蛋餅到中國的廣式點心,花樣繁多,。即使是在五星級賓館喝茶,,也常常會用茶葉袋泡的大壺茶來待客。 中國茶近年在新加坡也十分顯眼,。一些專喝中國茶的“茶村”,、“茶館”常常顧客盈門。新加坡的“喝茶族”并不只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常常三五成群或成雙成對,借喝茶談些公事和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由于到新加坡的日韓游客較多,,會做生意的茶室還專門提供一些日韓客人喜歡的茶葉。每到黃昏降臨,,新加坡街頭和茶室就會慢慢熱鬧起來,,成為街頭一景。 2.歐美國家 (1)英國,。自從200多年前茶葉從中國(后又從印度)傳人英國之后,,飲茶一直被英國人看作是一種悠閑和舒達的享受。英國人喝“下午茶”習慣舉世聞名,,在家庭,、辦公室、學校以及建筑工地等場所,每天下午三點半左右都還少不了要喝一次茶,。而英國人所說的“teatime”是指那種比較正規(guī)的茶點小吃,,多半是在下午主婦們有空閑時,邀幾位朋友一起度過一個輕松愉快的下午,。下午六點鐘左右,,在外干了一天活的人們回到家,全家就以一壺熱茶加一道熱菜,、面包,、糕餅、或者水果點心來充饑,。這種“茶餐”,,常常叫作“臺茶(hightea)”。隨著社會的進步,,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也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年輕人帶人了歐洲大陸和美國的習慣,喝咖啡漸漸流行起來,。飲料商們也開發(fā)出了各種品牌的速溶咖啡,,在商店、超市的貨架上以及電視廣告中隨處可見,,影響了大批英國人的生活習慣,,不少餐館也供應茉莉花茶,受到許多顧客的喜歡,。 (2)法國,。自茶作為飲料傳到歐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國人民的重視,。17世紀中期在法國《傳教士旅行記》中,,敘述了“中國人之健康與長壽,當歸功于茶,,此乃東方常用之飲品”,。以后,,幾經(jīng)宣傳和實踐,,激發(fā)了法國人民對“可愛的中國茶”的向往與追求,使法國飲茶從皇室貴族和有閑階層中,,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內容。現(xiàn)在,,法國最愛飲的是紅茶,、綠茶、茉莉花花茶和沱茶。茉莉花茶,,主要在法國的中國餐館和旅法華人中供應,,其飲花茶的方式,與中國北方人飲花茶的方式相同,,習慣于用茶壺加沸水沖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飲,。法國人生性浪漫,,80年代以來,愛茶和香味的法國人,,也對花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3)俄羅斯。俄羅斯人飲茶的歷史不算長(約200年),,但卻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習俗,,并且逐漸擁有了俄羅斯民族自己獨特的茶文化。俄語中“茶”一詞有很多內涵,。俄羅斯人常以“請來喝茶”向朋友發(fā)出邀請,,喝茶成了俄羅斯人殷勤好客的標志,也是友好誠意的表示方式,。在舊俄國時有喝茶付小費之說,,現(xiàn)引申為在任何場合付小費。俄羅斯人喜喝濃茶并用茶炊煮茶,,現(xiàn)代人還常在茶中放朗姆酒,。喝茶時先用瓷茶壺一般根據(jù)一人一茶勺的量把茶葉泡3~5分鐘,然后將沏好的濃茶倒進茶杯,,再從茶炊里根據(jù)個人喜好濃淡的程度續(xù)水,,并且還把飲茶看作一種交流方式,使人與人的心靈達到最好的溝通,,而獨飲是自我的一種交流方式,。中國福建的茉莉花茶很受俄羅斯人喜愛,他們認為這種茶香飄四溢,,沁人心脾,。喝茶的同時還要就著餅干、蛋糕,、甜點,、餡餅等,從而使喝茶成為一頓補餐或正餐,。早上進餐喝茶,,午飯之后也要喝茶。倘若去俄羅斯人家做客,正趕上主人用茶,,他們會熱情地向客人讓茶,。此時,客人也應向主人打招呼:“茶加糖——祝喝茶愉快!”喝完茶后,,客人應向主人致謝,,可以說:“謝謝您的茶!謝謝您的款待!” (4)美國。美國人飲茶的習慣是由歐洲移民帶去的,,但美國人飲茶沒有歐洲人多,,飲茶方法也與歐洲大體相仿。美國飲茶屬清飲與調飲兩種,,大多喜歡在茶內加入檸檬,、糖及冰塊等添加劑。不過,,美國畢竟是個相當年輕的國家,,所以飲茶沒有歐洲那么講究。加之美國人生活節(jié)奏很快,,喜歡方便快捷的飲茶方式,,故以冰茶、速溶茶為主,。美國人很喜歡中國茶,,中美之間茶的貿(mào)易幾乎是伴隨著美國這個國家的誕生而同步開始。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茶葉占茶葉進口總量20%以上,,以茉莉花茶,、紅碎茶和中、低檔綠茶為主,。出口美國的福建茉莉花茶較多品種以袋泡茶為主,。近年來,隨著綠茶(茉莉花茶)保健功能的逐步揭示,,美國又掀起“中國綠茶熱”,。美國國家衛(wèi)生部和有關團體還專門召開“茶與健康”的國際學術會議,舉辦中國茶文化周和中國茶文化研討會,,在紐約還成立了全美國際茶文化基金會,,從事茶文化的宣傳與中美茶業(yè)交流的協(xié)調與組織工作。許多著名大學,,都舉辦中國茶專題講座,,有的還投入巨資進行茶葉保健作用的基礎理論研究。 在美國,,無論是茶的沸水沖泡汁,還是速溶茶的冷水溶解液,直至罐裝茶水,,他們飲用時,,多數(shù)習慣于在茶湯中,投入冰塊,,或者飲用前預先置于冰柜中冷卻為冰茶,。冰茶之所以受到美國人的歡迎,是因為冰茶順應了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 人們不愿用費時的熱泡方式喝茶,。而喝冰茶時,消費者還可結合自己的口味,,添加糖,、檸檬,或其他果汁等,。如此飲茶,,既有茶的醇味,又有果的清香,,尤其是在盛夏,,飲之滿口生津,暑氣頓消,。冰茶作為運動飲料,,也受到美國人青睞。它可取代汽水,,既可在運動時解渴,,又有益于運動員恢復精力。人體在緊張勞累的體力活動之后,,喝上一杯冰茶,,自然會有清涼舒適之感,并且使精神為之一振,?!?/p> (三)福建茉莉花茶何以如此“深得民心”1.香引時尚潮流 福建茉莉花茶選用特種綠茶和優(yōu)質茉莉鮮花為原料,精工細作,,窨制而成,。隨著加工造型工藝的發(fā)展,茉莉花茶的外形也得以豐富,,有針芽形,、松針形、扁形,、珠圓形,、卷曲形,、圓環(huán)形、花朵形,、束形等,,不僅具有品飲價值,還具有藝術觀賞價值,,尤其深受青年男女的喜愛,。因為茉莉花茶既沒有綠茶的苦澀,也沒有紅茶的濃艷,,簡簡單單,,樸實無華,不濃烈,,卻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韻味無窮,象征著純潔和堅貞不渝的愛情,。由茉莉花茶制作成袋泡茶,,能滿足快節(jié)奏生活飲茶的需求,如果加檸檬,、牛奶或糖調飲,,風味也別具一格。 2.香增身心健康 有位詩人深情地稱贊茉莉花茶:“在中國的花茶里,,可聞春天的氣味,。”福建茉莉花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再加上制作工藝的精湛,,制作出來的茉莉花茶除了具備綠茶的保健功效外,還具有很多綠茶所沒有的保健作用,?!吨兴幋筠o典》中記載,茉莉花有“理氣開郁,、辟穢和中”的功效,,并對痢疾、腹痛,、結膜炎及瘡毒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常飲茉莉花茶,有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風解表,、治瘺,、堅齒、益氣力,、降血壓,、強心,、防齲防輻射損傷,、抗癌、抗衰老之功效,,使人延年益壽,、身心健康。我國中醫(yī)學及現(xiàn)代藥理對茶葉的保健功效研究認為:茶葉苦,、甘,,性涼,人心,、肝,、脾、肺,、腎,、五經(jīng)。茶苦能瀉下,、祛燥濕,、降火;甘能補益緩和,;涼能清熱瀉火解表,。根據(jù)茶葉獨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經(jīng)過一系列工藝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綠茶濃 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飽含茉莉花的鮮靈芳香,茉莉花茶的茶香味對不同人群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鎮(zhèn)靜效果,。因此它是我國乃至全球現(xiàn)代最佳天然保健品,。 3.香添生活情趣 品飲福建茉莉花茶,通常采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尤其是造型茉莉花茶更是如此,。沖泡時可通過玻璃杯欣賞茶葉精美別致的造型,如沖泡特級茉莉大白毫時,,可欣賞芽葉隨著水的沖泡徐徐開展,,芽毫滿披,上下沉浮,,這好似起伏無常的人生,,在品飲的同時也在感悟人生的真諦,。泡好后,揭開杯蓋,,嗅其香,,鮮靈濃'醇’頓覺如置身花叢中,身心疲勞頓消九霄云外,。再細細品嘗,,茶引花香,花增茶 味,,彼此相得益彰,,渾然天成,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飲用花茶,在作為飲料解渴的同時領略天然的花香,,讓身體和心靈都得到休息,,仿佛漫步在花園里,盡情享受田園牧歌般生活的情趣,,茉莉芬芳,,既優(yōu)雅,又馥郁,,尤其以鮮靈而有別于其他花茶,,香而不浮,鮮而不濁,,在品飲時頗有一番碧沉香泛之意境,。 4.香系思鄉(xiāng)深情 福建地處祖國東南沿海,,在世界各地都有閩籍華僑、華人,,以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居多,,而且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閩臺人緣,、地緣親近,,茶葉同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福建茉莉花茶濃郁鮮靈的香氣時常讓身在異鄉(xiāng)的八閩人油然而生難以割舍的思鄉(xiāng)之情,,許多上了年紀的海外游子思鄉(xiāng)心切,,在回鄉(xiāng)時’無不想品嘗一杯家鄉(xiāng)的茉莉花茶,,在喝著來自故鄉(xiāng)的茉莉花茶時,,回憶起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不禁老淚縱橫,。 5.香迎各方賓朋 正因為福建茉莉花茶有著悠久的栽培,、加工歷史,并具備了優(yōu)異的品質,,吸引了海內外商賈來閩投資建設產(chǎn)品基地,,積極發(fā)展茉莉花茶,,其中吳裕泰,、張一元等著名的老字號都在政和縣等地建有茉莉花基地,,為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香氣雋永的福建茉莉花茶也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來福建觀光游覽,,購買正宗茉莉花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忠實的消費群體。這表明,,福建茉莉花茶不僅濃縮了獨具福建鄉(xiāng)土風俗特色,,更凝聚了中華傳統(tǒng)茶文化,,正在受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和推崇。 |
|
來自: 哲齊66 > 《晉商 關公 萬里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