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徒步很少去城西,今日一反常態(tài),,
從府山下來,,由范夫子祠往西,出偏門,,過吊橋,,經鑒湖前街,過快閣苑小區(qū),,便踏上鑒湖景區(qū)的起點親水步行道,,由東往西而行,直至壺觴大橋,,全長約3公里,。沿途有鐘堰問禪、快閣攬勝,、鑒湖江詩廊,、畫橋秋水、漁耕晚唱,,等景點打上了詩意山水的標簽,;還有飛虹近月、山陰古街、南山畫界,、湖山太守,、云泊烏棚、水城鏡游等鑒湖十景成為鑒湖江畔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左邊是水,右邊是水,,人在道上行,,如在鏡中走。是疫情常態(tài)的影響,,還是節(jié)后正常上班之故,,可憐春暮游人少,門可羅雀無人跡,。 漫步在被紹興人譽為“母親河”的鑒湖江上,,思緒萬千,感慨良多,。 鑒湖江東起偏門外東跨湖橋,,西至壺觴的西跨湖橋,記憶中這兩座橋原為石拱橋,,如今,,東跨湖橋已是現(xiàn)代的鋼結構拱橋,西跨湖橋中的北端石拱橋兩邊已被誰人造的房子遮住,,只留了上下橋的臺階,。壺觴原有十里之稱,緊依鑒湖江的各村坐北朝南,,南面臨湖有行道貫通,,如今臨湖都造了民宅無法通行。 目前,,親水行道的西端建有一石砌的“柳姑亭”,,亭后一站立在水中的柳姑雕塑。與之相連的是一排供游人稍息的長廊,,柱子上有兩副對,,一上書:“杯中老酒狀元紅,桌上鮮菱舵背白”,,一上書“山遠往來雙白鷺,,波平俯仰兩青天”,兩橫額,,一“此可觀稼”,,一“不妨且坐”,給沒有生氣的長廊帶來風趣與幽默,盡頭建有座“廣寒歸”的亭橋,,過橋往西無路可走,,滿目都是田野風光。 距柳姑亭不過百十來米,,見一釣者獨坐親水平臺上垂釣,。面對一江鑒水,遠離喧囂,,靜謐等待,。把自我沉到闃寂,心無所執(zhí),;雙目凝視放釣水面,,物我兩忘,心緒恬淡,。遠遠望去憨態(tài)可掬,,令我肅然生敬,心忖:自己缺的就是垂釣者的這番姿態(tài),,不知曉人生就是個等待的過程,,在“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無奈中嘆息,,朝看水東流,,暮觀日西落,一輩子小貓釣魚,,終成萬事蹉跎,。 近響午,落了兩顆雨,,催我回家吃飯,。臨返回時,再望釣者,,泰然自若,,坐姿與動作沒有一絲走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