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里有一則故事:
內(nèi)觀己心 外察世界 這個現(xiàn)象看似反常,,其實老子早就道出了其中的奧妙,。 一、美麗的為何受冷落,? 《道德經(jīng)》第二十四章曰:「自矜者不長」 是說人若以自己有些微長處,,便惟恐別人不知,處處自吹自擂,;有一點小善,、一滴小能,便生起高傲之心,;有點滴知識,,便生傲物之想;時時事事以傲然之情而自用,,處處表現(xiàn),,事事逞能;言過其實,,貪天之功為己有,撈眾人之功為己功,此皆為「取敗之道」,,必不能長久,。 細想一個人之所以能做成幾件事情,有多少人在背后支撐著,,有多少物力在暗中相助,,自然大道只不過借用了一下你的手,做了一件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而已,,怎能將功勞統(tǒng)統(tǒng)記在自己名下而夸耀呢,?離開天地,離開人群,,離開萬物,,試試看你能辦成一件事嗎?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話極為形象地概括了人與人、人與物的相互關(guān)系,,含有深刻的哲理,。 凡自傲之人,往往以無為有,,以虛為盈,,以假為真,多有不實之處,,所以人皆不信而遠離之,。故曰:「自矜者不長?!?/span> 二,、丑陋的為何受寵?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也給了我們答案: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局限于所見,,所以看得明白,。不自以為是,所以真相才能彰顯,。不自我夸大,,所以才有功勞。不自我封閉和矜持,,才會得以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萬事萬物都不可能來奪走他的本真,,因而,,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老子認為想要得到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 楊絳和錢鐘書 楊絳先生近乎粹然道家,她的一生,,似乎都在詮釋著「不爭」二字,,活得干凈灑脫,智慧透徹,。 不爭,,是楊先生全家都信奉和踐行的思想。楊先生在《我們仨》一書中這樣寫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 在「文革」中,他們與世無爭,,為避免犯錯誤,、惹是非,就離群索居,,親近自然,,甚至與頤和園后山的松樹交上了朋友。即使錢鍾書先生做社科院院長期間,,他們也不要辦公室,,不要秘書,,深自斂抑,不爭出頭,。 錢先生去世后,,楊先生更是返璞歸真,謝絕一切榮譽,、地位、特殊權(quán)利等,,心如止水,,讀書自娛。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授予她榮譽學(xué)部委員,,她沒有接受,;英國牛津大學(xué)艾克塞特學(xué)院推選她為榮譽院士,她也婉拒了……她居住多年的北京三里河寓所,,依然是水泥地,、白石灰墻,沒有經(jīng)過任何裝修,,連陽臺也沒有封閉,,有人問她原因,楊先生風(fēng)趣地回答:「為了坐在屋里能夠看到一片藍天,?!?/span>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簡樸的生活 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楊先生如是說 所以,老子警告我們: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意思是,,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zāi)兇,。 三、自然的規(guī)律到底是什么,?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道出了中國文化的全部秘密——所謂大道,,就是陰陽,。當(dāng)你懂了陰陽,就能了解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 ●陰陽消長:陰陽的變化始終處在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動態(tài)平衡之中,。 ●陰陽轉(zhuǎn)化:陰陽消長的程度會不斷拉大,拉大到臨界點就會物極必反,,向反方向轉(zhuǎn)化,,陽變陰、陰變陽,。比如晝夜交替,、四季輪回。 老子也得出了相同的結(jié)論:反者道之動,。 如物壯則老,,植物、動物的生長,,都是由小而大,,由壯而老,最終走向死,;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正常與怪異可互相轉(zhuǎn)變,,善良與邪惡也能彼此循環(huán),。這些都是強有力的例證。 所以,,老子建議我們要反向思維,,做一條反向游泳的魚。 啟迪多元思維 四,、「反者道之動」有科學(xué)依據(jù)嗎,? 物理學(xué)告訴我們:任何力的作用一定會產(chǎn)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和受力的大小相等,。 也就是說,,任何性質(zhì)的事物都是按自身的自然客觀規(guī)律在運動發(fā)展,而且是內(nèi)部各種因素的矛盾運動在起作用,。 例如,,生物界中的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的矛盾運動,,化學(xué)中的分解與化合的矛盾運動……當(dāng)矛盾運動達到極限后,,必定向相反的性質(zhì)轉(zhuǎn)化。 正心正舉 五,、「正向思維」的特點:
六,、「反向思維法」的特點:
所以,,反向思維可以對正向思維中的缺陷作必要的修正與補充。正言若反,,反向思維取得的往往是正向的效果,。 當(dāng)我們運用反向思維法充分認識了天道、地道,、人道,;理解了陰陽轉(zhuǎn)化、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才能在生活中把握好「度」,,持守「中道」,既不太過,,又非不及,。如此才能做到「正心正舉」,達到內(nèi)心持久的平和,。 撥迷見智 反者道之動 物極必反 開啟自在之門 中國人從物極必反中引出禍福觀,。認為禍福是統(tǒng)一的,主張從禍中看到福的希望,,從福中看到禍的存在,。所以,《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孔子家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老子較孔子更進一步,,把人也去掉了,意味著他以「全息」,、「全觀」,、「全程」的視角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 從道的觀點看,,凡物無成無毀,,復(fù)通為一。 唯有此,,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開啟自在之門,! Q:為什么這個美麗的女人反而被冷落,?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