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乘佛法中修行次第的四個階段(果位),,合起來稱為“四果羅漢”。也就是說,,要修到“阿羅漢”這個層次,,要先后經(jīng)過這四個階段。 1,、須陀洹,,又譯為預(yù)流、入流,,佛教術(shù)語,,是南傳佛教中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 2,、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階,、果位名稱,,意為一還果,是第二階成果成效,,因此也稱為二果,。 3、阿那含,,佛教術(shù)語,,由后秦鳩摩羅什由梵語譯為阿那含,“不來”或“不還”之義,,聲聞第三果,。 4、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yǎng)之圣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 擴(kuò)展資料: 南傳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南傳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南傳佛教認(rèn)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后要經(jīng)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yù)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jìn)入圣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后,,永遠(yuǎn)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回。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chǔ)上,進(jìn)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chǔ)上進(jìn)而斷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養(yǎng),。阿羅漢是佛陀十大稱號之一。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于阿羅漢果的圣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圣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xù)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xué),,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傳佛教完全依從原始佛法教誨,。但是佛陀滅度六百年后逐漸出現(xiàn)的大乘(北傳)佛教卻不以為然,,認(rèn)為阿羅漢遠(yuǎn)未達(dá)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后才是羅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