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是不可被定義,,被概念化的,,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沒法被科學(xué)化的,,它是非對象的,。道自古以來都存在著,是質(zhì)樸的,。雖然道質(zhì)樸,,隱微而不可見,但是呢,,道不會臣服任何人,,任何術(shù)的。 這就是“道”的一些列屬性,“恒常性”,、“無名”,、“樸”、“小”,、“天下莫能臣”,。所以得道之人,往往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會,,就是一種感通。 道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比日用不知更進一層的就是“意會”,就是“感通”,,這是一種仁性,,“仁能感通”。 “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種感通,,也是在一種“無思、無為”的自然狀態(tài)下顯現(xiàn)而出,。所以道是“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侯王守道,,萬物將按照它自己的方式,自然運化,。侯王守道,,就是清楚自己的界限,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不越界,不代勞,,不多為。 侯王也只是“守道”,,并不能支配道,,在“道”面前,侯王和眾生是平等的,。這很不同于世間法,,只管百姓,王超越于世間法。 所以古之圣賢,,敬畏天命,,承天命,沒有誰自認為能把持天命,。“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也只能是在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也是來之不易——“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 生命之上達,也是經(jīng)歷“無思,,無為”,,而自然向上一越。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這是孔子對后學(xué)的告誡,。 所以我們再看宋代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民,,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立意比天,,缺少了孔子那樣的敬畏,。且對于道,有一種操之在手的自大感,,可以說是有些不合道的,。我們沒有張載的心量,,不理解張載的心量,切不可輕言,。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所以天地自有心,,不需要再去立一個心。天地自有道,,不需要人為地立一個道,。而是人去感悟天地之心,感悟天地之道,,順應(yīng)天地之道,。這就是仁德。守天地之道,,就是仁義,。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知止,知道哪些是可為的,,哪些是不可為的,,故能無為而無不為。順應(yīng)天下,,天下歸之,,這就是王道。 |
|
來自: 古典讀書治學(xué)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