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治癰瘍劑 第一節(jié) 散結消癰劑 仙方活命飲 《校注婦人良方》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草芍加, 貝母天花兼乳沒,,穿山皂刺酒煎佳,, 一切癰毒能潰散,潰后忌服用勿差,。 【組成】 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藥 當歸尾 甘草 皂角刺炒 穿山甲炙 天花粉 乳香 沒藥各一錢(各6g)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各9g) 【功用】 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 癰瘍腫毒初起,。局部紅腫焮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shù)有力,。 【鑒別】 仙方活命飲與普濟消毒飲兩方均具清熱解毒、疏風化痰散結之功,,用治熱毒壅結之腫毒,。但仙方活命飲于清熱解毒之中,并能活血行氣,、散結消腫,、透膿潰堅,通治陽證體表瘡瘍初起,,局部紅腫熱痛,,脈數(shù)有力者;而普濟消毒飲則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并能疏風散邪,,發(fā)散郁火,適用于風熱疫毒壅郁上焦,、上攻頭面之大頭瘟,,見頭面紅腫焮痛,惡寒發(fā)熱,,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shù)者。 連翹敗毒散 連翹敗毒山梔羌,,柴桔歸芎芩芍防,; 紅花牛蒡升玄薄,清熱解毒活血良,; 癰疽初起能消散,,腮腺炎腫又何殃。 五味消毒飲 《醫(yī)宗金鑒》 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組成】 金銀花三錢(30g)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錢二分(各12g) 【功用】 清熱解毒,,消散疔瘡。 【主治】 火毒結聚之疔瘡,。疔瘡初起,,發(fā)熱惡寒,瘡形似粟,,堅硬根深,,狀如鐵釘,,以及癰瘍癤腫,局部紅腫熱痛,,舌紅苔黃,,脈數(shù)。 銀花解毒湯 銀花解毒地丁翹,,犀角丹皮夏枯草; 再把川連赤苓入,,癰疽疔毒一齊消,。 四妙勇安湯 《驗方新編》 四妙勇安金銀花,玄參甘草當歸加,, 清熱解毒兼活血,,熱毒脫疽效堪夸。 又: 四妙勇安用當歸,,玄參銀花甘草隨,; 清熱解毒兼活血,脈管炎證此方魁,。 【組成】 金銀花 玄參各三兩(各90g) 當歸二兩(60g) 甘草一兩(30g) 【功用】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熱毒熾盛之脫疽,?;贾导t微腫灼熱,疼痛劇烈,,久則潰爛腐臭,,甚則腳趾節(jié)節(jié)脫落,延及足背,,煩熱口渴,,舌紅,脈數(shù),。 【鑒別】 四妙勇安湯與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均為治療陽證瘡瘍之常用方,皆具清熱解毒之功,。然仙方活命飲為癰腫初起之要方,,尚有疏風活血、軟堅散結之功,;五味消毒飲獨重清熱解毒,,其力為三方之冠,善消散疔毒,;而四妙勇安湯藥少量大力專,,且須連服,,尚兼扶正之意,主治脫疽之熱毒熾盛者,。 五神湯 五神湯用紫地丁,,牛膝車前白茯苓; 再加銀花水煎服,,濕熱癰瘡自可平,。 神效托里散 神效托里有忍冬,芪歸甘草一并從,; 補氣養(yǎng)血又解毒,,善消腸癰或奶癰。 犀黃丸 《外科證治全生集》 犀黃丸內用麝香,,乳香沒藥與牛黃,, 乳巖橫痃或瘰疬,正氣未虛均可嘗,。 【組成】 犀牛黃三分(1g) 乳香 沒藥各一兩(各30g) 麝香一錢五分(4.5g) 【功用】 活血行瘀,,解毒消癰。 【主治】 火郁痰凝,、氣滯血瘀所致之乳巖,、瘰疬、橫痃,、痰核,、流注、腫痛,、小腸癰等見舌紅,、脈滑數(shù)者。 醒消丸 醒消丸內用麝香,,沒藥乳香加雄黃,; 米飯和丸酒送服,癰毒消散保安康,。 蟾酥丸 蟾酥丸用寒水石,,麝朱膽枯與乳沒; 輕粉銅綠雄蝸牛,,疔毒外敷內服適,。 牛蒡解肌湯 《瘍科心得集》 牛蒡解肌用荊夏,山梔丹皮石斛翹,, 玄參薄荷共成方,,頭面風熱瘡瘍消。 又: 牛蒡解肌丹梔翹,,荊薄斛玄夏枯草,; 疏風清熱又散腫,,牙痛頸毒俱可消。 【組成】 牛蒡子(12g) 薄荷(6g) 荊芥(6g) 連翹(6g) 山梔(12g) 丹皮(12g) 石斛(3g) 玄參(12g) 夏枯草(15g)(原著本方無用量) 【功用】 疏風清熱,,涼血消腫,。 【主治】 風火熱毒上攻之癰瘡。風火牙痛,,頭面風熱,,兼有表熱證;外癰局部焮紅腫痛,,寒輕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脈浮數(shù),苔白或黃,。 陽和湯 《外科證治全生集》 陽和湯法解寒凝,,外癥虛寒色屬陰, 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草相承,。 又: 陽和湯方主陰疽,鹿膠桂麻姜炭地,; 白芥甘草同煎服,,溫補通滯瘡自愈。 【組成】 熟地黃一兩(30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 白芥子炒研,,二錢(6g) 肉桂一錢(3g) 生甘草一錢(3g) 炮姜炭五分(2g) 【功用】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继幝[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沖和湯 沖和湯有參苓芪,,術歸芎芷加陳皮,; 乳沒銀花皂刺草,擅治瘡瘍氣血虛,。 小金丹 《外科證治全生集》 小金專主治陰疽,,鱉麝烏龍靈乳儲, 墨炭膠香歸沒藥,,陰瘡流注乳癌除,。 又: 小金丹內麝草烏,靈脂膠香與乳沒,; 木鱉地龍歸墨炭,,諸瘡腫痛最宜服。 【組成】 白膠香 草烏 五靈脂 地龍 木鱉各制末,,一兩五錢(各45g) 沒藥去油 歸身 乳香各凈末,,七錢五分(各22.5g) 麝香三錢(9g) 墨炭一錢二分(3.6g) 【功用】 化痰除濕,祛瘀通絡,。 【主治】 寒濕痰瘀所致之流注,、痰核、瘰疬,、乳巖,、橫痃、貼骨疽,、蟮拱頭等病,。初起皮色不變、腫硬作痛者,。 【鑒別】 小金丹與陽和湯均具溫散寒凝,、消散陰疽之功,用治寒痰瘀滯于肌肉,、筋骨,、關節(jié)所致之陰疽諸證。但小金丹重在祛寒除濕,,祛瘀消腫,,溫通消散,是為攻邪而設,,宜用于寒濕痰瘀互結,、經(jīng)絡痹阻所致之陰疽證;而陽和湯以溫陽補血為主,,寓補于通,,宜于陽氣不足、營血虧虛、寒凝痰滯而致之陰疽證,。 海藻玉壺湯 《外科正宗》 海藻玉壺帶昆布,,青陳歸芎夏貝母, 連翹獨活甘草入,,化痰散結癭瘤除,。 又: 海藻玉壺帶昆布,青陳二皮翹貝母,; 獨活甘草夏歸芎,,消癭散結效可睹。 【組成】 海藻 貝母 陳皮 昆布 青皮 川芎 當歸 半夏 連翹 甘草節(jié) 獨活各一錢 (各3g) 海帶五分(1.5g) 【功用】 化痰軟堅,,散結消癭,。 【主治】 氣滯痰凝之癭瘤初起。漫腫或結塊,,皮色不變,,不痛,不潰,,或腫或硬,,或赤不赤。亦可治石癭,,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變,。 消瘰丸 《醫(yī)學心悟》 消瘰牡蠣貝玄參,消痰散結并養(yǎng)陰,, 肝腎陰虧痰火結,,臨時加減細斟酌。 【組成】 元參蒸 牡蠣煅,,醋研 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各12g) 【功用】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 瘰疬,痰核,,癭瘤初起,。頸項結塊,或如串珠,,咽干,,舌紅,脈弦滑略數(shù),。 葦莖湯 《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 葦莖湯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 肺癰痰熱兼瘀血,化濁排膿病自寧,。 又: 葦莖湯方千金存,,桃仁薏仁冬瓜仁; 瘀熱在肺成癰毒,,熱瀉膿除新自生,。 【組成】 葦銼,一升(60g) 薏苡仁半升(30g) 桃仁去皮,、尖,、兩仁者,五十枚(9g) 瓜瓣半升(24g)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 痰瘀互結,熱毒壅滯之肺癰證,。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桔梗湯(《傷寒論》) 組成: 桔梗一兩(30g) 甘草二兩(60g)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少陰客熱咽痛證,,以及肺癰潰膿,咳吐膿血,,腥臭胸痛,,氣喘身熱,煩渴喜飲,,舌紅苔黃,,脈象滑數(shù)。 【鑒別】 葦莖湯與桔梗湯均可用于治療肺癰,,具有清熱解毒排膿之功,。但桔梗湯獨取桔梗和甘草兩味,其清熱解毒排膿之力較弱,;葦莖湯既能清熱解毒排膿,,又伍桃仁化瘀逐痰,故不論肺癰之將成或已成,或善后調理,,均可用之,。 葦莖湯與瀉白散同為治肺熱之方,均具有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熱咳嗽之證,。瀉白散以桑白皮、地骨皮為主,,偏于清泄肺熱,,且甘寒清熱而不傷陰,用治肺有伏火郁熱,,見咳嗽氣喘,、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者;葦莖湯以葦莖,、薏仁,、桃仁、瓜瓣,,既能清熱化痰以止咳,,又善逐瘀排膿而消癰,故主治熱毒壅肺,、痰瘀互結之肺癰,,見咳唾腥臭膿血,胸中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大黃牡丹湯 《金匱要略》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 腸癰初起腹按痛,,苔黃脈數(shù)服之康,。 又: 金匱大黃牡丹桃,冬瓜仁又加芒硝,; 腸癰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膿服之消。 【組成】 大黃四兩(12g) 丹皮一兩(3g) 桃仁五十個(9g) 瓜子半升(30g) 芒硝三合(6g) 【功用】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主治】 濕熱瘀滯之腸癰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甚,,甚則局部腫痞,或時時發(fā)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shù),。 【鑒別】 大黃牡丹湯與大承氣湯,、大陷胸湯三方均含有大黃、芒硝,,且同屬于寒下劑,,具有瀉下熱結之功,用于治療里熱積滯實證,。大承氣湯用瀉下之大黃,、芒硝配伍行氣之厚樸、枳實,,適用于陽明腑實,、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硬痛拒按,、苔黃,、脈實者;大陷胸湯以大黃,、芒硝與逐水之甘遂合用,,意在蕩滌邪熱水結,適用于邪熱與痰水互結之結胸證,;大黃牡丹湯則以大黃,、芒硝配伍活血利濕藥桃仁、丹皮,、冬瓜仁,,適用于濕熱內蘊、氣血凝聚所致的腸癰初起,。 清腸飲 清腸飲內用玄參,,銀花地榆加苡仁; 芩麥歸草煎服后,,腸癰痛止足能伸,。 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附子敗醬散,解毒散腫力不緩,; 腸癰成膿宜急投,,膿瀉腫消腹自軟,。 薏苡仁湯 薏苡仁湯瓜蔞仁,丹皮桃仁一并存,; 食滯血瘀腹脹痛,,腸癰初起急煎烹。 第二節(jié) 托里透膿劑 透膿散《外科正宗》 透膿散治毒成膿,,芪歸山甲皂刺芎,。 【組成】 黃芪四錢(12g) 山甲炒末,一錢(3g) 川芎三錢(9g) 當歸二錢(6g) 皂刺一錢五分(5g) 【功用】 補氣養(yǎng)血,,托毒潰癰,。 【主治】 氣血兩虛,瘡癰膿成難潰,。瘡癰內已成膿,,無力外潰,漫腫無頭,,或酸脹熱痛,。 透膿散 (《醫(yī)學心悟》) 程氏又加銀蒡芷,更能速奏潰破功,。 組成:黃芪四錢(12g) 皂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炒,,研,各一錢(各3g) 金銀花 當歸各五分(各1.5g) 酒水各半煎服,。 功用:益氣活血,,潰癰解毒。 主治:癰毒內已成膿,,不穿破者,。 【鑒別】 《外科正宗》透膿散與《醫(yī)學心悟》透膿散均能補益氣血,托毒潰癰,,可用治瘡癰膿成難潰之證,。前者功專補氣養(yǎng)血,托毒潰癰,;后者系前方加白芷,、牛蒡子、金銀花而成,,故其在扶正托毒透膿之中,,兼能透散解毒,,用治瘡癰膿成難潰,,且有熱毒者。 托里透膿散 托里透膿參芪芷,,歸術山甲與皂刺,; 青皮甘草加升麻,,癰疽膿陷宜服之。 第三節(jié) 補虛斂瘡劑 內補黃芪湯 《外科發(fā)揮》 內補黃芪地芍冬,,參苓遠志加川芎,, 當歸甘草官桂并,力補癰疽善后功,。 【組成】 黃芪鹽水拌炒 麥門冬去心 熟地黃酒拌 人參 茯苓各一錢(各9g) 甘草炙炒,,三分 (4g) 白芍藥炒 遠志去心,炒 川芎 官桂 當歸酒拌,,各五分(各6g)姜三片,,棗一枚 【功用】 溫補氣血,生肌斂瘡,。 【主治】 癰疽潰后,,氣血兩虛證。癰疽發(fā)背,,潰后虛羸少氣,,潰瘍作痛,或瘡口經(jīng)久不斂,,膿水清稀,,倦怠懶言,少食乏味,,自汗口干,,夜寐不安,間有發(fā)熱,,經(jīng)久不退,,舌淡苔白,脈細弱,。 保元大成湯 (《外科正宗》) 組成:人參 白術 黃芪蜜水拌炒,,各二錢(各6g) 茯苓 白芍 陳皮 歸身 甘草炙 附子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一錢(各3g) 木香 砂仁各五分(各1.5g)煨姜三片去皮,大棗三枚,, 功用:益氣溫陽,,生肌斂瘡。 主治:胃氣將絕,,元陽衰微之潰瘍,。癥見睡臥昏倦,足冷身涼,,便溏或秘,,胸膈或寬或不寬,食而無味,,舌潤少津,,脈虛細,。 【鑒別】 內補黃芪湯與保元大成湯均以恢復正氣、生肌斂瘡為法,,皆用于瘡瘍潰后之邪去正虛,,久不收口之證。內補黃芪湯以十全大補湯去白術加麥門冬,、遠志而成,,重在雙補氣血,主治因氣血兩虛所致的瘡口不愈,;保元大成湯以異功散為基礎,,重在調補脾胃,補氣回陽,,生肌收口,,加附子助陽補火,山萸肉,、五味子補益肝腎,、收斂瘡口,木香,、砂仁,、生姜、大棗調補脾胃,,以助化生氣血,,故主治胃氣將絕、元陽衰微之癰瘍久潰不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