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丁中老校友 劉繼紅 作者劉繼紅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屆校友。 年蒸,,蒸的是團(tuán)圓,,蒸的是過年的氣氛,蒸的是對來年的期望,。雖然我們中的許多人已離開家鄉(xiāng)多年或常年在外打拼,,但不論你離開家鄉(xiāng)多久、飛得多高,、走得多遠(yuǎn),,烀饅頭的年味兒、鄉(xiāng)味兒都會留存在你的記憶里,,成為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過了臘八,這年的腳步聲就越來越近了,,年前的各項(xiàng)準(zhǔn)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尤其是臘月二十四夜送走上天言好事的灶鍋老爺后,,幾乎每天的日程都安排的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摹D暾?,便是其中的重頭戲,,也是最牽動人心、最忙人的一件大事,。年蒸,,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含,更許多趣聞軼事還不時地喚起兒時的記憶,。 年蒸,,在我們老家麾村叫烀饅頭。這饅頭又從何而來的呢,? 據(jù)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安定后方而進(jìn)軍西南,在橫渡瀘水時,,因瘴氣熏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duì)難以挺進(jìn),。諸葛亮幕僚獻(xiàn)策:殺 “南蠻”之俘虜,取其頭顱祭瀘水之河神,,驅(qū)瘴懲魔,,以渡瀘水。諸葛亮此時心急如焚,,只好依計(jì)祭祀河神,,求神降福,保佑生靈,。不過諸葛亮并未下命殺蠻取頭,,而是傳令殺豬宰牛,包成面團(tuán)充作“蠻頭”,,投于瀘水,,以祭河神。打那以后,,這種被稱為“蠻頭”的面食就流傳了下來,。但這“蠻頭”二字實(shí)在太嚇人了,一聽就有一種血淋淋的感覺,,讓人毛骨悚然,。于是人們便用“饅”字取代“蠻”字,稱其為“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國人的一種常用面食,,更是北方人的主食。過年烀饅頭——年蒸,,也就成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一個重要習(xí)俗,。 “禿樹”是我們老家方言土語,即對家前屋后樹木進(jìn)行修整,,將多余的、枯死的,、礙事的,、歪七八皺的樹枝樹杈鋸掉或砍掉。一方面可讓修整后的樹木輕裝上陣,,來年更好地生長,,另一方面也為過年烀饅頭備足柴火。入冬以后,,老家的人們就開始忙著“禿樹”了,,并將鋸(砍)下的樹枝樹條剁成三尺多長,一捆一捆地捆好,,豎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較粗的樹杈、樹棍則要先鋸成兩尺左右的一段一段的,,再用斧頭或錛將其劈成數(shù)開,,然后一橫一豎碼疊成堆,風(fēng)吹日曬,;還有扒的老樹根,,則要根據(jù)其具體形態(tài)、因勢舉錛,,順勢肢解,,大小長短不限,只要鍋塘能放得進(jìn)就行,。 除了柴火外,,豆秸、棉花秸,、玉米秸也是比較熬火(耐燒)的烀饅頭的柴草,,因此人們在備足柴火的同時,還要準(zhǔn)備一些豆秸,、棉花秸,、玉米秸,以作為柴火的補(bǔ)充和應(yīng)急。 過去烀饅頭用的小面(干面)都是用石磨磨的,。為確保小面質(zhì)量,,先要將要磨的小麥篩去花籽草種,簸去麥芠草碎,,撿去砂礓石子,,再下河用水淘洗,淘去泥土灰塵,,漾去懸浮雜物,,直至清水后回家晾干方可磨面。 如果自家沒有磨子和牲口,,要么就把淘洗晾干的麥子送到磨坊去磨,,要么就自己找磨子、借牲口(一般用驢或牛),。送磨坊磨面比較省事,,只要把點(diǎn)磨工錢就行,也可以小麥麩子抵算磨工錢,。萬一借不到牲口就人工推磨磨面,。推磨可是個力氣活,常被戲稱為“四腳牲口”,,幾轉(zhuǎn)一推身上就來汗了,,真是“吃的人飯,用的牛力”,。磨面一般要磨三交(遍,,音“高”),邊磨邊篩,,頭交面較白,,二交面次之,三交面就有點(diǎn)泛黑了,。頭交,、二交面烀饅頭,三交面烀饅頭杠子,。 烀饅頭的蒸籠不是所有人家都有的,,如果沒有則要提前跟人家約定借用,時間確定了,,就好準(zhǔn)備餡料了,。 餡料,我們老家叫“包心”,。過去農(nóng)村烀饅頭的包心主要有青菜的,、干咸菜的、蘿卜絲的,也有少量豆沙糖的,。青菜是自家田里長的,,干咸菜是自家腌好曬干的,蘿卜是特地埋在地下留著過年包饅頭的,。青菜,、咸菜要洗凈焯水,切細(xì)斬碎,;蘿卜則要先刨成絲,,然后焯水?dāng)D干。各種配料佐料準(zhǔn)備好后即可分別下鍋燴炒,,裝盆待用,。冬天的青菜賽羊肉,加上香菇木耳生姜米,,清香爽口;蘿卜絲容易保存,,加上蔥花大蒜,,脆嫩中帶有嚼勁,口感絕佳,;咸菜餡則是年蒸包子主打招牌,,加上肉末香干,咸而有味,,比較搶口,。 萬事俱備,即可按照既定日期開蒸了,。頭天晚上要先燙酵(發(fā)面),。過去我們家人少,也沒有大鍋,,每年烀饅頭都是跟在叔叔家后面烀,,燙酵自然也是一起燙了。在堂屋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稻草,,將幾只小缸洗凈擦干置于其中,。在小桌上放一只撇缸(一種底淺口大的小缸,農(nóng)村燙酵,、扳堿都用它),,放入二十來斤小面,用熱水(60℃左右)和成面絮狀,,攤開晾涼至微溫(30℃左右)加入事先調(diào)好酵頭,,反復(fù)揉勻欠透,欠成光滑面團(tuán),放入小缸內(nèi)蓋好,,然后再燙第二把酵,,如此反復(fù),直至燙完,,再用棉被將幾個小缸一起焐好保溫,,讓其自然發(fā)酵。 第二天一早小缸里的酵就會漲至兩倍大,,呈棉絮狀,,有很多氣孔。這時即可分批挖出放到撇缸里或案板上,,加入適量的堿水(堿水要是熱的,,一般放在熱水鍋里保溫),反復(fù)揣揉搓欠,,老家人稱之為“扳堿”,。“扳堿”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堿小了烀出來的饅頭就會像瓷疙瘩,,酸而粘牙;堿大了就會變成金蛋蛋,,黃而澀嘴,。只有正堿烀出來的饅頭雪白松軟、堿香味美,。一把酵扳好后即用刀切開一小塊,,搓成長條,掐成一個個小面團(tuán),,俗稱饅頭劑子,。把劑子用手或?qū)iT的小搟面杖壓成面皮,加入包心,,由四周向中心邊撮邊捏成褶,,最佳效果是一個包子捏成十六個褶兒,精致漂亮不露餡兒,。 這邊忙著包包子,,廚房則同步忙著生火燒水。烀饅頭對火候的要求較高,,火旺汽足才能烀出好饅頭,,這個重任就落到了我奶奶的身上了。生火之前,,奶奶總不忘在灶臺上敬香作揖,,點(diǎn)上一張卷成圓筒狀的小黃紙,,在一扇扇蒸籠之間“出”(快速點(diǎn)晃)一下,嘴里還不停地嘀咕著什么,,我想無非是禱告灶鍋老爺保佑烀出好饅頭吧,。待水燒開,那邊包子也包好裝籠,,一扇一扇的上鍋摞好,,蓋上籠頭(蒸籠的蓋子)開蒸。奶奶則坐在鍋堂門口專心致志地?zé)?,一會兒添柴,,一會兒用火叉伸進(jìn)去摟動一下,將中間摟空,,盡量將火勢調(diào)至最佳,。有時我也好奇地湊過去看看,對奶奶的燒火技藝贊嘆不已,,奶奶笑著對我說:“記住哦,,人心要忠,火心要空,?!?這句話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過去一般人家沒有鐘,,更沒有表,烀饅頭都是點(diǎn)香計(jì)時或憑經(jīng)驗(yàn)操作,。不一會兒,,蒸籠開始冒熱氣了,漸漸地,,蒸汽越來越急,,越來越猛,眼看就要“圓氣”了,,陣陣饅頭香味撲鼻而來,,滿屋飄香,預(yù)示著快要出籠了,。出籠前要先掀開籠頭用手指按一按饅頭是否有彈性,,如果按下去彈不回頭,說明火候不到,,還要再蒸一會兒,;如果按下去立即反彈,說明火候到了,,可以出籠了,。出籠的饅頭就反扣在事先在院子里擱好的大匾或席子上,,揭去籠布,再一個個翻過來,。院子里的氣氛立刻熱鬧起來了,,大伙兒都圍過來看饅頭烀得怎么樣。扳堿的關(guān)注的是顏色:是白還是黃,,是大堿還是小堿,,扳下一把酵如何把握?包包子的關(guān)注的是外形:是圓圓滿滿,,還是呲巴裂嘴,,包下一籠還要怎么撮怎么捏才能不漏餡兒?燒火的關(guān)注的是包子的口感:黏牙不黏牙,,火候到家不到家,,下一鍋怎么調(diào)整火候?做包心的關(guān)注的是包心的咸淡口感,。于是你一個我一個的品嘗起來,,這個說不錯不錯,味道不錯,,那個說咸了點(diǎn),,那個又說淡了點(diǎn),哎,,真是眾口難調(diào)?。?/p> 包子的品種多了,,怕混淆不好識別,,就用“洋紅”點(diǎn)點(diǎn)子,有點(diǎn)一個的,,有點(diǎn)兩個的,,以區(qū)別是什么包心的,同時點(diǎn)上“洋紅”也可增加節(jié)日喜慶的氣氛,。孩子們覺得好玩,,便自告奮勇挑起了點(diǎn)“洋紅”的重任。 過去農(nóng)村人烀饅頭烀到最后都得烀一些饅頭杠子,。饅頭桿子是用三交小面或麥糝子(大麥或元麥磨成的面)烀的,,也有考究的人家用二交小面烀杠子。烀饅頭杠子跟烀饅頭的程序步驟大同小異,,只是不掐劑子不包包心,,堿扳好后直接切塊搓成粗長條上籠即可。蒸好的杠子經(jīng)晾涼冷卻后切片曬成干饅頭角子,。在我們老家管這種小面(干面)做的干饅頭角子叫“小面餃兒”,,糝子做的干饅頭角子叫“黃面餃兒”,。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干饅頭角子,它卻蹬得了陋室,,上得了大堂,。早上糝兒粥鍋里撂幾片,雖比不上圓子疙瘩,,但在農(nóng)村也可算是不錯的“早茶”?。〖依飦砜腿肆?,小面餃兒打蛋茶,,葷油蔥花,香氣撲鼻,,體面實(shí)惠,。上學(xué)的孩子們有時也會偷偷放幾片口袋里,下課的時候聚在一起咬兩口,,咯嘣咯嘣的,,那怕是黃面餃兒,嚼起來都是那么的開心,,那么的香,。 年蒸,蒸的是團(tuán)圓,,蒸的是過年的氣氛,,蒸的是對來年的期望。吃一口饅頭,,品嘗到的是正宗的中國年味兒,。雖然我們中的許多人已離開家鄉(xiāng)多年或常年在外打拼,但不論你離開家鄉(xiāng)多久,、飛得多高、走得多遠(yuǎn),,烀饅頭的年味兒,、鄉(xiāng)味兒都會留存在你的記憶里,成為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