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柴窯揭秘(之二) 作者趙傳林(古風堂主) 2020年5月16日于拙廬南窗下 關鍵詞:一是柴窯瓷天青瓷,近汝似汝天青色,,為古人定論,。二是胎薄如紙的柴瓷是不存在的。三是帶"柴"銘款的柴窯瓷多為偽作,。四是如何從"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磬"四個標識,,去界定柴窯瓷器。 ------------------------------------------------------------ 論及柴窯,,必依古人先賢記述為依據(jù),,離開古文獻記載,將成瞎子摸象,,誤入岐途,!其諸多片面認識,形成的無根無據(jù)之說,,就將無從下手,,無的放矢。我們理應尊重古人,,對其描述的專項標識,,去加以研究探討,才會正本清源,,撥彌見日,。才會引導我們走出探索柴窯瓷之謎象,達到正確認識柴窯瓷面目,。 最早見于古文獻記載的是宋歐陽修的《歸田錄》,,其中歐氏吟詩云:"誰見柴窯色,雨過天晴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另外,同時代的黃庭堅等人也有其論述,?!稓w田錄》中說的很明白,當世之人是很少見過那種雨過天睛的柴窯天青瓷,,但這種顏色的天青瓷,,和汝窯近似,。并且說:"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這種稀世珍貴瓷器,,私人無可擁有,只能是皇御之用品,。大概"官局造無私",,即指柴窯重器為國家所有,非私人所擁有,。說明至少在宋中期前,,柴窯瓷就存世稀少,稀少到大多數(shù)人無從見過,,也說明柴窯瓷當時已經(jīng)斷燒,如柴窯仍在繼續(xù)燒制,,就會有大量的柴窯瓷存在,,不會少到象歐陽修這樣的文豪重臣,都會說出近世少見的話,。雖然少見,,但還是有柴窯瓷被歐陽修所見,并且在和汝瓷天青色比較后,,並寫出了《歸田錄》中,,有關柴窯天青色近汝似汝的重要識別信息。 下迄元末明初的曹昭,,在他著述的《格古要論》中,,說:"柴窯出北地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造,,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粗黃土足,,近世少見。" 以上歐陽修和曹昭可能算是揭秘柴窯,,最早且全面立言著書之人,,其兩家之言尤為可信。因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離五代北周時間最為接近,。特別是歐陽修距北周才過去不足百年,到曹昭生活的元末明初也就三百來年,,柴瓷雖然稀少,,但世間尚有。象曹昭作為史學考古家,,都是在實地考察窯址,,見到實物柴窯瓷的情況下,才寫出傳留于世的不朽明著《格古要論》,,并且準確說出:"柴瓷出北地鄭州",,若不又怎能祥細說出"天青色,釉滋潤,,有細紋,,多粗黃土足呢"?並且在古窯口考中說出:"柴窯以燒燈具和小件器皿為主,"等等,,這些帶有柴窯標識性符號的記述,,為我們今天認識柴窯瓷的面目,提供了破識柴窯瓷的依據(jù),。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對柴窯瓷的概述,決不是瞎編和杜撰,! 歐陽修和曹昭相繼對柴窯瓷天青色,,做出共同結論,這點勿庸致疑,。只有天青色的柴窯瓷,,是唯一顏色的標識,其它非天青色起碼不是柴氏御用之瓷,。另外,,他們倆人和諸多史學家的文獻中,都無記載柴窯瓷薄如紙一說,,也沒有柴窯底足帶銘文款一說,。如果有的話,,他們會在文獻中注明,或記述柴窯瓷薄如紙,,以及記下底足有帶"柴",,"大周元年","柴世宗御制"等款記銘文,。他們均不會視而不見,,如有存在的話也決不會把最主要的標識忘掉漏記,這不是古人和史學家純樸求實的風范,。即使他們沒有看到,,按當時的存世量要比現(xiàn)在大的多,那些存在宮中和收藏家手中,,若真實存在有款識的柴瓷,,雖是個秘聞,但多少會外泄于世,,引起人們傳說,,或可記錄在史冊中,很可惜,,從北宋至元明清以來,,諸多金石學家均無柴瓷真實款記銘文,那怕只言片語也缺少記載,。 時間到了明代中晚期后,,一些后繼探秘柴窯的學者,在沒有見到柴窯瓷的真實情況下,,僅憑不完全的史書記載,,加入對柴窯瓷的主觀猜測,寫出如《玉芝堂談薈》,,《七類修稿》,,《長物志》,《博物要覽》等著作,,其中明代谷應泰在天啟年間,刊行的《博物要覽》記載:"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柴則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論》云,,柴窯足多黃土,,何相懸也。"而《遵生八箋》的作者和《博物要覽》的觀點同出一轍,,提出了有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日:柴窯多粗黃土,,何相懸也,。"記住,是《博物要覽》,,《玉芝堂談薈》的作者,,對曹昭的早期注述《格古要論》提出疑問,枉生出柴窯瓷"四個標識",,只是道聽途說的"有云:對柴瓷是胎薄如紙還是釉薄如紙,,"沒有提供確切理論根據(jù),可見,,明中晚期以后研究柴窯的專家學者,,已誤入岐途,達到人云亦云,,不可復加地步,。以至以訛傳訛,影響明末清代至今,,造成了柴窯瓷胎薄如紙的神秘假象,。我堅持認為,柴窯瓷胎薄如紙是傳說中的夸大其詞,,世上根本不存在薄如紙的柴窯瓷,。從史若煙海中,我翻遍查閱有關記載柴窯之說,,均找不到柴窯瓷胎薄如紙確切記載,,有的也是持懷疑態(tài)度,說不清是釉,,還是瓷胎薄如紙的問題,,似是而非,,均無定論! 事實上,,古人在《古銅器考中》,,曾對柴窯瓷作出過論述:"古人以足載器,器足多取沉重,,柴窯每多粗黃土,。"不言而喻說出了柴窯瓷厚黃土足,還是讓人相信的,。因為古人視器尚厚重古樸,,返觀五代到北宋形成的"五大名窯",諸如官,、汝,、哥、均窯,,各自制出的瓷器胎和釉均不薄,,而且悉呈銅口鐵足,多香灰胎,,呈厚重古樸風茂,。而釉也多為堿性石灰乳濁釉,有積釉流淚下垂現(xiàn)象,,明顯不存在薄如紙的胎和釉,。就說同時代有假玉器之稱的定窯,湖田青瓷窯,,由于受時代生產(chǎn)工藝技術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能夠生產(chǎn)出比較薄胎的瓷器,但要說胎薄如紙仍然達不到,,其泥胎物質(zhì)生成原理,,是不會生產(chǎn)出薄紙般的瓷胎。 時光飛逝,,直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中后期,,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百業(yè)復興,,文博業(yè)得以快速萌發(fā),,受國際拍賣行業(yè)環(huán)境影響,我們國內(nèi)也極大催生文玩產(chǎn)業(yè)興旺,,并在市場上出現(xiàn)機器人工防制柴窯瓷,一味追求薄如紙的瓷胎,,多為機械注漿胎的柴窯瓷,,象雨后春筍般一夜從地下冒出來,,而且多為帶柴字款銘文的越來越多?;臃?,不可勝數(shù)!其瓷胎質(zhì)越仿越薄,,其釉色也不盡天青色,,有的純藍,有的墨綠,,有的褚紅,,還有的絳紅、嬌黃,,五花八門,,且底足銘文鑿鑿,更甚用化學銅充鎏金色,,光怪路靂,,恍人眼目,皆利益熏心之徒所偽造,!答案非常明確,,這類充斥市場的柴窯偽瓷,全是假大新貨,,卻蒙騙不明真相之人,,傾囊購進,悉數(shù)收藏,。一人號稱有幾十件柴瓷之多,,讓蒙騙造假者獲利,使不少人上當受騙,! 試問:"有那家那派,,或歷史研究柴窯古人,或近代研究權威,,從歷史浩如煙海中,,找出了柴窯瓷胎薄如紙的根據(jù)之說。從八十年代上溯到北宋,,也無有帶柴銘款的柴瓷實物,,當然,我這樣說,,不是全盤否定有帶款的柴窯瓷,,應該說帶柴字銘文的瓷器,理應從色釉,,胎質(zhì),、工藝流程和時代風格方面,,更加符合古人記述的柴瓷標識才行??尚Φ氖?,我們有許多研究專家和收藏家,至今連等價黃金的柴窯碎瓷片也沒有見過,,何來家中藏柴窯珍寶多件,,慎重思考,答案自明,! (版權私人所有,,抄寫篡改者必究)。 【合作共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