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出世,,這名頭太大了,對局外人就當是個炫頭,,局內(nèi)人就是炒作,。但我還是用了這個名頭。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收藏家,、鑒賞家對柴窯的贊美和評價筆筆皆是,,如今炒作之風盛行,,更是越來越多的人用她來博得世人的眼球,我今天也來博一次,。 有多少人真正的見過柴窯器呢,??除了五代時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因為柴窯是五代時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據(jù)明人曹昭寫的《格古要論》記載,,后柴窯周顯德時(公元954——959年),,世宗柴榮在鄭州一帶建立的,據(jù)說當窯建成后燒數(shù)窯不成,,最后移到新鄭以南才燒成功,,當時制瓷工匠向皇帝請示燒造款式和對產(chǎn)品的具體要求時,柴榮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于是工匠們便按照要求苦心設(shè)計、精心制作,,終于燒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產(chǎn)品,。燒出的瓷器滋潤細膩、有細紋(即細小開片),,技藝精絕,,為當時諸窯之冠。只是柴窯的產(chǎn)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傳世的柴窯器很少見整器,大多為碎片,,由于燒造時間短,,很難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說。較早記載見明宣德三年(1428年)呂震編寫的《宣德鼎彝普》一書,,“內(nèi)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窯器皿”,,后因柴窯只聞其名,,不見傳世品,也未發(fā)現(xiàn)窯址而很少提及,。 我也是偶然得到了這件葫蘆瓶,,只知道是件老瓷器,但老到什么時候,,我一步一步來解開答案,。 1、從胎體看堅硬,,輕薄,,成黃土泥質(zhì)地,圈足無釉,,有手拿沾釉留下的手指印及指甲蓋印,。《古玩指南》曰:“所謂'青如天’乃淡藍之青瓷也,,柴窯以天青色為主,,其他尚有蝦青、豆青,、豆綠等色,,又有一種不上釉者,呈現(xiàn)黃土色,,即后代所謂銅骨也,。”乾隆《詠柴窯碗》曰“足土口銅”,,“夷門廣牘載,,柴窯世傳周世宗時所燒,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在器型上,,清宮中舊藏柴窯碗數(shù)枚,,據(jù)記載還有瓷枕等其他器型,。此其一也。 2,、從器形看為無徑葫蘆瓶,,葫蘆瓶的演化歷史說起。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瓶為“平安”,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tǒng)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并多有變化,。國家博物館龍泉窯粉青釉凸花瓷葫蘆瓶,南宋后期龍泉窯創(chuàng)制的瓶式,,瓶體似葫蘆,故名,。小口,,短頸,瓶體由兩截粘合而成,。名 “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時期,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均有生”,。《收藏馬未都》系列五《絲路彼端中亞行》中一位藏友拿了一件白釉葫蘆瓶,,無徑,,馬未都先生鑒定為五代時期的。在青島市博物館灰釉斑紋雙耳葫蘆瓶,,為唐代器物,。四川宋瓷博物館南宋龍泉窯青釉葫蘆瓶形注子??梢姶撕J瓶形制為唐到北宋時期的無徑葫蘆瓶器形,。此其二也。 3,、從做工看為純手工,,柴火燒造等,,無半點人為做舊或現(xiàn)代機械機器的特征,無一點作偽的痕跡,。此其三也,。 4、從釉色看為天青色,,拍照后呈現(xiàn)淡淡的綠色,,放大鏡下,氣泡均勻如天空的星星,,釉面開裂細小紋片,,釉色為沾釉,底部留有手指印,,口內(nèi)上部有釉色,,里部無釉;正如清蘭浦,、鄭廷桂在《景德鎮(zhèn)陶錄》一書中也說柴窯瓷:“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還說柴窯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用作服飾、帽飾,;柴窯瓷片光芒奪目,,如飛箭一般。沉穩(wěn)寧靜幽艷晶潤,,顏色隨光變化由淺至深,,從淡淡的藍色到翠綠,質(zhì)樸的本性透散著翠,、嫩,、鮮的奢華。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清人何夢華為阮元購得柴窯一片,,鑲作墨床,色亦蔥倩可愛,。而光彩殊晦,,疑為均窯混真。邵蟄民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載:“琉璃廠某古玩肆有殘瓷一片,就琢為園形,周徑約三寸余,厚分許,釉淡青色,光足可鑒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鏡,雖色光俱佳,而薄如紙一節(jié)已屬不符,。” 按照《格古要論》,、《夷門文牘》,、《文房肆考》、《景德鎮(zhèn)陶錄》記載的特征比較一下,?!疤烨嗌保耙殃U述不再重復(fù),。 “滋潤細媚”,,系指瓷釉而言。五代黃堡窯青瓷,,釉料處理比唐器長足進步,,不僅法凈再無黑色斑點,而且精細滋潤,,具有玉質(zhì)感,,用手觸摸光滑舒適。特別是白胎青瓷,,淡天青色釉色清淡雅潔,,看起來細媚可愛?!坝屑毤y”,多指瓷釉的細紋開片,,也可指釉下的細紋飾,。五代黃堡窯青瓷中,常見的細紋開片,。其冰裂開片細紋,,有內(nèi)外直裂的,還有少數(shù)呈魚鱗狀斜裂的,,后者與汝窯很相似,,但所見不多。除素面開片細紋外,,還有胎體上飾細紋劃花的細紋,,及胎體上飾細線模印花紋的細紋,后者細紋透過淡天青釉觀看,,若隱若現(xiàn)相當美麗,。“粗黃土足”或“足多粗黃土”,系指器物足底之特征,。五代黃堡窯青瓷之器足,,多施裹足釉。但到其晚期的白胎器物上,,一部分仍繼續(xù)用釉裹足,;還有一部分是底足施釉后,又將足底下的裹足釉藥擦去(或刮去),,在除去釉藥的足底刷有紅黃色汁水,,燒成后足底露胎處呈紅黃色,猶如“粗黃土”一般,。有此種特征的青瓷器足,,在該窯五代時期出現(xiàn)較晚,就其燒造時間和黃土足的特征看,,均和文獻記載相符,。 按照《清秘藏》、《博物要覽》,、《長物志》,、《文房肆考》、《景德鎮(zhèn)陶錄》等書所記載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磬”等特征進行對照,,同樣也相符合,。“明如鏡”,,應(yīng)指青釉的晶瑩度?,F(xiàn)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指柴窯的胎體可以透明,。此種看法,,以為不對,我國科學(xué)家經(jīng)過對各時代瓷片的理化科學(xué)測試后得知,,“在東漢到五代這段歷史時期內(nèi),,南北方青瓷胎的瓷化程度并不與時代發(fā)展成正比關(guān)系?!币虼?,五代時期根本不會出現(xiàn)胎體可以透明的柴窯瓷器。文獻中“明如鏡”,,只能是指瓷釉的晶瑩度而言,。對照五代黃堡窯的青瓷,其青釉與唐和金元相比,玻璃質(zhì)感略弱,,但與同時期越窯相比,,瓷釉的晶瑩透明度要強的多。特別是五代晚期的白胎青瓷,,其淡天青釉更是晶瑩透明,。正因為有此特點,所以多在釉下采用細線劃花,、剔刻劃花,、貼花、印花,、戳花等多種手法裝飾的多種紋樣,。這些美麗的花紋,在“明如鏡”般的天青釉的映襯下,;更加華美生動,。“薄如紙”,,是指柴窯器壁的精巧和薄度,。對照五代黃堡窯的青瓷,在晚期的白胎器中,,出土了一些仿金銀器造型極薄而精巧的器物,。此種器物,有敞口盞,、花口水碗,、多折洗、高足杯,、鏤空盞托等,。器壁僅有1—2毫米的厚度。拿在手中,,份量極輕。說這些精巧的薄胎青瓷“薄如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柴窯諸多傳說和記載都離不開(格古要論)里這句:柴窯最貴,,世不一見。據(jù)傳,,明朝權(quán)相嚴嵩父子,,借皇帝之名,舉全國之力,,窮其一生搜羅到十數(shù)件柴窯瓷器,。明代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中有云:柴窯“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蛟撇袷雷跁r始進御,,今不可多得?!?明張應(yīng)文在其《清秘藏》中有記:“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如是,。其真余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絳環(huán)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泵鲝堉t德《瓶花譜》對柴窯記曰:“古無磁瓶,皆以銅為之,至唐始尚窯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等窯,而品類多矣。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柴世絕無之,。”故柴不同汝,,時期為五代晚期也,,此其四也。 《清稗類鈔》記載,,周竹卿藏柴窯小水盂,;又記,清人徐應(yīng)香收藏一柴窯小盂,,色鮮碧,,質(zhì)瑩薄,,人間罕有。清汪啟淑《水曹清暇錄》記載,,有柴窯茶盞,。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書中“汝窯花觚”時寫道:“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shè)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 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 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 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p> 其它典籍有關(guān)柴窯的記載 《格古要論·古窯器論》曹昭撰,該書成于明洪武年間,,原著三卷,,書中在論及柴窯時寫道:“柴窯出北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泵鞒苷阎摹陡窆乓摗分羞€記載了柴窯“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的特征,,并以“柴窯出北地”指出柴窯窯址。而據(jù)古書記載,,北地郡包括三原、耀州,、富平等地,,在此范圍內(nèi),,僅有位于耀州窯遺址的黃堡窯五代時期燒瓷。明代谷應(yīng)泰在天啟年間刊行的《博物要覽》記載:“昔人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柴則余未之見,且論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論》云,柴窯足多黃土,何相懸也,?!泵駠鴷r期,趙汝珍《古董辨疑》稱:“柴窯真器今日絕不易得,,瓷器以秘色為最古,,次則為柴窯,而柴窯之特點四,,薄如紙為四特點之一,,此盡人所知者夫。近代厚如盆之康乾瓷器已極不易得,,而謂薄如紙一碰即破之,,柴器尚能存至今日乎。后周柴世宗當國甚暫,,所燒瓷器原即有限,,而佳者尤微,在宋時已極難得,?!薄对伈窀G如意枕》“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總?cè)缫?,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睋?jù)傳,民國時期,,袁世凱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處宅子、二十畝良田與人交換了一件柴窯器,。 綜述,,可見柴窯之貴重,名氣之大,,我不敢相信我手中的是柴窯的葫蘆瓶,,但是,,我沒有找到可以推翻的證據(jù)和理由,暫且無謂我心,,權(quán)當是真的了,,世間只此一件,我欣欣然獨自醉乎!樂乎,! 注:我到克旗北部去玩,,在一老牧民家用一瓶普通白酒換了一個破碎的汝窯早期水丞(或水盂,有缺失),,以作對比,。釉色和氣泡、足底不施釉等特征相似,,胎體和裂紋有區(qū)別,。尺寸不寫了,恐有仿造,。 靜靜的她在那里,,不管世人對她的紛爭,百家齊名百家齊放,,無一結(jié)論,,她不聞不問,靜靜地,,歲月流逝了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