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遂良 女兒女婿開車載著我和老伴自駕游了一趟海南島,,途經(jīng)山東,、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六個省,,行程3500公里,,費時7天。沿途除看望老同學外還拜謁了當涂李白墓,、泉州弘一法師紀念館,、潮州韓文公祠和儋州的東坡書院。八十多歲了,,完成了從小就有的夙愿,,興滿意足,有些感觸便想和朋友們說一說,。 李白的墓很氣派,,占地100畝。但很多碑亭景物都是“文革”后補建補修的,,越是豪華漂亮的越讓人覺得不真。墓碑上刻的“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幾個字相傳是杜甫寫的,,我也不敢太信,。 白居易的《李白墓》一詩云:“采石江邊李白墓,繞田無限草連云,??蓱z荒垅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彼畤@詩人墓冢的荒涼寂寞,我到此仍有這種共鳴,,唯有墳頭的小花小草讓我們感到詩人生命的延續(xù),,聽到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踏歌吟哦,。 院中有一個很高大的李白舉杯向天的白色塑像,,解說員說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以為解作“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更好。 最使我流連忘返的是毛澤東,、魯迅,、郭沫若,、于右任、陳立夫,、楚圖南,、林散之、沙孟海,、啟功等大書法家書寫李白詩歌刻石的“太白碑林”,,共106方刻石。把書法家與詩人的作品對應起來誦讀,,想想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功過是非,更增感慨,。 泉州開元寺是弘一法師圓寂之地,。紀念館正在閉館修葺,未能入內(nèi),。但經(jīng)友人介紹去了晉江一個不起眼的小廟,,名叫草庵,是摩尼教即明教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寺廟,。1991年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后,37國的專家一致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fā)現(xiàn)”,。這為后來泉州申報“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贝蠹叶际煜ろn愈的這首詩。他因?qū)懥恕吨G迎佛骨表》得罪唐憲宗被貶到潮州,,并被限即日啟程,,他悲悲戚戚地要侄孫準備“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在潮州雖然只做了八個月的刺史,,但他卻不遺余力地興教育,、樹農(nóng)桑、修水利,、釋放婢女,、驅(qū)走鱷魚。他在祭祀山靈,、驅(qū)趕鱷魚的文告中請求神明歸罪于刺史,,不要作踐百姓。潮州百姓為了感念他,,把當?shù)氐膼?鱷)江改名韓江,,把東山改名韓山,,在這座面江的大山上修建了一座巍峨宏大的韓文公祠。 從山底拾級而上,,清風撲面而來,。祠內(nèi)供奉著高大的韓愈塑像,旁邊矗立著“功不在禹下”的大碑(另有一“功不在孟子下”的碑),。兩廡是大量的歷代名人題跋,,氣象森嚴。我站在“若無韓夫子,,人心尚草萊”的石刻前良久,,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心靈的震撼,。 儋州離??诩s170公里,但從??谌|坡書院的高鐵并不能直接到達,,須在白馬井站下車,然后乘坐電動三輪車在狹仄的土路上顛簸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東坡紀念館所在的中和鎮(zhèn),。 駕車的黎族老鄉(xiāng)對我說,蘇東坡是屬于你們讀書人的,,我們看不懂呀,。常看到許多白發(fā)蒼蒼的從國內(nèi)國外趕來這里的人,,我們也就知道東坡先生的重要了。 東坡書院舊址是蘇軾貶謫儋州時寄寓過的載酒堂,,原有遺跡在“文革”中毀于一旦,,上世紀90年代才由政府重建重修。 進入書院便是東坡寄寓過的載酒堂,。載酒堂前有載酒亭,,左右有聯(lián)曰: 高人庭院故依然何時載酒尋詩重約田家笠屐 學士文章今見否此地標奇攬勝請看大海風濤 亭上堂上迭懸有“魚鳥親人”(意為東坡先生視魚鳥為親人,他有“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的詩句)“先生悅之”和“鴻雪因緣”(取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之意)三塊大匾。載酒堂正廳有聯(lián),,概括了蘇軾一生的功績: 一代文忠赤壁遺篇皓月經(jīng)天光遮北宋 千秋圣德桄榔留跡春風化雨惠澤南荒 九百多年前,,蘇軾被放逐儋州,在此住了三年,,他興學課徒,,鑿井務農(nóng),,教化百姓,團結(jié)黎漢,,成為海南島上的文化啟蒙者,,為當?shù)嘏囵B(yǎng)了許多人才。據(jù)統(tǒng)計,,宋元明清時期海南一共出了797名舉人,、97名進士。那都是蘇軾播下的種子,,真正是“東坡不幸海南幸”?。?/p> 我敢說,,東坡先生是當下中國知識分子最感欽敬和親和的古人,。他的豁達胸懷、慈悲心地,、苦樂同懷的人格魅力,,是人生最高、最美的精神境界,。我有幸來到他曾住過的莊院,,吸一口他當年呼吸過的小鎮(zhèn)空氣,感到無比的親切和幸運,。 在告別東坡書院的歸途中,,我不禁想起濟南的辛棄疾、李清照,,還有在那里生活過的李白,、杜甫、曾鞏,、李攀龍,、張養(yǎng)浩、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劉鶚,、老舍等許多文化名人,,他們帶給濟南、帶給山東的精神滋養(yǎng),,我們都要代代珍惜?。?/p> 前幾天讀到周長風先生一篇《濟南人在哪里安放對張養(yǎng)浩的紀念》的長文,,深有同感,。我們要打造“文化濟南”,,必須進一步加強和重視對濟南歷史文脈的開掘揚發(fā)、對先賢的敬畏,。破壞容易建設難,,讓我們一起來點點滴滴地凝聚吧。 李白長生,,韓愈不朽,,東坡永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