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林志鵬:讀《論語》“子罕言”,、“子絕四”二章 ——兼談經典詮釋的方法

 許學仁 2020-12-20

讀《論語》“子罕言”、“子絕四”二章

——兼談經典詮釋的方法

復旦大學歷史系 林志鵬

提要:

《論語》“子罕言”及“子絕四”章雖寥寥數語,,但解釋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梳理歷來異說,希望能揭示出經典詮釋的多種途徑及其盲點,。筆者將“子罕言”章的解釋的焦點從“與”字轉移至“言”(直言),,認為孔子所罕言者包括“利、命,、仁”,。對於“子絕四”章,文中舉出其它典籍及郭店竹書引用的異文線索,,說明在早期傳本中孔子所絕者未必為四,此章或可理解為兩個緊縮複句,即“無意(則)無固,,無我(則)無必(讀為蔽)”,。

關鍵詞:《論語》、子罕言,、子絕四,、經典詮釋

一、前言

《論語·子罕》“子罕言”,、“子絕四”二章雖短,,但眾說紛紜,詮釋上存在一些困難與盲點,,通過相關異說的梳理,,可以揭示出經典詮釋的多種途徑。

先秦時期的經典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對於一些難解的章節(jié)漸漸會沉澱出一些定向的詮釋,,經師或追隨權威性的說法,或著力在某些關鍵詞語作解,。以“子絕四”章而言,,一般認為這是孔子自陳以“意、必,、固,、我”四事為戒,從何晏《論語集解》以下,,解者所說雖各有側重,,但基本維持這樣的詮釋方向。

費颺(Stéphane Feuillas)在評述何晏《集解》對“子絕四”章的解釋時,,敏銳地留意到兩個現象:一是解者把詮釋焦點置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字,,同時重點闡釋“意、必,、固,、我”四個概念,對於此章開頭的“子絕四”則不甚措意,;第二是解經者往往認為《論語》中的每一章節(jié),、字句應該跟孔子的聖人言行有所關聯,而且這些言詞和概念需要援引《論語》其他內容加以闡釋 [1],。楊樹達《論語疏證》即恪遵此一原則,,他在是書《凡例》稱:“本書宗旨在疏通孔子學說,首取《論語》本書之文前後互證,?!标愐闂钪鳌缎颉芬嗾f:“聖人之言必有為而發(fā),,若不取事實以證之,則成無的之矢矣,。聖言簡奧,,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語以著之,則為不解之謎矣,?!盵2]

尋求“內證”是傳統經學家的金科玉律,但研究中國早期經典,,尤其是先秦的諸子文獻,,此一原則不能無條件地接受。以《論語》來說,,此書是戰(zhàn)國時期孔門後學所編,,孔子後的儒學有不同的趨向,產生不同派別,,即《韓非子·顯學》所說“儒分為八”,。孔門後學以其浸染深淺不同,、才性各異,,對於孔子平日所言,理解容或不同,,甚至存在後學假先師之名附益的情況,,如子思所傳述的“先君子”言,就有不少是借孔子之口來表述自己的學術觀點 [3],。在這些複雜情況下,,《論語》中究竟何為孔子原話,何為後人的引申改造,,有時是難以辨明的,。再加上《論語》文字簡潔,所記言語若缺乏具體語境,,要準確地還原文本的意義,,有如瞎子摸象,詮釋者自以為得其真,、得其全,,殊不知可能只是管中窺豹。本文所討論的《子罕》“子罕言”,、“子絕四”章即為典型之例,。

二、“子罕言”章平議

前人對於《子罕》首章“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提出了多種斷讀和解釋,,主要有三類意見 [4]:

1.將此短章作一句讀,,認為兩個“與”字都是連詞,,以孔子“罕言”的對象是“利”、“命”,、“仁”三者,,持此說者,,如何晏《集解》,、朱熹《集注》[5]。

2.斷讀作“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將兩個“與”視為動詞,,訓為“從”或      “贊許”,,認為孔子“罕言”者只有“利”,陳天祥《四書辨疑》,、史繩祖《學齋佔畢》主此說 [6],。

3.將兩個“與”字分別訓解,如皇侃《義疏》雖訓“與”為“言語許與之”,,但在串講時卻分開解釋,,認為“與命”、“與利”是“說與人命”,、“說與人利”,,即對人說命、說利,;而“與仁”則意為以“仁”稱許人,。楊樹達《疏證》也說:“‘罕言仁’者,乃不輕許人以仁之意,,與‘罕言利,、命’之義似不同?!?/p>

可以看出多數學者把目光投向此章的“與”字,,依照前後二“與”字的理解,作出迥異的判讀,。

由於眾說紛紜,,我們似乎很難判斷究竟孔子罕言的是只有“利”,還是包括“命”,、“仁”在內,。如果按照上述解經的觀點,把《論語》視作一個自成天地的文本,,那麼自然可以用統計字頻的方法來解決此一疑難,,如楊伯峻《譯注》是贊同上述第一類說法的,,他指出:“《論語》一書,講‘利’的六次,,講‘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語言比較起來,可能還算少的,?!盵7] 所以他肯定這章孔子所罕言的包括“利”和“命”。

至於“仁”,,明明孔子提到不少,,為何還在“罕言”之列?楊氏解釋說:“《論語》中講‘仁’雖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別人問答之詞,,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門的最高道德標準,,正因為少談,,孔子偶一談到,便有記載,。不能以記載的多便推論孔子談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萬倍於《論語》所記載的,,《論語》出現孔子論‘仁’之處若用來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還是少的,?!盵8] 鵬按,“孔子平生所言”雖可能“千萬倍於《論語》所記”,,但如果不把《論語》作為孔子平日言行的縮影(或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孔子學派語錄),,亦無法研究孔子思想。與其主觀認定“《論語》出現孔子論‘仁’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還是少的”,,不如思考此章所記孔子“罕言仁”背後的真正含義,發(fā)掘其他可能的解釋,。

李零先生在《喪家狗》中也對“子罕言”章涉及的三個詞作了統計,,他指出《論語》中講“利”確實比較少,只有6處,;講“命”也少,,只有7處 [9];講“仁”很多,,共有59處 [10],。在舉出三個詞出現的頻率後,,他進一步指出:

《論語》的字頻只是參考,我們並不知道孔子說話的全貌,。傳世古書還有很多孔子的話,,比如大小戴《記》等書所述,但即使加上這些,,也不是全貌,。孔子講“仁”多,,講“利”講“命”少,,只是大致估計,。[11]

從這段話中,,可以瞭解到量化的統計有一定的侷限,今人不能起古人於地下,,也無法通過僅存的文獻,,探知孔子或任何一個古人言行的“全貌”。接著,,李零先生轉向義理的討論:

孔子講利少,,是因為他重義輕利;講命也少,,是因為天命難言,;講仁惟多,是因為他推崇仁,?!夺釢h書·方術列傳》說,孔子“不語怪神,,罕言性命”,,後人以為,孔子從不關心天道,、性命,,但郭店楚簡告訴我們,孔子對這類問題還是挺關心的,。只不過,,他更關心的是天命之命,人性之性,,而不是天道運行,,死生壽夭。[12]

最後他對此章提出了兩個可能的詮釋方案:

這句話,,如果以講多講少論,,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還應有命,??鬃討撜f,子罕言利言命,,不該把命和仁放在一起,,與利對照,或把三者視為一類,;如果以肯定否定論,,孔子應該說,子罕言利,,但贊同命和仁,,後者和講多講少沒太大關係。[13]

他認為後說,,即“子罕言利,,與(贊同)命與(贊同)仁”更為合理,但從義理上看,,其所舉前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亦有可取處。蓋“利”在外,,“命”在天,,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引子夏 [14]),,都非己力所能掌握,,只有“仁”,是“我欲仁,,斯仁至矣”(《里仁》),,所以孔子罕言的可能是前二者,也就是“利”和“命”,,而“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我們說他“與(贊許)仁”,似乎並不為過,。

前文已指出,,歷來詮釋此章者著眼於“與”字,這種定向也遮蔽了義理的豐富性,。程艾藍(Anne Cheng)曾指出,,與其爭論“與”字的用法或孔子罕言的是哪些條目,不如跳脫出來,體會這章“罕言”的“罕”字,?!段男牡颀垺ふ撜f》稱《論語》是“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聯繫該書所述孔子的“不言”,,如《公冶長》引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又如《陽貨》“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可以看出孔子強調的是身教而非言教,,這才是他做為思想家真正的面貌 [15],。

詮釋經典固然要考慮義理的圓融,同時也需顧及語法的問題 [16],。以此章而言,,“與命與仁”之“與”能否訓為“贊與”,是存在疑問的,。蔣紹愚已指出,,先秦文獻中義為“許”的動詞“與”,後面跟的賓語有兩類:一類是動詞性詞組,,如“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表示贊同某人的某種做法,;一類是名詞或代詞,如“吾與點也”,、“子與之”,,表示贊同某人的某種想法?!白雍薄闭碌摹芭c命”從表面上看,,似乎屬於上述第二類,但實際是不一樣的,。後一類的名詞都是具體指某人,,指某人的想法或做法,而非抽象名詞,。所以“與命與仁”之“與”不可能是義為“許”的動詞,。依此來看,此章的兩個“與”應該是連詞 [17],。

依照上述蔣說,,此章當作一句讀,即“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對於孔子“罕言仁”的解釋,,蔣氏認為楊伯峻說可備參考,,但誠如前文所指出的,楊說存在較大的主觀臆測,,要追尋孔子何以“罕言仁”,,需要回到文本,重新梳理一下孔子的“仁”論,。李零先生曾指出,,《論語》中常見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有針對性,,大多不是定義,,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陽貨》)“剛毅木訥,,近仁”[18]。有時孔子用迂迴的聲訓說“仁”,,如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顏淵》)[19],。李先生說:“孔子答問,,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就像中醫(yī)看病,,因人而異,,對癥下藥,特點是不下定義,,邏輯不周延”,,常常“有話不明說,,暗示再暗示,。”[20]“孔子講仁,,經常東拉西扯,,表面是回答仁,其實是講其他範疇”,,如顏淵問仁,,他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講“禮”,,又如仲弓問仁,,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恕”[21],。

明白孔子論“仁”迂迴譬況的特點,,我們不妨把這章詮釋的焦點轉移到“言”字 [22]?!墩f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毙戾|《繫傳》:“凡言者,,謂直言,無所指引借譬也,?!盵23] 從上述孔子論仁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說孔子“語仁”甚多,,但這些內容,,都不是定義式的“直言”??鬃诱婊卮稹叭省?,在《論語》中不過寥寥數條,如樊遲問仁,,孔子答以“愛人”(《顏淵》),,談論“仁人”,他說是“修己以安人”(《憲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皭廴恕倍旨纯鬃訉Α叭省钡亩x,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要“修己”,,然後推己及人,作到“安人”[24],。由此可見,,孔子“言仁”不過三言兩語,其說簡易,,費辭甚少,,此或即所謂“罕言”也。

三,、“子絕四”章新解

站在文獻學的立場,,通過異文對勘可以盡量地恢復文本原貌,即使所獲只是一種可能性,但不能輕言放棄此一語文學的考證方法,。下面將此章的異文線索引出,,再嘗試提出新的解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今本《論語·子罕》)

孔子云:“君子無必,,無固,,無我?!保ā秲x禮·鄉(xiāng)射禮》賈《疏》引 [25])

孔子曰:“毋固,,毋必?!保ā墩f文繫傳》引 [26])

亡意亡古/亡義亡必(郭店竹書《語叢三》簡64上/6 5上 [27])

在解釋今本《論語》此章時,,多數學者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視為四個平行的短句,忽略了更多的可能性,。

顏延之曾以“毋意”為綱領,,對“子絕四”章作了通貫化的解釋:

云“毋意”者,一也,。此謂聖人心也,。凡人有滯,故動靜委曲,,自任用其意,;聖人無心,泛若不係舟,,豁寂同道,,故無意也。

云“毋必”者,,二也,。此謂聖人行化時也。物求則赴應,,無所抑必,,故互鄉(xiāng)進而與之是也。無所抑必,,由無意,,故能為化,,無必也。

云“毋固”者,,三也,。此聖人已應物,行化故也,。固謂執(zhí)守堅固也,。聖雖己應物,物若不能得行,,則聖亦不追固執(zhí)之,,不反三隅則不復是也。亦由無意,,故能無固也,。

云“毋我”者,四也,。此聖人行教功,,德成身退之跡也。聖人晦跡,,功遂身退,,恆不自異,故無我也,。亦由無意,,故能無我也。[28]

顏氏以“聖人無心”釋“無意”,,並以道家所尚“因循”解“無必,、無固”, 以“功成身退”說“無我”,,實乃“援道解儒”,。

同樣是把四個概念聯繫在一起,朱熹《集注》的解釋策略卻不同,,他把“意必固我”視為連續(xù)的循環(huán),,他說:

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執(zhí)滯也;我,,私己也,。四者相為終始,,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而成於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後,,至於我又生意,,則物欲牽引,循環(huán)不窮矣,。[29]

此種循環(huán)論在劉宗周的《論語學案》亦能見到(明言“四者循環(huán)而起”)[30],。

韓愈、李翱的《筆解》把四個概念劃為兩組,,認為孔夫子所絕僅為“意(任意),、固(固行)”,韓愈說“此非仲尼自言,,蓋弟子記師行事,,其實子絕二而已。吾謂無任意即是無專必也,,無固行即是無有己身也,。”李翱進一步認為今本《論語》的“子絕四”為誤傳,,“誤以絕二為四也,。但見四‘毋’字,不曉二義而已,。亦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見《禮記·樂記》),雖四事,,其實二事云,。”[31] 韓愈師徒之說雖自以為代聖人立言,,流於主觀,,卻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

前引第二,、第三條《論語》引文,,單獨看無法說明問題,賈公彥,、徐鍇所舉孔子所“絕”條目較少,,且《說文繫傳》“毋固,、毋必”的順序更與今本差異較大,這究竟是經師憑印象引出,,還是有版本為據,,難以確知。不過,,這兩條和今本有一共同的差異,,即今本“子絕四”是後人的傳述口吻,而“孔子曰”或“孔子云”則是夫子自言,。我們無法排除在早期的傳本,,此一短章有作“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且如韓愈,、李翱所言,,此八字或可斷讀為“無意無必,無固無我”,,若將之視作兩組省略連詞的緊縮複句,,可以解作“無意則無必,無固則無我”[32],。

接著討論郭店《語叢三》這條異文,。郭店竹書的抄寫年代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 [33],這說明在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寫本中孔子所說的“四毋”有這樣異於今本的面貌,。前文刻意將兩枚簡文按照未斷讀前的狀態(tài)抄錄,,排除今本對詮釋上的干擾。這條異文省略“子曰”或“子絕四”等提示說話者身分的詞語,,或許讀者會懷疑是當時流傳的諺語,,並非孔子所言,但郭店《語叢》(一至三)有較強的針對性,,周鳳五先生認為《語叢》這三篇是對郭店竹書中地位較高的經典如《五行》,、《性自命出》的注解 [34]。這些短章短句寫在方便攜帶的短書上(簡長15-17釐米),,也可能是“簡練以為揣摩”的日常誦讀本,。依此來看,書於《語叢三》的這兩句話,,若非解經之語,,就是儒家學派格言,而最有資格作為儒家言行準則者,,自然就是孔子之語,。

《語叢三》“亡意亡古”、“亡義亡必”寫在兩枚不同的簡上,可以很自然地讀作“無意無古(固)”,、“無義(我)無必(蔽)”,如果把二句都視作省略承接連詞“則”的緊縮複句,,那麼孔子原本說的,,可能就是“無意則無固,無我則無蔽”,。

前句“無意(則)無古”之“意”即臆測,、臆斷,“古”可從今本讀為“固”,,訓為拘泥膠固,,即前引朱熹《集注》所說的“執(zhí)滯”。這句話是說:沒有主觀臆測就不會產生固執(zhí),。

後句“無義(則)無必”之“義”,,可從今本讀為“我”,而“必”(專必武斷)與前句“意”,、“固”語意有些重複,,俞樾《群經平議》即說:“必之與固,其義則無別矣”,,所以他把“固”讀為“故”,,認為“毋故”是“不泥其故”[35]。筆者認為可以將此句“必”字破讀為“蔽”,,戰(zhàn)國楚簡中從“必”得聲之字有讀作“蔽”者,,如上博竹書《簡大王泊旱》“必(從言)而卜之”讀為“蔽而卜之”[36]?!拔摇笔羌核詫V~,,引申為朱熹所說的“私己”,“無我”即去私,,去私則無蔽,。這句話是說:去除私己則沒有蔽囿。

2018年10月12日初稿

2019年9月25日定稿

注釋

[1]Stéphane Feuillas, Four things Master Kong did away with: How a text from Analects IX, 4 came to mean something throughout various readings, 發(fā)表於“中法學者比較語文學”學術工作坊,,復旦大學,,2018年10月25日。

[2]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凡例”頁1,;“陳序”頁1,。

[3]子思立說好託“重言”,即《荀子·非十二子》所稱“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薄犊讌沧?公儀》記魯穆公問子思:“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之辭也,?!笔菚r人已疑子思假其先人孔丘自高其言。

[4]諸家說參考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頁565-568,;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742-746頁,;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中華書局,,2011年,,頁449-453;蔣紹愚《論語研讀》,,中西書局,,2018年,頁157-158,。

[5]何晏《集解》:“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敝祆洹都ⅰ芬套樱骸坝嬂麆t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p>

[6]陳氏云:“與,從也,。蓋言夫子罕曾言利,,從命從仁而已。”史氏說:“子罕言者獨利而已,,當以此四字為句作一義,。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與,,此句別作一義,。‘與’者,,許也?!冰i按,,吳林伯《論語發(fā)微》認為“上‘與’字,猶??;下‘與’字,連詞也,?!彼瓶蓜e立一說,但誠如鄔可晶《孔子與天命》(稿本)所言:“‘子罕言利,,與(動詞)命與(連詞)仁’與‘子罕言利,,與(動詞)命、與(動詞)仁’的意思,,並無本質出入,。”錢穆在《論語新解》中將此章斷讀作“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將“與”訓作贊與,,其“白話試譯”卻作:“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贊同命與仁”,即把第二個“與”字視作連詞,,其義與分言“贊同命,、贊同仁”,並無區(qū)別,。

[7]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頁86,。

[8]同前註。

[9]李先生指出,孔子的“命”是“天命”,,帶有神秘感,,提到它多半是以敬畏、感嘆的口吻,,一般是正面的,。鄔可晶近撰《孔子與天命》一文(待刊於《中華文史論叢》),詳細討論了《論語》中的“命”與“天命”,,他也認為此章的“命”應該理解為“天命”而非命運之命,。

[10]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74-175。按,,據陳榮捷的統計,,“仁”在《論語》出現上百次,涉及58段內容,。蔣紹愚《論語研讀》指出,,“在《論語》中‘仁’出現了109次?!?/p>

[11]同前註,,頁175。

[12]同前註,。

[13]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頁175。

[14]子夏這兩句話前有“商聞之矣”,,或聞諸孔子,。

[15]Anne Cheng, What did the Master NOT say? A study of the various readings of Analects IX, 1, 發(fā)表於“中法學者比較語文學”學術工作坊,復旦大學,,2018年10月25日,。程氏在文中述及西方漢學家對於“子罕言”章的不同翻譯,可以參看,。清人黃式三《論語後案》已將此章解釋重點放在“罕”字,,惟其將“罕”讀為“軒”或“顯”,訓為顯明,、顯豁,,認為此章是說孔子明顯地談到利、命和仁,,說頗迂曲,。

[16]蔣紹愚在討論此章時便提醒我們“讀古書的時候,,看到古人對某個字有某個訓釋,或詞典中的某字有某個意義,,就不問條件,,把這個訓釋或意義用到某一個句子裡的同一個字上,這是讀古書的大忌,。因為這個字的這個意義能處在什麼組合關係中,,一般是有條件的,離開了這種條件,,這個字就不可能是這種意義,。”

[17]蔣紹愚:《論語研讀》,,頁159,。類似的說法參考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163-164,。按,,對於此說,鄔可晶先生在《孔子與天命》提出反思,,他說:“孔子所謂的‘天命’就是天對人下命令,,而且往往特指很具體的使命。這種‘命(天命)’跟有些玄虛的命運之‘命’相比,,自然算不得‘抽象’,。孔子所奉行的‘仁’,,是不是完全抽象的概念,,也有很大的討論餘地。其實,,古人究竟是否有意識地把名詞劃分爲抽象名詞與具象名詞,,當贊許講的‘與’只能跟後者搭配不能跟前者搭配,是很難說的,。所以這一點恐怕不能看得太過絕對,。”

[18]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三聯書店,,2008年,頁191,。

[19] 按,,上古音“仁”為日母真部,,“訒”為日母文部,真,、文旁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稱司馬?!岸嘌远辍?,孔子的回答即針對其個性而發(fā)。

[20]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頁224,。

[21]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頁192,。

[22]前人釋此章已有著眼於“言”字者,,如程樹德謂:“解此章者,多未了解‘言’字之義”,,他將“言”訓為“自言”,;又如黃懷信認為“‘言’,謂言己也,,?。ɑ蛎摚洹帧保J為 “子罕言〔其〕利與命與仁”即“孔子很少談說自己的利益,、命運和仁德”,。鵬按,二說皆未把握“言”字的核心意義,,解為“自言”,、“言己”皆增字詁經。程說見《論語集釋》,,頁568,;黃說見《論語彙校集釋》,頁746,。

[23]徐鍇:《說文解字繫傳》,,中華書局影印清祁嶲藻刻本,1987年,,頁44上,。

[24]參考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頁192-193,。

[25]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南昌府學本,,2007年,,頁129下,。

[26]轉引自程樹德《論語集釋》,頁573“考異”,。

[27]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102(圖版),、頁212(釋文)。

[28]見皇侃《論語義疏》引,。

[29]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頁109-110,。

[30]劉氏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心體也,。人心與太虛同體,,不惹纎毫物累。纔有物累,,四者循環(huán)而起。始焉,,無中生有,,忽起一意;已而執(zhí)意不化,,必然如此而輾轉一意,,如堅壘之莫破,則固矣,;究也,,以客為主,認賊作子,,成為我矣,。……聖人之心從江漢秋陽洗暴過來,,渣滓渾化,,天理周流,何四者之累哉,!”

[31]引自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頁757,。

[32]類似的條件複句如《孟子·梁惠王上》“不奪不饜”,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舉為“使用沒有連接成分的條件從句”之例,,認為當翻譯作“不搶奪(則)不滿足”,;又如《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梅廣先生認為此句當理解為“忠恕則違道不遠”,,並解釋說:“‘忠恕’是對人對己一貫的對等原則……如果我們秉此對人對己的一貫的原則作日常的行為反省,,即使言行偶有偏差,亦必迅速歸正,,故曰‘違道不遠’,。”蒲說見《古漢語語法綱要》,,語文出版社,,2006年,頁169,;梅說見《上古漢語語法綱要》,,三民書局,2015年,,頁23,。

[33]郭店楚墓的年代據徐少華先生的考訂,“屬於戰(zhàn)國晚期的早段,,其下限不晚於白起拔郢(前278年),,具體年代應在公元前300年稍後不久”,此為竹書入葬的年代下限,,抄寫更在其前,。參看徐少華:《郭店一號楚墓年代析論》,《江漢考古》2005年第1期,,頁68-72,。

[34]周先生進一步指出,從竹書的形式與內容來看,,《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應當是出自子思學派,、流傳於楚國的先秦儒家“傳注”類典籍。說見《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8。

[35]見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頁757-758,。

[36]參考白於藍《戰(zhàn)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頁532,。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