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祐四年六月,,蘇軾出知杭州,他赴任途中過潤州,,潤州即今之鎮(zhèn)江,。蘇軾在鎮(zhèn)江游覽了著名的金山寺,于此見到長老佛印,,為此他寫了二首七絕《以玉帶施元長老,,元以衲裙相報,次韻二首》: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筑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云山舊衲衣,。 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差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金山寺正門拉起了欄桿 此兩首詩講述的是東坡將玉帶施給金山寺的故事,此故事流傳甚廣,,有多個版本傳世,,其題目大多為“玉帶換衲衣”。以轉(zhuǎn)錄宋普濟在《五燈會員》中的所載: 師一日與學徒入室次,,適東坡居士到面前。師曰:“此間無座榻,,居士來此作甚么?”士曰:“暫借佛印四大為座榻,。”師曰:“山僧有一問,,居士若道得,,即請坐;道不得,,即輸腰下玉帶子,。”士欣然曰:“便請,?!睅熢唬骸熬邮窟m來道,暫借山僧四大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甚么處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帶,。師卻贈以云山衲衣。士乃作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禪床,。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會當乞食歌姬院,,奪得云山舊衲衣,。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猶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游客掃碼后方可入內(nèi) 排隊等待 某日,,東坡在金山寺與佛印斗智,,因為他反應(yīng)慢了半拍,只好把玉帶贈給該寺,。佛印回贈了他一件舊衲衣,,此后東坡的玉帶成為了金山寺鎮(zhèn)寺之寶之一。玉帶,、銅鼓,、大鼎以及文征明所畫的《金山圖》,并稱為金山四寶,。 然后世研究東坡者,,或疑該故事有誤,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中說:“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合門關(guān)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边@種制度被宋代所沿用,,《宋史·輿服志五》中稱:“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 可見,,按照宋代官制,,方形官員三品以上才能佩玉帶,四品和五品佩金帶,,六品和七品佩銀帶,。東坡與金山頗有緣分,根據(jù)學者統(tǒng)計,,他一生曾12次到潤州,,留下了近百篇詩文,而其施玉帶的這一次究竟是哪一年,,按照王文誥的說法,,他認為是元豐七年。然這一年蘇軾的官階不可能佩玉帶,。 深秋 殘荷 但如前所引,,東坡明確地在詩題中寫到他把玉帶施給“元長老”。關(guān)于此人為誰,,查慎行在《補注東坡先生編年詩》中轉(zhuǎn)錄《金山志》中所言: 了元佛印禪師,,宇覺老,饒州浮梁林氏子,。出家,,即遍參圓通訥公,以為書記,。先住江州之承天,,繼遷淮之斗方、廬山之開先,、歸宗,,潤州之金山、焦山,,凡四十余年??N紳之賢者多與之游,,名動朝野。神宗賜高麗磨衲金缽,,以旌師德,。 可見,了元就是佛印禪師,故東坡稱其為元長老,。正是佛印做金山寺住持的階段,,東坡把玉帶施給了該寺。僅為一句玩笑,,東坡就將珍貴的玉帶施了出去,,這一者可看到東坡的豁達,第二也說明了他與佛印關(guān)系非同一般,。 平面圖上沒有四寶室 自南宋之后直至清代,,流傳有太多佛印與東坡之間的戲謔故事,以至于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由那些隨筆逸聞上看,,佛印并不算重要,。但是佛印是以風流瀟灑出名的,而且在一般通俗說部里,,佛印比參寥更常為人提到是蘇東坡的朋友,。” 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張政烺在《<問答錄>與“說參請”》中認為:“東坡曠世天才游戲人間,,佛印亦滑稽人也,其往還事跡宋人筆記喜言之,,必當時所樂聞,,自是說參請者之絕好題目?!?/span> 香火 東坡與佛印有共同的性格,,使得兩人常在一起調(diào)笑,《西湖游覽志余》中稱佛印“世傳其詼諧滑稽”,。這正是后世演義出一大堆他們兩人各式各樣的花式斗智的原因,。比如元豐八年八月,蘇軾作《戲答佛印》一詩: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 山門前 山門前 此乃后世流傳甚廣的“佛印燒豬”故事的所本,,例如元雜劇就有《佛印燒豬待子瞻》。一位著名的僧人卻燒豬肉來接待俗人,,可見佛印行為舉止不同尋常,。明代的小說家馮夢龍除了有“三言”之外,還寫過《智囊》《談概》《情史》《笑府》四部筆記小說,,這些書中記載了許多與東坡,、佛印有關(guān)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名為《虱辨》: 東坡閑居日,與秦少游夜宴,。坡因捫得虱,,乃曰:“此垢膩所生?!鼻卦唬骸安蝗?,棉絮成耳?!鞭q久不決,,期明日質(zhì)疑佛印,理曲者罰設(shè)一席,。及酒散,,秦先往囑佛印明日若問,可答生自棉絮,。容勝后,,當作餔飥會。既去,,頃之坡至,,亦以垢膩囑,許作冷淘,。明日果會,,具道詰難之意。佛印曰:“此易曉耳,,乃垢膩為身,,絮毛為腳,先吃冷淘,,再吃餔飥,。”二公大笑,,具宴為樂,。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這個故事有些低級趣味,講的竟然是東坡捉虱子的事,,東坡認為虱子是污垢所生,,秦觀則認為是棉絮所生。兩人各持己見,,于是想第二天請佛印來判決,,并且商定好誰輸了誰請客,秦觀和東坡分別偷偷地找佛印,,同時許諾若自己勝了,,就如何答謝佛印。第二天,,兩人找佛印判決時,,佛印將他二人的說法合二為一,因此分別得到對方承諾的好處,。搞的東坡與秦觀哈哈笑,。 大雄寶殿內(nèi)景 大雄寶殿內(nèi)景 東坡與佛印能夠如此調(diào)笑,也是緣于他們有特殊關(guān)系在,,《東坡詩話》中記載有佛印出家的特殊緣由: 佛印禪師姓謝氏,,名瑞卿,江西饒州人,。與寧州黃山谷友善,,同山谷上東京應(yīng)舉。不第,,因山谷而與東坡為友,。佛印天才高妙,嗜酒能詩,。東坡愛其才,,留居署中,日以詩酒為樂,。神宗熙寧初年,,京師大旱。圣上躬自禱雨于禁中,,命大相國寺高僧二十四人,,入皇宮睿思殿,誦經(jīng)求雨,。東坡學士與諸翰林,,俱入內(nèi)禮佛拈香。佛印欲入皇宮觀玩,,東坡曰:“汝是白衣人,,豈得入內(nèi)禁?!狈鹩」桃庖?。東坡曰:“不如扮作僧人之侍者,雜入其中,,擊鐘擂鼓,,或可得見天顏?!狈鹩∫姥?,于是扮作侍者,,隨僧眾徑入大內(nèi)。鋪設(shè)壇場方畢,,圣上御駕親臨,,望佛朝參。佛印擊鐘鳴鼓而作誦曰: 四野荒荒禾黍焦,,九重宵旰獨殷勞,。 甘霖應(yīng)逐真龍降,八部諸天擁圣老,。 神宗作禮未畢,,忽然陰云四合,大雨滂沱,。群臣眾僧,,俯伏帝前稱賀。帝見佛印,,身長白面,,狀貌魁梧,便問東坡:“此侍者何方人氏?”東坡奏曰:“此侍者姓謝,,饒州人,,大相國寺僧人智量侍者?!钡墼唬骸盀楹文觊L尚不披剃,?”佛印奏曰:“臣寄旅身貧,無力請牒,,故日久未剃,。”帝曰:“卿方才作誦,,便有甘霖之應(yīng),。汝今再作一誦,朕當為汝給牒,?!狈鹩?yīng)聲而作偈曰: 天垂甘澤潤枯焦,帝為蒼生不憚勞,。 不是皇仁勤雨露,,小臣安得觀神堯。 帝曰:“觀卿才思敏捷,,可謂詩僧矣,。”實時賜錢十萬,,命禮部官給與度牒,,欽賜法名了元,,字曰佛印,剃發(fā)賜衣,,即拜智量為師,。謝恩而退。 沿右路上行 沿右路上行 如果這是事實的話,,佛印出家跟東坡有直接的關(guān)系,這個故事記載得惟妙惟肖,。熙寧年間,,京城大旱,神宗皇帝要在大內(nèi)舉辦祈雨儀式,,當時東京最有名的寺院就是大相國寺,,皇帝命該寺24位高僧入大內(nèi)參加誦經(jīng)祈雨,東坡與一些翰林一同參加此儀式,。當時佛印想入皇宮游覽,,東坡稱其是布衣無法入皇宮,但佛印一定要去,,東坡讓他假扮僧人的侍者,,雜入隊伍中擊鐘擂鼓。佛印頗有才氣,,他看到皇帝御駕親臨,,忍不住吟了一首詩,神宗作禮還未完,,瞬間就大雨磅礴,,大臣和眾僧紛紛祝賀皇帝求雨靈驗,但神宗卻認為是敲鼓人吟的那首詩起了作用,,于是問東坡此人是誰,,東坡只好說其是大相國寺僧人智量的侍者?;实蹎査麨楹尾惶甓?,佛印說因其家貧,無法湊錢請得度牒,?;实塾肿屗髻收Z一首,佛印應(yīng)聲而答,,神宗夸他才思敏捷,,于是立即命禮部給此人發(fā)度牒,同時賜錢十萬,,皇帝親賜法名為了元,,字佛印,。 事到如此,東坡和佛印只能把這個謊言一直圓下去,,據(jù)說佛印出家初期很不高興,,但時間久了他也就安于僧人身份。再加上他才思敏捷,,到多個名寺掛單,,后來升為潤州金山寺住持。 飛檐 飛檐 早在佛印任金山寺住持之前,,東坡就與該寺有交往,,比如他在熙寧四年被任命為杭州通判時,他途經(jīng)鎮(zhèn)江前往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兩位長老,。為此,東坡寫了一首名為《游金山寺》的詩: 我家江水初發(fā)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xiāng)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東坡說他的家鄉(xiāng)處在長江的源頭,,而他為官之地又隨著長江一路東行到入海口,這兩句詩高度概括了他的人生之跡,。所以汪士行評價說:“起二句,,將萬里程、半生事,,一筆道盡,。”紀曉嵐則認為該詩整體皆好:“首發(fā)謹嚴,,筆筆矯健,,皆短而波瀾渾闊?!?/span> 路過妙高臺 路過妙高臺 后來佛印升任金山寺住持,,東坡跟該寺的關(guān)系自然就更為密切了。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蘇軾曾在定州為其妻王閏之設(shè)水陸道場,此后他又在金山寺舉辦了一場水陸法會,。當時他請朋友米芾前去參加,,但趕上米芾生了腳病不能前往,于是米芾寫詩一首《東坡居士作水陸于金山,,相招,。足瘡,不能往,,作此以寄之》: 久陰障奪佳山川,,長瀾四溢魚龍淵。 眾看李郭渡浮玉,,晴風掃出清明天,。 頗聞妙力開大施,足病不列諸方仙,。 想應(yīng)蒼璧有垂露,,照水百怪愁寒煙。 不開放 不開放 米芾在詩中沒有提到東坡何時在金山舉辦水陸法會,,引的后世學者紛紛予以研究,,有人認為是元豐七年,另有元祐六年,、建國靖中元年等說法,,然無論何時,都不能否定東坡確實在金山寺舉辦過水陸法會,。 其實東坡在金山寺舉辦水陸法會最為正宗,,因為金山寺乃是水陸法會祖庭。元至順《鎮(zhèn)江志》載:“梁武帝嘗臨寺(即金山寺),設(shè)水陸法會,?!边@種儀式又稱水陸道場、悲濟會,,全稱為“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此乃漢傳佛教寺廟中舉辦的最為隆重的經(jīng)懺法事。一場法會最長的達49天,,少的也需要7天,,參會的僧人達千人以上,小型的水陸法會也需要三百僧人,。 妙高臺 妙高臺 早在元豐七年,,佛印就主持過一次場面宏大的水陸法會,當時他邀請東坡前去參會,,東坡在回信中稱: 久不奉書,,忽辱惠教,具審徂暑戒體輕安,。承有金山之召,,應(yīng)便領(lǐng)徒東來,叢林法席,,得公臨之,,與長蘆對峙,名壓淮右,,豈不盛哉,!渴聞至論,當復咨叩,。惟早趣裝,,途中善愛。 這一側(cè)看不到江水 這一側(cè)看不到江水 看來東坡當時有事未能前往,,想來這是他后來到金山寺舉辦水陸法會的起因,,以此,也說明了他與佛印關(guān)系之密切,。當時東坡還想在鎮(zhèn)江買地定居,,他作有《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屬金山,,故作此詩與金山元長老》: ……金山也是不羈人,蚤歲聞名晚相得,。我醉而嬉欲仙去,,旁人笑倒山謂實。問我此生何所歸,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閑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 墻上的刻石乃是東坡的大江東去 按照《東坡詩話》中《買田求歸》一文中的所言,,其實東坡到鎮(zhèn)江買田地乃是佛印出的主意: 浮玉老師元公,,欲為吾買田京口,要與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有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今有田矣不歸,,無乃食言于神也耶,? 浮玉乃是指金山,也有的文獻是指焦山,,但東坡起手一句說明指的是前者,,他明確地說佛印想在鎮(zhèn)江為他買塊地,并且要跟佛印的地相近,。他的美意讓東坡心領(lǐng),此前東坡寫過一首《游金山寺》,,他在那首詩中對江神發(fā)誓說,,如果能萬全他買地的心愿,他就會歸隱,。然而佛印果真幫他在鎮(zhèn)江買成了地,,但因東坡又要到其他地方任職,無法實現(xiàn)他對江神所發(fā)的誓言,。 |
|
來自: 真友書屋 > 《閱讀 藏書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