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的大雄寶殿雄偉壯觀,,為了使偌大的外墻不顯得呆板,大雄寶殿前后的外墻壁上,,鑲嵌著六個漆金香樟木窗雕,。在園林建筑藝術(shù)上,這稱之為“化實為虛”,,正是金山大殿設計的妙處,。這六塊窗雕上,,雕有六個有關佛教人物故事,讓我來給大家品讀,。
第一個故事是“金山御制梁皇寶懺”,,話說南梁武帝的皇后郗氏去世數(shù)月,武帝非常懷念,,心情很不好,。 一天夜里,梁武帝聽到宮殿外有窣窣聲,,原來是一條大蟒盤踞在宮殿之上,。武帝正在驚懼的時候,大蛇向他哀求說:“我是郗皇后,,因為在世時嫉妒后宮,毒害了很多嬪妃,。死后變?yōu)槎旧?,不能飲食也沒有窟穴居住。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
次日上朝,,梁武帝召來很多高僧到殿堂上,,并向?qū)氈竞蜕姓垎柮摽嗟姆椒ǎ瑢氈緡谝远Y佛懺悔,,約請九位高僧,,在金山覽閱藏經(jīng),編成《水陸儀軌》,。并定在金山寺啟建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做道場49天。
梁天監(jiān)四年,,梁武帝親赴金山寺主持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全國最大的水陸法會第一道場,所以寶志禪師也被尊為水陸道場的首位大德,。相傳,,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陸道場,超度郗娘娘脫離苦海,。窗雕畫面上的蛇,,就是郗娘娘的化身。自此之后,,金山寺的水陸法會受到了朝野的重視,。
第二個故事是“道月與岳飛圓夢”,。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在瓜洲驛中安歇時忽得一夢,,兩犬蹲坐講話,,又有兩人赤著胳膊,立在旁邊,。揚子江中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中鉆出一個怪物,,似龍非龍,,望岳飛身上撲來,岳飛猛然驚醒,。他想到金山寺有個道悅和尚,,能知過去未來,于是第二天來到金山寺,,拜見道悅,,將夜里之夢細細地告訴一遍。道悅道:“元帥怎么不解,?兩犬對言,,豈不是個'獄’字?旁立裸體兩人,,必有同受其禍者,。江中風浪,擁出怪物來撲者,,明明有風波之險,,遭奸臣來害也。元帥此行,,恐防有牢獄之災,。”臨去時,,道悅口中念道:風波亭上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避同舟生惡意,,將人推落在波濤,。
道悅同時贈給岳飛幾句偈言:歲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老柑騰挪,纏人奈何,,切些把舵,,留意風波。
岳飛當時沒聽懂這些話,,直到被秦檜構(gòu)陷入獄,,臘月二十九天降大雨,岳飛才悟出“歲底不足,,提防天哭”之意,。岳飛在和其子岳云、愛將張憲一起被綁赴風波亭時,,嘆道:“罷了,,罷了,那道悅和尚的偈言,,說是'留意風波’,,我只道是揚子江中的風波,誰知牢中也有什么風波亭,。不想我三人,,今日死于這個地方!”
結(jié)果了岳飛三人之后,,秦檜即差家人何立,趕往金山寺,,捉拿道悅,。何立來到金山寺,道悅正在說法,。長老將“夢幻泡影”四個字講得天花亂墜,,隨后念偈一首,“閉目垂眉,,就在法座上坐化去了”,。
秦檜后來聽說金山有七峰嶺,是一風水寶地,,每代出高僧,,盛怒之下,遂派人將七峰嶺削平,。后人為了紀念岳飛和道悅而在此建閣,,名曰七峰閣。之后屢經(jīng)興廢,,改建為七峰亭,。
第三個故事是“蘇東坡輸玉帶”::一次蘇東坡去金山寺找佛印和尚,佛印和尚正在坐禪,于是對蘇東坡說:“這里無座,?!?/span> 蘇東坡說:“借大師四大做禪床?!狈鹩≌f:“老僧有一問若答得,,即與四大為禪床,若答不得,,請留下玉帶,。”東坡隨即解下腰間玉帶置在案上說:“請大師問,?!狈鹩枺骸袄仙拇蟊究眨逄N非有,,你向何處坐,?”
東坡一時給問住了,無語對答,,佛印隨即叫來小和尚,,并大聲說:“留此玉帶為金山寺鎮(zhèn)山之寶?!碧K東坡只好點頭同意,。佛印出于禮貌回贈一件衲裙。窗雕畫面上小和尚,,手拿蘇東坡的玉帶,,再現(xiàn)了這個典故。
第四個故事是唐代“鳥窠禪師與白居易交往”的故事,,白居易被貶到杭州,,有一次去拜訪鳥窠禪師。 鳥窠禪師在杭州秦望山,,住于山最險處的一棵大松樹上,。白居易看到了便問:“你在上面不感到危險嗎?”鳥窠說:“我坐在上面看起來危險,,其實一點兒都不危險,,而你在下面看起來不危險,其實非常危險,!”白居易疑惑地問:“我有什么危險,?”
鳥窠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意思是說,,你被貶到這里心情一定不愉快,如再有不測,,那后果不是非常危險嗎,?
白居易聽了一愣。鳥窠接著說:“要想改變這種命運,,必須修得佛法大義,。”白居易問:“什么是佛法大義,?”鳥窠說:“諸惡莫做,,從善行事?!卑拙右撞灰詾槿坏卣f:“這是老生常談,,就連三歲小兒都知這個道理?!?/span>
鳥窠笑著說:“不錯,!就連三歲毛孩都知這個道理,而八十老翁為什么行不得呢,?”白居易一聽,,悟出了道理,便對著鳥窠禪師長拜而去,。
第五個故事是唐代“懶殘和尚點化李泌”,。 懶殘和尚明瓚禪師,唐天寶初年南岳衡岳寺做苦行僧,,他總是吃眾人剩下的飯菜,,因為“性懶而食殘”,被稱為“懶殘”,。
李泌在衡岳寺隱居時,暗中觀察懶殘和尚的行為舉止,,認定這個和尚決非凡人,。但告訴別人,別人都不以為然,。
在一個寒冷深夜,,李泌一個人悄悄地去找懶殘和尚,懶殘和尚在燒干牛糞烤芋頭吃,。李泌一聲不響地跪在懶殘和尚的旁邊,。懶殘卻像沒看見他似的,李泌愈加恭敬,。懶殘和尚忽然轉(zhuǎn)過身來,,把自己吃剩下的半個芋頭遞給李泌,李泌雙手接過來,恭恭敬敬地吃了下去,。懶殘說:“別多說話,,領取十年宰相吧!”李泌悟出了懶殘和尚話里的意思,,在唐肅宗,、代宗朝當了十年宰相。
此畫還有一說,。相傳,,懶殘和尚作有一首生活禪詩: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此詩在禪林贊譽頗高,,這首詩傳到皇帝那里,唐皇就很想見識這位懶殘和尚,。于是大臣拿著圣旨,,尋到禪師在山上住的巖洞,招呼懶殘和尚,,懶殘和尚卻裝聾作啞忙自己的事,。大臣探頭往洞里一瞧,只見爐上燒著山芋,,煙火彌漫,,熏得懶殘和尚淚流涕淌,大臣不由得喊:“喂,!禪師,,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為何不擦一下呢,?”
懶殘頭也不抬的說:“我才沒有那閑工夫為俗人擦呢,?”說著就坐在了爐旁,隨手拿起滾熱的山芋吃,,并隨手揀了兩塊遞給大臣說:“請趁熱吃了吧,?”大臣看過去,山芋卻變成了兩塊石頭,。禪師的奇異舉動,,讓大臣說不出一句話來,,只好退出山洞,趕回朝廷向唐皇稟報,,唐皇聽后感慨地說:“國有此禪師,,真是祥瑞也?!?/span>
第六個故事是東晉“慧遠,、陶淵明、陸修靜'虎溪三笑’”,。 慧遠隱居廬山,,歷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跡不入市,,平時送客常以虎溪為界。
慧遠在廬山和詩人陶淵明成為至交,,有一位與陶淵明的朋友,、曾在鎮(zhèn)江句容茅山修過道的陸修靜,也在廬山修道,。這三人的信仰各不相同,,慧遠信佛教,陶淵明信儒教,,陸修靜信道教,,但卻是好朋友。
一次,,陶淵明,、陸修靜去東林寺,三人談得非常投機,,及至天色已晚,,于是倆人起身告辭?;圻h出于禮貌就步送陶淵明,、陸修靜,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寺前的小溪,,就連山上的虎嘯都能聽到,從而打破了慧遠“遠公送客不過虎溪”的習慣,,三人不禁同時放聲地大笑,。
為什么這三人的笑,都要成為佳話呢,?古人“喜怒不形于色”,,而這三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卻忘我的笑,說明在知己面前還本來的面貌,。相傳后世以此為題材畫有“三笑圖”,,由宋代大畫家李龍眠畫,孤山智圓作圖贊,,蘇東坡,、黃庭堅等亦盛唱此事。
有多事者,,還寫有一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jīng)流傳開來,,正如聯(lián)語中所揭示的,是當時思想界佛,、道,、儒三教融和趨勢的一種反映。不過據(jù)考證,,釋慧遠與陶淵明約略為同時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晚過百年,,所以“三笑”之說純屬虛構(gòu),。但這個題材日益成為象征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