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重點介紹不同手術中(包括腹腔鏡肝臟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胰腺手術,、腹腔鏡脾臟手術)術野暴露的技巧,。 肝臟的暴露原則是選擇合適的戳孔,利用調整體位暴露法,,加上以下腔靜脈為軸的翻卷方法,,可分別暴露肝臟膈面和臟面。頭高足低位時,,胃腸下移有利于暴露肝臟臟面,,肝周韌帶張力增加有利于游離肝周韌帶暴露肝臟臟面。利用紗布抱肝牽引,、推擠等使右肝左前翻轉則暴露右后葉膈面,,使左肝向右前翻轉則暴露左肝臟面及靜脈導管、肝左靜脈匯入下腔靜脈處,。有時可采用向上托起肝臟暴露肝腎間隙以及協助離斷右側肝周韌帶。腹腔鏡下肝切除術中,,肝右后葉和VII,、VIII段的暴露和手術是最困難的,。 肝右后葉切除時右肝后葉的暴露是肝切除術的難點,但經過反復實踐,,不少學者已有很多成熟的方法暴露右肝后葉,。 (1)充分游離 離斷肝周韌帶,應用體位暴露,、水袋墊起右肝和尾側入路有利于暴露右肝后葉,。 (2)改變入口 側方肋間戳孔直達病灶,結合尾側入路,,有利于顯露肝右后葉,、辨別肝斷面結構和出血控制,但有引起胸膜滲出和肺部并發(fā)癥的風險,。 (3)左側臥位 肝右后葉切除平面在仰臥位時是水平的,,在左側臥位時是垂直的,左側臥位有助于腹腔鏡下右肝后葉切除平面的顯露,,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腹腔鏡下游離肝臟的手術方法,。由于左側臥位時殘肝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切除的肝固定在腹膜后,,切割面打開良好,,有利于右肝靜脈的暴露[9]。并且左側臥位時肝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左側翻轉,,使肝臟位于下腔靜脈正上方,,有助于降低右肝靜脈壓、減少術中出血,,同時避免右側肋間入口帶來的胸壁和胸膜損傷,。 (4)左側半俯臥位 采取半俯臥位S6向下,向左自動牽開,,S7切除或者肝右后葉切除的切面可以很好的顯露,。結合尾側入路可使肝右后葉、肝腎間隙和右側肝門充分顯露,,可用于S7段切除,、S7段部分切除和S6段深部腫物切除,但不適合S6,、8段肝切除,。 腹腔鏡下位于肝VII,、VIII段的腫瘤切除時暴露也是技術難點,,一般采用體位調節(jié)和選擇合適戳孔位置相結合多能暴露肝VII、VIII段,。 (1)病人采取仰臥位,,頭側抬高,,身體左傾15-45度;4枚戳孔一般沿肋弓和腫塊呈扇形分布,。 (2)頭高位,,右側抬高30-45度,劍突下偏右戳孔作主操作孔,,右上腹2個戳孔作副操作孔(寧高勿低),,主刀站在左側,左手持超聲刀,,右手持吸引器,,可充分離斷肝周韌帶,游離右肝,。 (3)截石位,,左傾15-25度,臍上或臍下30度鏡,,臍上3橫指腹部兩側戳孔作主刀主副操作孔,,主刀站在兩腿間,劍突下助手操作孔,。 (4)采取病人仰臥位右側抬高,,術者站于病人右側,臍上置30°腹腔鏡探頭,,劍突下置5 mm trocar,,沿右側肋弓置2枚12 mm trocar,并利用一個帶有球囊的trocar在右側腋后線第9肋骨經胸腔穿過膈肌進入腹腔,,從而充分暴露右肝后葉及右側肝膈頂,,增大腹腔鏡下右肝后外側操作范圍,利于肝切除及避免損傷右側肝短靜脈,。但經胸腔行腹腔鏡下操作,,存在胸腔臟器損傷及術后氣胸等問題。 腹腔鏡膽囊切除采用體位暴露,、牽拉暴露法結合鏡頭的實時跟進,,就可非常充分地暴露術野。手術中調整體位為頭高足低左側傾斜位,,可使胃,、橫結腸和大網膜偏離右上腹,同時肝門下移,,有利于顯露肝下膽囊及膽囊三角,。然后牽拉膽囊底和膽囊壺腹部,在腹腔鏡的跟進下顯露先后顯露和解剖膽囊后三角和前三角。 Connor等應用五步法在充分暴露術野的前提下建立安全視野: (1)確認膽囊位于肝臟面,,向頭側牽引膽囊底至10點位置; (2)向上提起Hartmann's囊并跨向IV段肝門以顯露膽囊后三角腹膜; (3)確認Rouviere溝; (4)確認覆蓋膽囊后三角的腹膜是否松解,; (5)確認能清楚辨明膽囊管,、膽囊動脈的安全視野,。 胰腺體尾部暴露的關鍵是打開小網膜囊。頭高足低位可以使胃腸下降,,暴露肝胃韌帶,,再通過牽拉胃體可更加充分暴露肝胃韌帶即小網膜囊前壁。通過胃下途徑打開小網膜囊可以暴露胰體尾部,。向右側解剖可以顯露胰十二指腸結合部,,旋轉鏡頭顯露胰十二指腸結合部右側,Kocher手法將胰十二指腸結合部向左旋轉可顯露胰腺鉤突及腸系膜上動靜脈,。如需顯露結腸下區(qū),,可調節(jié)成頭高足低左側略高體位,向上牽拉大網膜和橫結腸,。 腹腔鏡脾切除術有多種方法,,包括前方入路、側方入路(懸脾術)和半側方入路(斜脾術),。 (1)前方入路 便于顯露脾門和結扎脾動靜脈,。和顯露胰腺體位部的方法一樣,通過胃下途徑打開小網膜囊可以暴露胰體尾部,,在胰體尾部的上緣可以解剖,、顯露脾動脈,結扎或與阻斷脾動脈后再安全游離脾周韌帶,,然后分層解剖脾蒂,,可清楚顯露脾門前方,無需過多搬動脾臟,,減少術中意外損傷,,縮短手術時間。手術中可以應用托起法暴露脾臟下極和脾結腸韌帶,。進行其他手術無需變換體位,。缺點是處理脾臟膈面及顯露脾蒂后方較困難,出血不易控制,。 (2)側方入路(后外側入路) 采取右側臥位,,利用體位使肝、胃等臟器移向右側,,有助于顯露和處理脾門,。采取后側徑路游離脾臟,主要依靠脾臟自身重力可達到清楚顯露脾臟及脾門后方的目的,方便分離脾膈韌帶,,便于脾臟后方操作,,從脾門背側看到胰尾邊緣,容易發(fā)現脾血管的走行和脾動脈分支類型,,避免胰腺損傷,,更有利于處理脾蒂,適用于脾上,、下極易于分離的脾切除,。缺點是探查腹腔或需同時行其他手術時要變換體位。 臨床實踐中多將前方入路和后外側入路相結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點而充分游離脾臟,,清楚顯露脾門。 作者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東院 張繼紅 責任編輯 | Zelin == End == ID:worldend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