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自《西游記》第五十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認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語出《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據(jù)考證:《西游記》成書在前,,公元1550至1582年,,《初刻拍案驚奇》成書在后,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尚友堂書坊于翌年1628年刊行,。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回原文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亂情昏錯認家,??珊薹ㄉ頍o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原文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yè)隨身,,終須還賬?!鼻?譚嗣同《仁學》四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進愈阻,,永無止息,。”由此可見,,對“道高一尺魔高丈”之成語,,《西游記》、《初刻拍案驚奇》、《仁學》這三書中“魔”字各自含義不同,。楊成武在《層層火陣燒野?!分姓f:“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駐屯清剿’的斗爭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創(chuàng)造—地道戰(zhàn),大顯神威,?!?br>正是這一原因,才有人問“到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沒有典故啊什么的,是不是隨便說的?”肯定有典故而不是隨便說的,! 語出《西游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則展示了中國古代“道”之哲理。現(xiàn)在人們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諺語,,因其不知其中“道”之哲理,,出現(xiàn)各種不同之解讀。 解讀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俗語。道:正氣,。魔:邪氣,。原為道教語,為道家告誡信徒警惕外界誘惑之語,?!暗馈敝刚龤猓葱扌羞_到的一定階段,;“魔”指邪氣,,即破壞善行的惡鬼或內心迷障,指正氣難以修得,,而邪氣又容易高過正氣,,也用來表示邪惡的事物抵不過正義的事物,即一尺的道需要以一丈的魔來抵消,,以此證明道的強大,。后世哲學認為,道不在于形神巨細,,而魔不管其強大與否,,道這一尺必須壓在魔這一丈之上,謂之邪不勝正,,比喻為正義而奮斗,,必定會受到反動勢力的巨大壓力,。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會面臨更大的新困難,。比喻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事物總是腳踏實地而樸實的,,反自然規(guī)律的事物總帶有故弄玄虛、裝神弄鬼的意味,。比喻一新事物興起,,又會有一更新的事物超越其上。比喻一方的力量超過與之敵對的另一方,。比喻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 解讀二: “道”是指佛家修行的成果——道行,得道,;“魔”,是佛家修行的障礙——魔障,。全句意謂:道行每提升一尺,,魔障就會躍升一丈。旨在提醒佛教徒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松懈,,不要大意,,最后得道成佛。 “道”是佛家借道家的“道”字格義,,借指修行的成果,。“魔”則是梵文音譯“魔羅”的略稱,。佛教把一切擾亂身心,,破壞行善者和一切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均稱作“魔”。 印度古代神話傳說欲界第六天之主波旬為魔王,,常率眾魔破壞行善,。《大智度論》卷五:“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認為其【近義】是:一物降一物 相生相克【反義】是:邪不勝正,。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典故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典故,就在《西游記》第五十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之中。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這個“魔頭”就是一頭神牛,,即老子坐騎之青牛,。 第五十回開首詞曰:“心地頻頻掃,塵情細細除,莫教坑塹陷毗盧,。本體常清凈,,方可論元初。性燭須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馬氣聲粗。晝夜綿綿息,,方顯是功夫,。”這一首詞,,牌名《南柯子》,。 卻說唐僧、八戒,、沙僧師徒坐在圈子里,,八戒認為是孫行者叫他們三人“在此坐牢!”,,一齊出了圈外,,后誤入魔。孫行者去救唐僧師徒三人,,與魔頭相斗,,“金箍棒舉,長桿槍迎”,,后被魔頭用一個圈子把金箍棒套將去了,。行者朦朧失主張。這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大鬧天空之孫行者,,曾是“道法了得”之人——“道高一尺”,,其金箍棒也法力無邊,結果被“魔頭”之神器“圈子”套將去了—“魔高一丈”,。這就怪呆子八戒“性亂”唐僧“情昏”而念頭差,,這個魔頭之法身沒歸正位所致。 “魔頭”之神器“圈子”,,不但把孫行者的金箍棒套將去了,,還把三太子那“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化”的,,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六件寶貝也套將去了,,同時又把火德星君的“能燒萬頃之田;乃三之威,,能變百端之火”之神器,,火槍、火刀,、火弓,、火箭之寶貝也套將去了,水伯之黃河水也奈何不得,,連羅漢的金丹砂也套將去了,這真是“魔高一丈”,。 行者道:“魔王好治,,只是圈子難降?!被鸬屡c水伯道:“若還取勝,,除非得了他那寶貝,然后可擒,?!边@個“魔高一丈”,就體現(xiàn)在這個“魔頭”之神器“圈子”上,。 羅漢轉告行者,,佛主叫你去離恨天兜率宮太上老君處尋他的蹤跡,才能擒住這“魔頭”,。 太上老君看守青牛之童兒,,因拾得一粒丹,當時吃下就入眠了,,青牛無人看管,,帶上老君的“金剛琢”,遂乘機走下界去成了“魔頭”,?!?br>老君道:“我那‘金剛琢’,,乃是我過函關化胡之器,自幼煉成之寶,。憑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br>太上老君念個咒語,,將扇子扇了一下;那怪將圈子丟來,,被老君一把接?。挥忠簧?,那怪物力軟筋麻,,現(xiàn)了本相,原來是一只青牛,。老君將“金剛琢”吹口仙氣,,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帶,,系于琢上,,牽在手中。至今留下個拴牛鼻的拘兒,,又名“賓郎”,,職此之謂。老君辭了眾神,,跨上青牛背上,,駕彩云,徑歸兜率院,;縛妖怪,,高升離恨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這個“道”指的“道”術,。中國古典哲學所論之“道”分體用,“道”體主導“道”用,,“道”術是對“道”體之運用,,表現(xiàn)在其“道”體主導“道”用之“法則”。五行之“道”術,,就是一物降一物相生相克,,無論其術有多高,,但不是萬能的。只有“道”體才是萬能的,, “道”體是正而邪不勝正,,“得道者倡,失道者亡”,。 菩提祖師教了孫行者長生不老之法術,,不但能七十二變,還會十萬八千里之跟斗云,,這畢竟還在“道”術層面,。三太子那“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化”的,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六件寶貝,火德星君的“能燒萬頃之田,;乃三之威,,能變百端之火”之神器,火槍,、火刀,、火弓,、火箭,,水伯之黃河水等,也是在五行之“道”術層面,。孫行者的法術不錯,,則敵不過太上老君那“金剛琢”之道法。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他的坐騎青牛在太上老君身邊不離“道”就是神牛,。神牛離開太上老君就是“道”,其神就變?yōu)槟?,這個魔手中握住老君“金剛琢”之道法,,就變?yōu)槟Хā?br>楊成武在《層層火陣燒野牛》中所說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是寫的“得道者倡,,失道者亡”。這個“道”就是太上老君手中之“扇子”,,太上老君才說:“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兒’,,連我也不能奈他何矣?!?br>由此可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體現(xiàn)“道”體主導“道”用之哲理,!“道”法不離“道”為正,離開“道”為邪,,人之心術正“道”法則靈,,人之心術不正“道”法則不靈。這個心術就是太上老君“自然無為,,為而不爭”去欲之咒語,。 知此,就知第五十回開首《南柯子》中:“本體常清凈,,方可論元初”,,這一句之含義。這個“本體”就是“道體”,,知其這個“本體”,,才可論元初之“道體”。讀不懂“本體常清凈,,方可論元初”這一句,,就不能正確理解吳承恩所說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一句之真實含義,,從而就不知這一句,所展示的中國古代之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