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是由五個頂如平臺,、相互連接環(huán)繞,、挺拔秀麗的山峰組成,這便是聞名遐邇的五座臺頂,,分別為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這些臺頂?shù)暮0胃叨绕骄?000米左右,,北臺為最高峰,,海拔3061米,號稱“華北屋脊”。五臺山屬于太行山支脈,、東與河北阜平接壤,、西北鄰繁峙、代縣,,南接忻(州),、定(襄)、原(平)盆地,。核心區(qū)處于晉,、冀、京,、蒙省市交界處,,距離山西省城太原市230公里,距離忻州市150公里,,通往景區(qū)內(nèi)的鐵路主要有京原,、同蒲,、神河干線,,公路為108、208國道及大運高速,,隨著忻阜高速公路的全面開通,,極大地方便了游客的朝山拜佛和觀光覽勝。五臺山其特點是規(guī)模宏大,,內(nèi)涵豐富,,時空跨度長,人文景點與地質(zhì)景點密切交織,,形成了以五座臺頂為圓點,,臺懷鎮(zhèn)為核心,由中心向東南西北四面輻射的景觀布局,。五臺山壯美奇特的山形地貌和清涼宜人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shù)中外佛徒道士,。有史可考的東漢永平年間佛教進入之前,就已經(jīng)是道觀遍地的名山佳境了,,之前名為紫府山,。道教信士認為五臺山本來就是仙人居所,紫氣東來之地,,而佛教信徒則以慧眼觀得東方靈鷲峰所在為由,,竭力把五臺山說成是天生的釋迦佛祖?zhèn)鞑サ兀形氖馄兴_率領(lǐng)一萬弟子演教的神奇故事附著其上,,越發(fā)地為這座名山圣跡涂上了一層更加濃重的文化底色,。從漢明帝劉莊邀請外域高僧到中國建廟塑像為起點,東漢永平十一年到民國初年,長達近二千年的歷史時段中,,五臺山境內(nèi)筑廟建殿,,塑像彩繪。在以五座臺頂為圓點的地域間不斷向四周拓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廣闊而又布局巧妙的佛教寺廟集群區(qū),。有人形象地將五臺山比作一個諾大的棋盤,而把散落在坡梁溝岔間的佛寺庵院比作大小不等的棋子,,看似規(guī)整又奇妙,,頗具巧奪天工、匠心獨運之魅力,。在這近兩千年的歷史中,,五臺山的佛教寺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興衰更替,走過了魏,、晉,、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初年的坎坷道路,,滅佛與宏法、修葺與毀壞交替出現(xiàn),,直到解放初期的一九五六年統(tǒng)計,,全山青黃寺廟仍有12處。據(jù)多種資料記載,,唐代為五臺山佛教最鼎盛時期,,寺廟360座,僧尼多達萬余眾,。到目前為止,,境內(nèi)保存完好的唐以來寺廟68座,可供游人參觀的45座,、其中以佛光寺,、南禪寺為代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座。有形的寺廟建筑中,,隱含了大量無形的非物質(zhì)文化成份,,11個朝代的佛菩薩塑像中承傳的工藝美術(shù);梵,、日,、漢,、藏、蒙5種文字經(jīng)典里流轉(zhuǎn)著民族文化交匯的信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一山共存,;千百年不間斷的廟堂音樂與佛教舞蹈、武術(shù)形成的五臺山特色,;佛教宗派排斥,、兼并、合流之后保留下來的宗派體系,,都成為這座佛教名山中真正鮮活而靈動的精神魂魄,。石碑、佛塔,、牌匾,、字畫、經(jīng)書,、法器,,串系成一個龐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讓游歷者留連忘返,,深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概萬千,。佛教文化的傳承,向來就離不開高僧大德的矢志奉獻,。從迦葉摩騰竺法蘭到五臺山傳法建寺開始,,相繼出現(xiàn)了靈辯法師、祥云大師,、令休大師、窺基法師等一大批開山大德,,直至修廟造像為已任的妙峰和尚,,撰志印經(jīng)一生勤奮的鎮(zhèn)澄法師,紫柏,、蓮池,、憨山以及藏傳佛教的杰出代表阿王老藏、章嘉國師等,,史志上有記載的一百余位大德高僧,,都為這座名山圣境的歷史譜寫了不朽的篇章。五臺山佛教承傳的歷史中,,融入了大量的皇家文化,,漢明帝劉莊堅信西方有神稱為佛,請經(jīng)護法,,拔款建寺,,開了皇帝弘法之先河,北魏孝文帝下令五頂各置一寺廟,是五臺山擴大修造范圍的又一次開端,,隋煬帝,、武則天、宋太宗,、元成宗直至英宗都是弘佛信教的帝王,。尤其是大清王朝的愛新覺羅氏們,祈愿佛祖護持江山永固,,常攜文官大臣,、親屬家眷登臨五臺,焚香禮謁,,康熙五次朝臺,,乾隆六度重茲,創(chuàng)下了皇帝朝臺禮佛之最,。豐富的皇家文化給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無盡的光彩,。此外,歷史上曾經(jīng)威名遠播的宋代丞相張商英,,不僅將五臺山作為禮佛祈愿的信仰歸宿地,,而且還在弘法護寺、虔誠禮佛的同時,,留下了三百余篇吟詠五臺山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詩詞,;明代著名改革家、皇家名相張居正,,也曾在這里弘法建寺,,為五臺山傳記中增添了名公護法的重要一頁。“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五臺山佛教圣地形成之后,不僅為帝王崇佛,、王宮大臣護法提供了理想的場所,,也為文人墨客與天下學者提供了游山玩水、抒發(fā)情懷的精神棲息地,。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從京都徒步于五臺山,游歷這里奇特的山川形勝之后,,寫下了《五臺山日記》,,最終成了研究五臺山地理地質(zhì)的重要著作,文學家們還以散文名篇加以傳播與弘揚,。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登臨五臺山,,對五臺山奇美的山川河流和厚重的人文積淀大發(fā)感慨,,寫得臺山雜詠十六首。其中有:顛風作力掃陰霾,,白日青天四望開,; 好個臺山真面目,爭教坡老不曾來,。 元好問鐘情于山川美麗的五臺山,,登頂四望,果然景象不俗,,他深為蘇東坡沒有來過這里而惋惜,,字里行間表達了一位文人雅士對這一處名山圣地的青睞。東南西北中五座臺頂突兀屹立于整個五臺山景區(qū)的最頂端,。站在臺懷盆地仰望,,五頂恰似一個人伸出的手掌,以東臺為小拇指作比喻,,其余四臺分別為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而且東北中西南五座臺頂?shù)淖呦蛞嗳邕@手掌般形成一個橢圓,驅(qū)使整座五臺山向西南傾斜,?!肚鍥錾街尽酚嘘P(guān)臺頂?shù)挠涊d為“五臺,亦曰五峰,。臺言高平,,峰言聳峭,觀國師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圓,,五眼已凈??偽宀恐婷兀次尻幹栽?。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其東南西北四臺,,皆自中臺發(fā)脈,。一山連屬,,勢若游龍?!?/span>佛教傳入五臺山,,外域高僧慧眼觀得東土震旦國有山名曰五臺,并稱釋迦佛祖未曾到來之前,,就已經(jīng)是文殊菩薩演教的道場,,以至五座臺頂均有寺廟建筑,帝王將相爭相登臨攬勝,,文人雅士盡抒感慨之情,,宋代丞相張商英在其詠五臺的詩中寫道:五頂嵯峨接太虛,就中偏稱我?guī)熅樱?/span> 毒龍池畔云生早,,猛獸巖前客過疏,; 冰雪滿山銀點綴,香花遍地錦舒鋪,; 展開坐具長三尺,,已占山河五百馀。 因臺頂與盆地之間相對高差較大,,豐富的降雨量和頂端氣候的寒冷,,形成了植被垂向分帶,呈現(xiàn)了獨特的高山地貌,,旅游觀光者每登五臺翹望游歷,,必能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一年四季,,均有異彩呈紛的臺頂景觀出現(xiàn),是體驗生命演化原生態(tài)的理想佳境,。臺頂景點之一:東臺頂(望海峰)臺頂景點之一是東臺頂(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頂部平坦,,東臺畔靈跡26處,,頂部筑有佛教寺廟望海寺。寺廟坐西向東,,正殿主供聰明文殊,,據(jù)記載,寺廟修造于隋朝,,重修于元代,,明朝嘉靖年間,一位法號秋月的和尚又修,。東方在五行中為木,,除了本身的含義外,,引申為易學上的生長發(fā)達、舒緩的事務現(xiàn)象,。文殊教化人發(fā)揚木性特質(zhì),,走向仁慈禮儀,使眾生的生命蓬勃向上,。東臺頂風光秀麗,,夏秋花繁草茂,冬春雪壓峰嶺,,諸多靈跡圣景中,,與地質(zhì)變化密切相關(guān)的是那羅延洞。這個石灰?guī)r溶洞是地層運動變遷中生成的一個奇洞,,洞內(nèi)寒氣襲人,,盛夏結(jié)冰,太陽照射在洞口時,,洞里云蒸霞蔚,,光芒四射,猶如佛前燈火,,燦然耀眼,,這便是佛教傳說中的“菩薩住處”。臺東北方向,,原來都是茂密的森林,,恒州刺史延慶來此打獵,他與三個仆人在此碰見一頭白鹿,。延慶挽弓搭箭正欲射時,,卻見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高門大宅,白鹿跑入院中,。片刻一位童顏鶴發(fā)的長老倚門問道:“你們?yōu)槭裁匆肺壹野茁?”一個仆人答話:“我們遠道而來專為打獵,,否則,用什么消饑解餓?”長老理了理白須告訴他們“東面林中有棗,,已經(jīng)成熟,。你們充饑去吧”。話畢,,宅院與老人頓然不知所在,。延慶他們四人來到棗林,只見棗已熟透,,紅艷艷甚是襲人,他們急忙去摘,,卻怎么也摘不下一顆來,。這時隱約有人說話:“荒山野嶺紅棗多,,只緣當初種因果,各人自食無怨氣,,要作善事莫作惡,。”四人聞聲尋人,,卻找不見蹤影,。一個年長的仆人說,咱們在刺史府當差,,難免做些傷害百姓之事,,剛才一定是文珠菩薩在教化我們。于是他們當即發(fā)誓,,從今以后一定與人為善,,諸惡莫作,并跪倒祈愿求饒,。祈告畢,,熟透了的紅棗落了一地,餓極了的仆人們吃著鮮棗,,自是充饑解渴,。三個仆人吃了一陣,方才想起一旁的延慶,,便給他撿了一大把紅棗,,延慶接過來就吃,然而,,當塞進嘴里時,,覺得苦味異常,呲起牙來直叫喚,。他又親自撿來幾顆,,苦味依舊。無奈,,只好餓著肚子往回返,。原來,這位官居刺史的延慶,,對百姓疾苦漠不關(guān)心,,整日里只顧游山玩水,并將打獵作為一項專業(yè),。他這樣的官兒受到了佛菩薩的點化教訓,,也在情理之中了。故事的真?zhèn)未罂刹槐乜季?,單就東臺奇怪的巖洞,,茂密的林木,,嬉戲的鳥獸,就可以想見,。在這一處25億年前生成的高山地貌上,,呈現(xiàn)給我們的卻是生生不息的壯麗的自然景象。臺頂景點之二:北臺頂(葉斗峰)臺頂景點之二是北臺頂(亦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頂部廣圓平坦,不僅是華北地區(qū)最高的山峰,,也是該地區(qū)保留夷平面面積最大的地質(zhì)區(qū)域,。頂部呈亞高山草甸,奇花異卉生長其間,,金露梅,、垂頭蒲公英、銀盤等分布臺頂周邊,,石海,、石流坡、石條,、石多邊形和洞脹石塊,、凍融草丘交互出現(xiàn),頂部還有一泓波光粼粼的“天池”水,,科學家稱之為“熱融湖塘”,。這里還是“北臺期”夷平面的命名地。朝著書有“華北屋脊”的石構(gòu)牌坊走去,,便是構(gòu)筑于北臺頂部的寺廟,,名為靈應寺。史料記載,,寺廟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主殿內(nèi)供無垢文殊,。北臺靈跡二十四處,,黑龍池、說法臺,、生陷獄等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確立了北臺頂?shù)母呔鎮(zhèn)ィ质侵腔鄣娜祟悓⒛巧衩氐姆鸾涛幕稽c一滴地附著其間,,才使北臺頂?shù)纳剿菽居辛遂`魂,,巖洞崖壁有了生命。北臺頂后半山麓的生陷獄,是一處崖壁景觀,,此處高聳陡峭,,面臨絕壁,其下深淵萬丈,,險象環(huán)生。民間傳說,,隋朝時候,,一位自繁峙縣前來的鄉(xiāng)民,名叫張愛,,游歷于供奉龍王的黑龍池,,當他到得廟里,見龍王像前的香案上放了若干布施錢,,四下觀看,,周圍空無一人,于是就心生歹意,,隨手將布施銀兩盡數(shù)取來揣入懷中,,踏上了歸鄉(xiāng)的路途。不料,,他才剛出廟門,,就見黑云四起,遮天蔽日,,頓時暴風大作,,將其吹倒在地,冰雪覆蓋全身,,險些跌入深淵,。張愛心下作想,今番前往北臺龍王祠,,不但沒有跪拜祈愿,,反而偷了布施,我一定是觸怒龍王,,罪不可恕呵,。一念生起,悔恨萬分,,他在昏迷中口稱文殊菩薩圣號,,祈求菩薩放他一條生路,再不敢竊取不義之財,。祈愿已畢,,天開云散,但依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到底哪里是回家的路徑,?正在他恍惚迷離之際,,眼前出現(xiàn)了一只活蹦亂跳的白兔,引領(lǐng)他一直走出云霧繚繞的山洞,。為這一則發(fā)生在民間的故事,,明代高僧釋鎮(zhèn)澄曾作詩一首:迷里清涼生地獄,悟時地獄即清涼,; 須知二法元無相,,不離當人一念彰。 北臺的冰緣地貌呈現(xiàn)了姿態(tài)各異的萬千氣象,,千年雪,,萬年冰就在臺頂附近。在這海拔極高的地域里,,形成了亞高山草甸,,植被生態(tài)保存良好。多少年里一直是天然的牧坡,,具有水草豐盛,,氣候清涼濕潤的特點,牛驢騾馬等大畜一經(jīng)到此放牧,,不食飼料,,光靠臺頂草甸油綠小草,便可達到“病畜可醫(yī),,瘦畜可肥”的功效,。隨著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保護,禁牧已經(jīng)成為當務之急,,寄坡放牧已經(jīng)成了歷史,。北臺為易學中的水,宇宙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利而不爭的精神讓人心如止水,、不浮躁,走向平靜,。大智文殊賜至于眾生,,使信眾沿著坦途前行。置身北臺頂,,俯看四周,,遠可觀河北保定阜平、平山縣境,,近能見繁峙,、代縣,,忻定盆地仿佛就在腳下,若遇夏秋時節(jié),,逶迤連綿的遠山近嶺,,呈現(xiàn)出蒼茫林海的蔥蘢翠綠,臺懷寺廟群被深鎖在青煙與霧靄之中,,隱約可見的大白塔讓人遙想起暮鼓晨鐘的五臺山,,是佛徒信眾心儀神往的拜謁目的地,也是游客們觀光攬勝的絕妙佳境,。臺頂景點之三:中臺頂(翠巖峰)臺頂景點之三是中臺頂(亦名翠巖峰),。海拔2890米,頂部坦若平原,,臺頂周圍呈現(xiàn)出冰緣巖柱,石海,、石流坡,、石環(huán)、石網(wǎng),、凍融草丘和亞高山草甸,,尤其是亞高山草甸與石海之間的瑪尼石堆,蒼然聳立于此,,顯得斑駁嶙峋,,十分壯觀。中臺頂是所有五座臺頂中頂部最為寬闊平坦的一座,,因此又名“平頂山”,。這里風雨雪霜霧終年相伴,年平均霧日193天,,平均風日188天,,一年中有八個月降雪,最低氣溫為零下45℃,。中臺頂?shù)倪@種氣候現(xiàn)象有力地佐證了“七月冰始消,,五月有飛雪”的氣象描述。中臺頂聳峙的峰頭,,奇石與蒼巖共生,,其支脈所延伸的溝壑,屢見小溪和飛瀑流淌,,太華池,、干露泉、玉華池,、三珠泉分別成為四條主要的溪瀑源頭,。中臺頂距臺懷鎮(zhèn)25公里,,距東臺13公里,距南臺25公里,,距西臺3公里,,距北臺5公里。頂部建有寺廟名為演教寺,,是傳說中文殊菩薩開壇講經(jīng)說法的場所,,該寺創(chuàng)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明弘治年間又修,。因歷代筑廟利用取石之方便,正殿為石確窯洞,,主供孺童文殊,。是歷史上佛徒信士朝臺禮佛拜謁菩薩的理想場所。中臺頂?shù)膭倬办`跡32處,,其中不乏名泉巨石和奇洞古樹,,而這些靈跡又都是與地理地質(zhì)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觀。清涼石雖然是安臥于臺畔的一塊巨石,,但這塊石頭卻在遠古時候就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五臺山還是頂無林木,,寂靜荒蕪的地方,,終年黃沙滾滾,就連飛禽走獸也難以落腳,,仿佛此地生來就與生命無緣,。就是這樣一個惡劣的險境,卻被文殊菩薩所看重,,她發(fā)救渡生靈之大愿,,決計改變這里的氣候環(huán)境,意欲借東海之水,,消除五臺山的酷熱和嚴寒,,徹底滅掉風沙之害。深居龍宮的東海龍王,,養(yǎng)得五個兒子,,他們性格暴戾,孤傲無比,。施風布雨時不免任意使性,,致使生靈遭殃,老龍王很傷腦筋,。他久慕文殊菩薩渡化眾生之功力,,心想,,若能讓其龍子得到教化,真是萬幸啊!一日,,東海龍王來到五峰山,,祈求文殊道:“大圣居此高山佛境,真是不同凡俗,。我那五個兒子愚頑不化,,我特來請你前去講經(jīng)說法,早日渡化他們”,。文殊菩薩答道:“我乃東土大圣,,恪守戒律便是本份,離開道場外出講經(jīng)化緣都是有違戒規(guī)之事,,怕是不妥吧?”龍王聽了有點著急,,乞求道:“煩請菩薩破例一回吧,只要如愿,,我東海龍宮的所有珠寶玉器,、金錢財物任你選取,當作酬謝”,。文殊菩薩見龍王如此情切,沉思片刻道:“那就破例一回了”,。說罷,,騰云駕霧,直朝龍宮而去,。老龍王將五子齊集龍宮,,恭聽文殊菩薩講經(jīng)說法。連續(xù)數(shù)日精彩的演講,,直使龍子及龍宮眷屬俯首聆聽,。不幾日,五龍子施風布雨再未使性興風作浪,,龍宮也一改往日的躁動慌亂,,顯出一派寧靜。東海龍王自然十分高興,,非常感激菩薩教化之恩德,。臨別,東海龍王引領(lǐng)文殊菩薩觀賞了海底風光,,觀看了珠寶玉器和兵刃劍戟,,執(zhí)意要讓文殊選取寶物。文殊菩薩微笑說:“貪取財物是僧家一大忌諱,,你的心意我領(lǐng)了,。不過,,你既然如此仗意,我就不客氣了,。你的任何東西我都不要,,只想要你龍宮門口的一塊石頭”。面對文殊菩薩的要求,,老龍王面露難色,,稍一停頓說:“那只不過是一塊頑石,是孩兒們施風布雨回宮后戲耍的地方,,沒什么大用場,,菩薩還是挑選他物吧”。文殊菩薩道:“雖然是塊頑石,,但這石頭色青厚重,,我?guī)Щ厝ヒ粊硌b點五峰山色,二則改變光山禿嶺的面貌”,。龍王依然沒有應允,,但他既已夸下海口,,所以又不好回絕,。原來,那石頭長有五丈,,寬有九尺,,厚度六尺,名為“歇龍石”,。平日里,,龍王五子施風布雨歸來,躺臥其上,,就能起到養(yǎng)精蓄銳的神奇作用,。在東海龍宮,除了定海針為一件至寶之外,,就數(shù)這“歇龍石”珍貴了,。正因為如此,老龍王便不想將它送予文殊菩薩,。而文殊菩薩也深知歇龍石的作用,,所以執(zhí)意帶走。相持了一陣,,老龍王轉(zhuǎn)念想到,,這石頭論重量少說也有萬余斤,他一個文弱和尚哪有力氣帶走,?還不如暫且應承下來,,一則落個人情,,二來寶石也可原封不動。于是龍王說:“這塊頑石本來算不了什么寶物,,要是菩薩深愛它,,那你就帶走好了”。文殊菩薩聽了異常高興,,他口念佛法,,一塊巨石頓時變的小如珠豆,徐徐然飛入他的衣袖中,,待老龍王醒過神來,,文殊菩薩早已駕獅登高遠去了。當日,,五龍子布雨回宮,,如往常一樣直奔“歇龍石”,但卻不見了石頭的蹤影,。一問父王,,方オ知道是文殊菩薩帶到五峰山去了。五龍子氣的暴跳如雷,,也不多說,,就風風火火朝五峰山追去,決計直搗文殊道場,,奪回歇龍寶石,。五龍子來到五峰山,只見最高處的北峰山頭,,端坐一位老僧,童顏鶴發(fā),,笑容滿面,。見五龍子怒氣沖沖而來,老僧手指五座山峰正色道:“徒兒們休得無禮,,此乃大圣說法道場,、豈容你們蠻橫?”五龍子依然帶著火氣問道:“你這老僧可曾見到文殊菩薩搬去我家的歇龍寶石?”文殊深知來者不善,,也沒回答,,只是略施法術(shù),中峰,、北峰便合攏起來,,將五條龍夾在其中。五龍子身陷夾縫,,只有龍尾可以擺動,。這一擺動非同尋常,,龍尾所到便將五座峰嶺變成一如掃過的平臺,尤其是中,、北兩峰之間的山脈,,盡皆龍尾翻起的巨石,犬牙交錯,,橫躺豎立,。文殊菩薩并非想要滅掉五龍子,整訓一番之后,,又讓他們在五峰山三日施云,,五日布雨。五龍子終于知道了文殊菩薩的大智寬容,,便服服帖帖聽候使喚,。那塊歇龍石就安然地置放在中臺腳下的清涼寺,五峰山隨之改名五臺山,。又因歇龍石改變了氣候而亦名清涼山,。此后,人們還將傳說中龍尾掃起的滾滾巨石稱之為“龍翻石”,。自古以來,,游歷中臺的人就把這里當作登高遠眺和體驗云霧景象的絕佳去處,尤以夏秋為最繁盛的旅游季節(jié),。帶雨具,,行進在登頂途中,就好似鉆進了文殊菩薩親手織成的青紗帳里,,令人心曠神怡,。明代詩人萬象春有詩贊道: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如煙積翠巒,; 策杖千山渾不倦,,被裘六月尚余寒; 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 云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云端,。 臺頂景點之四:西臺頂(掛月峰)臺頂景點之四是西臺頂(亦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頂部平坦,、方圓一公里,,西臺在五行中屬于金,金是稀有物,具有沉降作用,,這里是拜佛可以鎮(zhèn)壓水邪之災,,使人走向通達。西臺周圍有靈跡勝景十七處,,其中,,頗具神秘色彩的魏文人馬跡、八功德水,、二圣對譚石,、牛心石、石門,、秘魔巖,、龍洞、薩埵崖場與地質(zhì)地理密切相關(guān),。所謂魏文人馬跡,,就是在一塊巨大的石巖上有印記一樣的花紋、好像人馬的足跡,。很早時候,,民間就認為北魏孝文帝曾經(jīng)來到過這里。所謂牛心石,,居處于西臺腳下中西臺連接途中,,這塊奇石是一塊突出于山地平面的綠片巖石,高10米,,長30米,,寬3米,灰蘭色的巨石上間或出現(xiàn)血色紅,,與牛心極為相似,,史稱牛心石。民間傳說,,遠古時候,,有一位自雁門代州而來的僧人,因他年幼時生性遲笨,,記性極差,家人以為他是個天生的呆子,,便于十二歲時送他到五臺山落發(fā)為僧,。出家之后,也因記不住經(jīng)文不能上殿念經(jīng)而專給寺里干一些苦力活兒,,直到三十多歲,,還是笨拙依舊,大家都把他當作呆子,,還取了個外號叫“笨?!?。一日早課完畢,眾僧人都到齋堂用餐,,唯獨笨牛沒去,。他獨自一人坐著生悶氣,他心想自己天生愚笨,,枉在世上為僧,。在一個冬日的雪天,他發(fā)愿赤腳登臺祈求文殊菩薩度化,。并在心中想到,,縱然是凍爛雙腳也要找到大圣住處。這樣口念佛號,,赤腳去過了四座臺頂,,那日到了最后一座臺頂?shù)奈髋_腳下,實在因饑寒交加而跌倒在地,。不一會就進入夢鄉(xiāng),。在夢中,他見到一位白須長老在一座雪峰上端坐,,不禁心生希望,,莫非這就是文殊大圣?便向長老連連跪拜:“師父可知大圣住處?”老僧道:“你找他為何?”笨牛說:“貧徒兒天生愚笨,,若能找到文殊大圣,,便可為我開啟智慧”。長老見他態(tài)度虔誠,,接著告他:“你在前世曾經(jīng)做過僧人,,卻因貪圖過寺里齋供布施,玷污了佛法,,死后墮入地獄畜牲道,,曾為牛,今世雖然轉(zhuǎn)為人身卻依然是牛心,。你既然這么虔誠悔罪,,必是與僧家有緣,那我就為你換心吧……”說畢,,長老用如意鉤取出了他的心臟,,讓他看時,卻見與牛心一般無二,。長老將這牛心放于一旁,,取來一顆人心安于其內(nèi)。“笨?!鄙碜右磺贩街菈?,但他頓覺神清氣爽,迅速返回到寺里,,跟著眾僧做功課,。誰料,以前什么都記不住的他念起經(jīng)文來居然可以倒背如流,。剃度師非常奇怪,,卻也萬分高興,選了一個吉利時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剃度儀式,,并正式收他為親傳弟子。西臺有名寺為法雷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唐代,正殿內(nèi)供獅子吼文殊,,象征文殊菩薩的廣大威猛,,莊重的文殊塑像,表現(xiàn)出開啟愚頑,,覺悟眾生的奇特魅力,。人們登西臺多選七八月間,踏著月夜觀賞西臺頂,。只見一峰聳峙,,眾山重疊,西望掛月彎彎,,每個人都變成了月宮仙子,。臺頂景點之五:南臺頂 (錦繡峰)臺頂景點之五是南臺頂(亦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頂部花繁草茂,,山麓森林密布。南臺靈跡勝景二十一處,。南臺在五行中屬于火,,火的寓意吉祥,是走向光明上升的趨勢,。世間萬物歸于火,,表達一種能量,使人奮發(fā)向上,。其中石城、白龍池、插箭嶺,、龍宮圣堆,、圣神崖等均為奇特地貌的呈現(xiàn),南臺西南腳下的石門溝,,卻流傳著一則生動鮮活的石頭故事,。石門溝位于南臺半山麓,靠南的北側(cè),,一處險象環(huán)生的絕壁之上有一石門,,高約6尺、寬有3尺,。天然的石門居然呈現(xiàn)出桶板瓦,、挑檐斗拱之狀,人們無不引以為奇,。相傳,,遠古時候,靈境村住著孤兒寡母一家,,兒子靠給財主放羊養(yǎng)活母親,。有一天,狂風大作,,天氣十分寒冷,,這個放羊的孩子饑寒交迫,好不容易趕出羊群,,找了個避風處休息,。不一會兒,他發(fā)現(xiàn)那只脖子上系玲鐺的領(lǐng)頭羊不見了,,東尋西找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跌到一撲楞坑荊棘叢中,,放羊娃正要前去趕羊,不料卻一腳滑入石門溝,。當他從昏迷中醒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了一個方方正正的石大門前,他抬眼再望,,自己跌在了五尺多高的山崖畔,,左右觀察無法爬上崖去,只好抓住石門楣朝上翻,,誰知這一抓反而抓開了石門,。再看,只見門里擺滿了燦然耀眼的金馬,,放羊娃喜出望外,,將這金馬裝了滿滿一干糧袋,。放羊娃趕著羊群回到了村里,財主見他滿身灰塵,,臉上也血跡斑斑,,卻沒有問其緣故,先看他的羊缺了幾只,。財主見自家的羊群一只未少,,正待返回家時,瞧見了放羊娃身背的干糧袋鼓鼓的,,財主好生奇怪,,這么冷的天,放羊娃還有那么多干糧嗎,?財主就要拿起干糧袋來看,,卻被放羊娃阻攔住了,掙脫袋子撒腿要跑,。財主惡狠狠地說:“你個小東西,,雇了個羊工不想是個賊?!闭f著強硬搶出干糧袋就往地下扔,,這時,幾個金光閃閃的金馬滾落在地下,。見了金馬的財主更是眼紅,。“窮小子,,你這東西到底是從哪里偷來的,?”放羊娃急忙辯解是自己放羊撿來的。正在他們爭執(zhí)的不可開交時,,放羊娃的母親來到了財主家尋找自己的孩子,,老人家見狀問清根由后說:“孩子,咱們窮人沒那個命,,媽不信你是賊,,媽是勸你快把那東西給他吧,他黑心肝啊,,咱們還指望放羊賺工錢呢,。”放羊娃沒好氣地將干糧袋子甩給了財主,,扭頭就跟母親回家,。誰知就在轉(zhuǎn)身之際,那個曾經(jīng)掉到石門山崖下的領(lǐng)頭羊后蹄子下卻踩著一個金馬,,聰明的放羊娃趕忙撿起裝入口袋,。財主得到了金馬萬分高興,,拿回家里借著燈光賞玩時,卻見原來黃燦燦的金馬不知何故竟變成了一堆小石頭,。財主哭笑不得,,只好將這爛石頭扔出門外。不死心的財主等第二天天亮后,,催促放羊娃引領(lǐng)他去石門溝。放羊娃不情愿地領(lǐng)他到了石門出現(xiàn)的地方,,當他見石門依然開著就進去取金馬時,,卻被財主拽了出來,財主一人進入取金馬,。放羊娃氣憤極了,,他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猛朝財主屁股砸去,誰知這一砸正好將石門砸的閉住了,,任憑跟隨的仆人和長工怎么用力撬動,,也沒有打開這永遠關(guān)閉的石門。南臺因夏秋之際出現(xiàn)一派山花爛漫景象,,臺頂又名仙花山,。農(nóng)歷六七月間,正是花開好時節(jié),,只見婀娜多姿的花兒們含珠吐露,,芳香撲鼻,飛禽走獸也以各自的語言舉止展示著自然界生命的鮮活,。山丹花,、茴香花、金蓮花,、山茶花,、燈籠花,光開花植物就有200余種,,還有如雞足草,、茯苓、柴胡,、大黃,、天麻等名貴中草藥不下百余種。南臺頂部筑有寺廟一座,,取名普濟寺,,史料記載該寺始建于隋朝,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間,,大殿內(nèi)主供聰明文殊,,院內(nèi)立有明清兩代帝王朝臺和寺廟修葺石碑三通,。寺東一座石砌佛塔,名為普賢菩薩舍利塔,。到南臺頂朝禮,、觀光、賞山花,、看奇巖怪洞,,觀鳥獸嬉戲,成為歷代游歷者的理想觀景地,。披云躡雪上南臺,,北望清涼眼豁開; 一片煙霞籠紫府,,萬年松徑鎖莓苔,。 這是宋代丞相張商英游南臺后發(fā)出的感慨之詩句。 結(ji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