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成為中國心學大師,僅憑他創(chuàng)造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可以奪得殊榮,。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1 知行合一 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知很重要,但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行,,是從行為上落實驗證,求得知道后的心里踏實,。如果只一味地學習,,什么都知道懂得了,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得到驗證,,沒落實到個人的行為做事上,,那這樣的知道和懂得,僅僅是一種虛浮的智慧,,并不算真正的智慧,。 對于知行合一,另外一個特別需要我們學習的是,,事上磨,,即通過做事來磨練自我心性,提升自己的心智力,,通過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處理好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充實自己的人生的同時,,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王陽明指出,心外無物,,心即本體,。人類的一切善惡美丑皆存于心,心是萬物事理的現(xiàn)實之體現(xiàn),,是萬物的現(xiàn)實影像之映射和外界之反饋,。 想要真正地參悟透知行合一,就要先知后行,,知道是前提,,行為是重點。知道了事物的概念,,認識到世界的結構之后,,然后通過行為來求證自我理解,最終達成心物合一和知行合一,。 對此,,王陽明說,知是行的開始,,只有先知道了解,,懂得事物的意義和概念,,才能去行動。知道以后,,就要行動實踐,,不能讓理論成為空中樓閣,腳下無物得不到現(xiàn)實驗證的事物是無法長久的,。光空想,,瞎想,不落地,,不腳踏實地,,那是妄想,沒有可操作的可能,。只有同時做到天馬行空與腳踏實地這兩點,,我們才能真正的離知行合一更近一步。 2 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致良知就是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聽從良知的指引,。 知善知惡是良知,,聽從自我內心良知,就是要把心靈作為一種本體對待,。因為心靈是人的意識的發(fā)端,,是身體與萬物的主宰,所有的一切都通過人的心靈(五官感覺器官作為工具)被攝入與反饋,,由于人的這種認識方法和認識工具的特點,所以我們的心必須要安定,。當人的心靈安定下來了,,不再受到外物和欲望的干擾了,其本身就會生出一種智慧,。這和佛家講的戒定慧,,先戒除,后安定,,然后生智慧,,是一脈相承,相通相容的,。 王陽明指出,,心之本體無善亦無惡,所謂的善惡只是人們的個人定義和偏見,。人只有聽從自我良知,,不帶偏見和個人好惡地感受世界,,觀察世界,我們才能覺察并認識到良知的存在感應,。當心之本體顯現(xiàn),,良知也就自然凸顯,心靈本身所具備的能量會促使我們自覺自動辨認善惡,,讓生命不斷地趨向于光明與真,。 當我們的良知之心達到超高境界,知與行的距離就會縮小,。此時,,人就會自然遵從內心而活,照著自己的本心而做事,,不會受到他人或外界的擺布擾動,。此種情況下,人認識了自己,,也實現(xiàn)了自己,。 現(xiàn)實中為何很多人不能活出自我,認識本心,,遵從自我良知或者看不到良知的存在呢,?因為他們有太多世俗之偏見,太多固執(zhí)己見的后天觀念,、私欲之心,,以及個人習慣導致的分別虛榮之心,因為這些因素,,人的本心被遮蔽了,,人的良知被欲望和自私所掩蓋了。本來很好的美好之心,,在這些世俗煙霧的長期浸染和遮蔽下,,逐漸偏離了自我本真之軌道,我們離本性和良知也就漸行漸遠,。 通過王陽明的心學我們認識到,,無論社會發(fā)展到何時,一旦欲望過盛,,物質太多,,選擇太雜亂,人心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太繁重,,感應萬物的心之本體就會被屏蔽,,人的本性良知也就無法得到彰顯和光大。 |
|
來自: 知魚之樂uo5wu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