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也稱為盤坐,、打坐,,在道家最早被稱為“坐忘”,在佛家被稱為“禪坐”,、“禪定”,。 一提到靜坐,一般人會聯(lián)想到這是道家,、佛家的常見修身修煉方法,,很少會聯(lián)想到與儒家有什么關(guān)系,但是最早關(guān)于靜坐的文字記載,,卻是出自道家的《莊子·大宗師》,,記載了一段儒家?guī)熗疥P(guān)于靜坐的故事。 原文: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边@句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問,什么是坐忘,?顏回答道:“忘卻自己的肢體,,去除自身的聰明。當這種心念離開外在的形體去認知大道,,跟道相通,,這就是坐忘?!边@便是著名的“顏回坐忘”的典故,。 國學(xué)大師南懷瑾先生非常認同“坐忘”之說,他在《我說參同契》一書中說:莊子笑我們,,所謂靜坐,,說是“坐馳”,坐在那里開運動會,,又想觀音菩薩又想西方又想東方,,又想轉(zhuǎn)河車又想上下顛倒,在那里忙得很。所以莊子提到真正的靜坐叫做“坐忘”,,坐到忘記我忘記身體了,,那叫做修道。 在“顏回坐忘”的典故里,,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顏回的“坐忘”功夫達致“同則無好,化則無?!本辰?,孔子謙虛地表示,“也請從而后也”愿意向顏回學(xué)習(xí),。顏回是孔子門下的第一大弟子,,老師要向弟子學(xué)習(xí)靜坐、坐忘,,說明在儒家學(xué)派里,,靜坐是一門比較重要又比較普遍存在的修身修養(yǎng)的功夫。 心學(xué)大師王陽明先生的靜坐功夫,,想來也是達到了非常高深的境界,。 他在龍場悟道中““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靜一””,,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方面,,是心境和物境兩種交互對撞的“生死一念”催生了這種大徹大悟,,另一方面,也是陽明先生靜坐功夫達致一定境界,,放下對身體的接觸式體驗和依靠大腦的生理性反應(yīng),,內(nèi)在的身之靈命的那顆心被喚醒,“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產(chǎn)生了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瞬間體悟如火山般爆發(fā)出來! 靜坐對于心學(xué)的學(xué)習(xí)與體悟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作用,,知行合一里邊的知與行的功夫,,都是首先要在靜坐狀態(tài)下才能獲得有效感知。知覺與行為的統(tǒng)一,,是知行合一的基本功,,要修煉出心學(xué)的基本功來,,少不了修煉靜坐這一關(guān)。在靜坐中切實去感知這個世界,,感知我們這個身體的主宰之靈明到底是何物,,感知如何“省察克治”,去除“心賊”,,培育“心俠”,;保養(yǎng)良知,從而踐行良知,。 儒家靜坐,,或者說心學(xué)靜坐,有哪些要點呢,?簡而言之,,大約有兩點。 其一,,守中主一,。也就是堅守“未發(fā)之中”,回歸于寂,,澄明良知,,用“一個心思(良知)”來統(tǒng)領(lǐng)內(nèi)外意識,并逐漸放大一,。 王龍溪《水西別言》說,,“千古圣學(xué),只從一念靈明識取,。只此便是入圣真脈路。當下保此一念靈明,,便是學(xué),;以此觸發(fā)感通,便是教,。隨事不昧此一念靈明,,謂之格物;不欺此一念靈明,,謂之誠意,;一念廓然,無有一毫固必之私,,謂之正心,。直造先天羲皇,更無別路,。此是易簡直截根源,,知此謂之知道,,見此謂之見易,千圣之密藏也,?!?/p> 在這其中,對各種念頭,,采取不理不睬的態(tài)度,,自然念頭消去;以誠明的心態(tài),,連接內(nèi)外,,打通更廣泛的外部世界,直至“萬物一體”,。 南宋理學(xué)大師朱熹說靜坐“非如坐禪入定,,斷絕思慮,只收斂此心,,使毋走于煩思慮而已,。此心湛然無事,自然專心”,, 陽明先生在回答弟子時說“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體也,。戒慎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地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即是私念?!?《傳習(xí)錄下》,,《王文成全書》卷三) 其二,動中求靜,,儒家修身功夫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動修,在日常生活和事物上時時歸正,,在事務(wù)上體現(xiàn)自己的良知良能,。日常的言談舉止、站立坐行走,、禮,、樂,、射、御,、書,、數(shù)都是靜修功夫,都是在動中求靜,、求正,。儒家的這種動中靜修的功夫,是儒家思想的秘藏瑰寶,。比如一個簡單的靜走修煉法,,就讓我們在日常行走上體會到“未發(fā)之中”時身體、意識的各種反應(yīng),,體會到腳部在歸寂守中狀態(tài)下的放松,、舒適感受,進而擴散至全身,,獲得身心的愉悅和能量的聚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