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簡句: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亡津液。勿治之,,得小便利自愈 (1),、傷寒論古今研究:【釋義】尿液為津液所化生,由膀胱氣化而排除體外,,今用下法,,陰津必,復用汗法,,更傷津液,,陰液耗損,故見小便不和,即所謂“亡津液故也”,。此時可待其津液恢復,,小便通利而病必自愈?!拔鹬沃比忠`活看待,,一方面說明本證是由于津傷而陽未亡,自能化氣生津,,津液自復,;另一方面,本證小便不利頗似蓄水而非蓄水,,故不能使用利小便方法治療,。此外,根據(jù)具體病情,,使用一些滋養(yǎng)陰液的藥物治療也未嘗不可,。 通過本條學習,我們乜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從小便利否可以測知津傷與否及其程度,,以便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選注】成無己: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藥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 方有執(zhí):復之為言反也,,未汗而下謂之反下,已下而汗,,渭之反汗,。既反下,又反汗,,謂之重亡津液,。津液重亡,則小便應不利,,非病變也,,故曰勿治。言若治之以利其小便,,則小便無可利者,,不唯無益而反害,害則轉(zhuǎn)增變矣,,亦戒慎之意,。 柯琴:勿治之,,是禁其勿得利小便,非其自愈之謂也,。然以亡津液之人,,勿生其津液,焉得小便利,?欲小便利,,治在益其津液也。 章楠:下多亡陰液,,汗多亡陰津,,散小便不利勿妄治之,以飲食調(diào)理,,得津液生而小便利,,必自愈也。349 何仲皋:大下之后,,復發(fā)汗,,既大傷其里又重傷其表,宜其病變無窮矣,,乃僅小便不,,非如下節(jié)之必振寒,脈微細,。此其人稟素強,,不因汗下而遂大傷,所亡者,,不過津液而已,,其陰陽之和,已可概見既無所大傷,,亦不必更施其治,,津液乃谷氣所成,俟納谷既多則小便利而其病內(nèi)愈,,所以然者,,大下之后,,復發(fā)其汗,,雖傷其津液而表里之病已無存矣,若津液足,,小便利,,其病焉有不愈者哉。 【討論】歷代注家對本文注釋均較精當,,著重討論了“勿治之”和“必自愈”之旨,。對“勿治之”認為不能施利小便之法是一致的,,但對需不需其它方法治療,注家認識尚有不同見解,,柯氏認為非坐視等待,,應予滋養(yǎng)陰津之劑以促津生,津生液足,,自然小便通利而病愈,;多數(shù)注家認為陰津損傷不甚,或陽氣未傷,,能化氣生津,,加上飲食調(diào)理,則亦可津生而利,,其病自愈,。各家從不同角度立論,均有道理,,綜合起來,,更為全面。 (2),、陳慎吾《傷寒論講義》:【原文】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征引】《醫(yī)宗金鑒》:大下之后,,復發(fā)其汗,重亡津液,,小便當少,,以水液內(nèi)竭故也,勿利其小便,,須俟其津液回,,小便利則愈。 按:陽明篇,,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宜與本條互參,。 喻昌:言下后復發(fā)汗,,有俟津液自回之法,。若強責其小便,則膀胱之氣化不行,,有增硬滿,、喘、脹者矣,,故宜以不治治之,。 【講義】大下之后復發(fā)其汗,以此小便不利者為水液內(nèi)竭,,亡津液之故也,,勿治之。言不可見小便不利而利其小便,,須恢復其機能,,小便自然得利。換言之,,得見小便自利之時,,亦即津液恢復之日也。 【附注】本條與60條同為58條舉例作解,。本條是傷津未至亡陽,,下條下條是亡陽已轉(zhuǎn)虛證。津傷而陽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陽亡而津不傷者,其津無以后繼,。 (3),、倪海廈《人紀》:攻下再發(fā)汗,大下了之后,會造成里虛,所以開承氣湯不能開太重,要恰當,如果發(fā)表太過,造成病人里虛,里面就是陰虛,表就是陽虛,這時候津液亡了,腸里面都沒有津液了,怎知病人沒有津液了?因為病人小便減少了,小便只有一點點,如果病人精神好,就不用開藥讓病人自己好,等到小便正常了,就好了,。如果病人精神不好,才開藥去治療,如果很危險了,如人已昏厥了,開「四逆湯」去救他,。 用了吐法與下法之后,怎么知道病邪去掉了沒有,就是看病人口渴與否,如果病人口渴,就是病邪已經(jīng)去了,不再給藥了;如果沒有口渴,才考慮再攻,。所以像是開十棗湯這種藥,一般都只開一劑,一劑吃完之后,問病人口渴不渴,口渴就不再給藥,。 (4)、聶氏傷寒學:臨床遇嘔吐,、腹瀉患者,,經(jīng)反復吐瀉,津液耗傷,,見津虧而小便短少,,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中脫水無尿者,,可補充津液,,促其津復,。若吐瀉已止,津虧小便不利者,,可 “少少與飲之”,,促進胃氣調(diào)和而愈。若吐瀉未止而小便不利者,,當辨證治療原發(fā)疾病,。 (5)、冉注傷寒論:汪友苓曰:先汗后下,,治傷寒之正法也,。今病未曾發(fā)汗,而先大下之,,即下之后,,復發(fā)其汗,是為汗下相反,,津液重亡,。按此論條,必病人表里證悉具,,以故汗下相反,,但小便不利,無他變也,,設使無里證而先下,,無表證而復汗,則病人變證蜂起,,豈特小便之不利哉,。……喻嘉言曰: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古今通病。其人巳亡津液,,復強責其小便,,究竟膀胱之氣化不行,轉(zhuǎn)增滿硬脹喘者甚多,,故宜以不治治之,,俟其津液回,便利,,自必愈也,。于此見汗下恰當,津液不傷,,為措于不傾,,藏于不竭之良圖矣,。 冉雪峰曰;按傷寒療法,,先表后里,,此為常規(guī)。但有病的現(xiàn)象在表,,而病的機竅在里,,雖發(fā)不汗,雖汗不解,。亦有表證里證俱具,,表證不甚,里證反甚,,里急當救里,,病變不同,治療的方法也因之不同,,常法之外,,又有變法,定法之中,,又有活法,。此可參觀經(jīng)論第九十條:“本發(fā)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毕群蠛瓜拢饬x瞭然,。本條條文:大下之后,,復發(fā)汗,玩一復字,,必是初期先已發(fā)汗,,故此曰復發(fā),復發(fā)汗而病當愈,,而不愈者,,必其即有表,復有里,故汗后用下,,必其里甚急,,故大下,大下之后,,之后二字當著眼,蓋大下巳過,,并非下之利不止,,不過表證仍在,病仍不愈,,故又復發(fā)汗,、下、大下,,汗,、復汗均是依照病的現(xiàn)實狀況出發(fā),不為錯誤,。觀此條文,,并無一字批評汗之誤下之誤可知。且僅小便不利,,并無其他誤汗誤下特殊體證,,更可知由此可推出幾個道理,汗果如法,,表氣通則里氣通,,何為尚待下,下果如法,,里氣通則表氣通,。何為尚待汗?待下,,這個汗法,,就未圓滿。待汗,,這個下法,,就未圓滿。況特下大下,,汗而復汗,,種種病歷,過程,,均有徹底商討的必要,。此是就療法深層言,汗下均耗津液,僅止小便不利,,未至真正亡陰,,不幸之幸,這也是汗下不大錯誤,,才有此邪正俱衰的收場,。得小便利,得字宜重視,。倘汗下果錯果誤,,其何能得之有,即這個得字,,就可看出非療法的疏漏,,而是病機的雜復,傷寒可治雜病,,常法變法,,定法活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后學按:真師,確有干貨?。?br> (6),、劉紹武《傷寒論闡釋》:本條首先要區(qū)別于五苓散證,五苓散證是喝了水還口渴,,是消渴證,,本條是喝了水小便就會利的,而五苓散喝了水,,仍然小便不利,,本條是喝了水后病就解決了,無須用藥,,但要少少與之,,不然會產(chǎn)生五苓散證。 (7),、張正昭《傷寒論歸真》:此條承前舉示“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實例,。 《傷寒論》第82條云: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王宇泰《傷寒準繩》注云:“按丸藥,,所謂神丹甘遂也,,或作巴豆?!标憸Y雷《傷寒論今釋》亦注云:丸藥,,蓋漢時俗醫(yī)習用之劑,有巴豆者,,雖制為丸,,吐下之力仍劇,通觀《傷寒論》,,凡云“大下”,,均與二氏之注相吻合,,說明所謂“大下”,,概指以含巴豆的丸劑攻下。巴豆雖系峻下之品,,但因其性大熱,,故以之滌蕩胃腸實積則可,以之瀉熱則不勝任,。此條證醫(yī)始用大下之法,,說明當時熱象較甚。但下后又復發(fā)汗,,則知雖經(jīng)大而熱仍未去,,且尚有表證存在。由于所用下劑為巴豆,,其時之證為表熱,,故雖經(jīng)汗下逆施,并未引起陽虛,、中寒之變,,而僅僅只是導致了小便不利。也正是由于僅僅小便不利,,再無他癥并見,,故知此小便不利必非水氣不化所致,而是汗下后津液大傷的緣故,。既然反復誤治只引起津液損傷而未導致陽氣衰亡,,故知小便必能自利,其病必能不治自愈,。 (8),、承淡安《傷寒論科學化新注》:本條之舌證、脈證:從亡津液而小便不利,推測其脈與舌證,,脈當為微弱,,舌當為光絳。 本條之針法:小便不利,,既為陰虛,,祇有用藥滋補,非針力所能及,。 (9),、王占璽《傷寒論臨床研究》:與20條比,28條,、40條別之,。如區(qū)別時還要靠其他證候。不能單依小便不利一點,,而獨推斷則逆矣,。 20條的“小便難”是因為“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以致汗多傷陰報陽,,故出現(xiàn)“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癥狀,,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笔怯霉鹬{(diào)和營衛(wèi),,更加附子助陽,以溫通經(jīng)絡來治療“小便難”等上述諸證,。 28條的“小便不利”,,并有“心下滿微痛”同時出現(xiàn),發(fā)生于“服桂枝湯,,或下之”后,,實為飲停中州所致,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達到淡滲利濕以去飲邪,,治療“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癥,。 40條為“或小便不利”,,是外有風寒內(nèi)停飲的并發(fā)癥狀,故曰“或小便不利”,,是個可有可無的癥狀,,文中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小便不利……”,,用小靑龍湯外去風寒內(nèi)去飲,不必單純利小便,,待咳嗽等癥狀消失的同時,,其小便又可自利。 本59條的“小便不利者”是汗下傷陰引起,,不可見小便不利就利其小便,,則犯虛虛之戒,待其津液自行恢復,,或加服些養(yǎng)陰潤液之劑,,則小便可以自利而自愈。這也是待其“陰陽自和”,,“必自愈”的旨意,。 (10)、邊正方《傷寒論譯注》:山田正珍:“其得小便利四字,,疑是古注文,,或叔和語已,,宜刪,。若有此四字,則必自愈三字,,果是何等病證乎,?” (11)、李克紹《傷寒論語釋》:以下各條,,如傷榮身痛,,不惡寒但熱,漏汗惡風等,,不是傷陰,,就是傷陽,都屬于陰陽不和,,都要應變處方,,隨證治療。 (12),、趙桐《傷寒述義》:此所以證上章也,。竭而幸愈,如衄以代汗類,。竭不是竭盡,,而是負戴,。《禮》云:五行之運,,迭相竭也,。三焦竭部之竭同此。詳《金匱述義五臟風寒積聚》,。 (13),、程昭寰《傷寒心悟》:旣要明小便不利之證,又要明利小便方法,,勿犯利小便之禁,,如此才屬善治。 (14),、陸淵雷《傷寒論今釋》:山田氏云:自此以下數(shù)條,,承上章,說陰陽不和者也,。其得小便利四字,,疑是古注文,或叔和語已,,宜刪,。若有此四字,則必自愈三字,,果是何等病證乎,?按方有執(zhí)以勿字管下六字看之,其說雖足,,文法不穩(wěn),,不可從矣?!督痂b》云:大下之后,,復發(fā)其汗,重亡津液,,小便當少,,以水液內(nèi)竭故也。勿治之,,言勿利其小便也,,須俟津液回而小便利,必自愈矣,。 (15),、李心機《傷寒論通釋》:本條指出,下后復汗,,津液輕微耗傷,,病情輕緩者,,得小便利則愈。 大下后,,復發(fā)汗,,可以不出現(xiàn)變證,也可以出現(xiàn)變證,,即是出現(xiàn)變證也各不相同,,這是由病情以及下法和汗法對機體的影響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如第60條,,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第61條,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撸苟察o,,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第93條,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fā)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等等,。 本條之所以文曰“勿治之”,,是因津液輕微耗傷,病情輕緩,,僅小便不利,。雖云 “亡津液”,但不可以辭害義,。亡,,丟失?!巴鼋蛞骸?,謂津液耗損,。輕微的津液耗損,可以通過機體陰陽自和而恢復,。故云“必自愈”,。津液恢復的見證是小便由不利而變?yōu)闀忱?br> (16)、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舉例說明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表里同病,,治療應當先解表后攻里。如果先下后汗,,為治療失序,。大下之后又發(fā)汗,出現(xiàn)小便不利,,是因為汗下津傷所致,,并非水飲內(nèi)停。因此,,不可見到小便不利就誤用滲利之品,。針對這種情況,當以飲食水谷調(diào)養(yǎng)為主,,待體內(nèi)津液慢慢恢復,,小便必然通利。小便通利反映陰陽已經(jīng)自和,,所以說.得小便利,,必自愈。. 這一條告訴我們,,臨證時不要見到小便不利就利尿,。如果屬于亡津液的尿源不足之證,越用滲利方藥,,津液損傷越重,,小便也就越不利。因此,,可以通過飲食水谷調(diào)養(yǎng),,滋其源而開其流,等津液回生,,化源充足,,陰陽調(diào)和的時候,小便自然暢利,。 (17),、胡希恕《傷寒論通俗講話》:大下之后,吃的這個重下劑了,,尤其巴豆這類的下劑,,病不好而復發(fā)汗,,這有這樣的大夫嗎。這個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證先解表,,表解再治里。沒有這個先治里,,大瀉之后還有表證的,,很少了,就有表證也不能再發(fā)汗,,那個發(fā)汗起碼也是要用這個解肌這類的藥物,,像桂枝湯這類的,不能再用麻黃湯,,他這個說的是用麻黃湯,。那么這個汗下倒置,這種治療啊沒有個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體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結(jié)果呀,。這是誤治,,這就告訴你呀不要利小便了,所以在臨床上不能(見)一個癥狀(治一個癥狀),。我們遇到小便不利,,當然要利小便,可是由于亡失體液造成的這個結(jié)果小便不利,,他沒有水分,,(你如果治療)反倒為逆了,所以他說是“勿治”,,千萬不要再利小便了,。“得小便利,,必自愈”,,他由于津液恢復,小便自然利的,。這一節(jié)就是承著上節(jié)說的,就是陰陽自和,,表沒有什么病,,里沒有什么病(按:津液虧虛也不為???),,只是由于這個大下、復發(fā)汗,,體液亡失太多了,,造成這么一種情況,沒有其他的關系,,這個你不要瞅著小便不利就治,,他根據(jù)這個陰陽自和,小便不利也是一個不和呀,?這個不和沒有關系,,還算自和之內(nèi)的,所以這個不要治,,他這個津液會恢復的,。如果不恢復怎么辦?當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這個59條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種種的疾病變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這幾個是頂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減方,,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那么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藥湯,都是加減的方子,。那么回頭這些主要方子在腦子里頭得有個體會,,因為桂枝湯它是解肌,它既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他這里頭甘溫嘛,,這個胃是喜甘,、喜溫、惡寒,、惡濕的這么一個臟,,所以桂枝湯這個甘溫能夠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么一種發(fā)汗藥,,所以我們用桂枝湯啊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你像我們頭前講的這個開始有這個表證,有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自汗者就喪失體液,我上面給引征內(nèi)經(jīng)那一段,,陰陽交,,本來這個表證就是人體利用這個精氣,想達到出汗的目的把這個病邪驅(qū)除出去,,就是這么一種病機,,我們根據(jù)這個癥狀分析也是這樣的,可這個桂枝湯證出了汗了而病不好,,足證他這個精氣呀力量不足,,無論在質(zhì)還是在量上,他不足以驅(qū)邪,,所以雖然汗出而病不愈,,但是他不到陰陽交那么一個嚴重的狀態(tài),他能吃,,沒到那個不能食,,所以他不要緊,但是我們治療啊可不能用麻黃湯,,必須用養(yǎng)津養(yǎng)液的桂枝湯,,這是桂枝湯。這個麻黃湯呢你看正相反,,麻黃湯治表實證,,由于表實,體液一點也排泄不出去,,那么壓迫人身上哪都疼,,頭、項,、關節(jié),、腰,,無處不疼,,桂枝湯也疼,,他比桂枝湯嚴重得多。同時,,由于表氣一點也不解呀,,必波及到肺,他要喘,,所以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qū)別,。這兩個方劑在太陽篇里最主要。你看葛根湯,,里頭既有桂枝湯,,又有麻黃,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因為有桂枝湯的關系,,他也惡寒特別厲害,他有麻黃湯的關系(按:胡老于惡風與惡寒有別之見確也?。?。所以葛根湯這個方劑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解肌是有桂枝湯的問題了,同時葛根這味藥也解肌,,那么主要的是項背強幾幾,。太陽病也頭項強,但是背不強,,所以葛根湯能治痙病,,如果這個項背強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這個人就要抽,,叫痙病,,這個葛根湯也治,那是剛痙了,,在《金匱要略》里有的,。這個方劑呀在臨床上是最常用的,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他項背強幾幾還是不項背強,,都可以用葛根湯,。第四個就是大青龍湯了,大青龍湯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他這個方劑就是不汗出而煩躁,,要不怎么咱們方才講那個二陽并病,當汗不汗,,其人躁煩,,我怎么說是個大青龍湯證呢?就因為這一點,。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這是大青龍湯證,。大青龍湯是大發(fā)汗藥,麻黃用6錢啊,,惡寒也相當?shù)膬?。大青龍湯與葛根湯這兩個方劑的主證啊,全是表實無汗,,而惡寒較比嚴重,,可是這兩個好辨,一個有石膏,,這是大青龍湯證,,必煩躁,或者口舌干,,他有內(nèi)熱,,這葛根湯沒有。葛根湯有項背強,,大青龍湯沒有,。這兩個方劑啊全是惡寒較比厲害。這個小青龍湯證就是咱們平時所說那個外有風邪,、內(nèi)有痰飲的病,,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嘛,。那么這個方劑偏于溫,,它有干姜、細辛,、五味子這些藥,,他有咳喘,咱們說這個痰飲咳嗽這類的病,。同時大小青龍湯都能發(fā)水氣,,那么這也治溢飲那,,這個是在《金匱》上。我們講完這些,,(就知道)所以中醫(yī)這個發(fā)汗啊,,你拿這幾個方劑(來講)是各個不同,所以在臨床上錯了,,錯了就不行,,你像我們方才講這個二陽并病,,他也先發(fā)汗,,他用這個發(fā)汗方法不合適,所以還有大青龍湯證發(fā)現(xiàn),,他那個病可見開始就是大青龍湯證,,他也許用桂枝湯了,也許用其他的方劑,,都是沒達到目的,,所以這個汗出不徹,與一般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全不同,,他不好病,甚至于還出大毛病,。這是我們上面講這些發(fā)汗劑里頭有這么幾個主要的方劑,,這幾個主要的方劑你心里要有個數(shù),那么其他幾個加減方劑你就容易理解,。咱們今天就講到這了,。有沒有什么特殊的反應,自和這就自愈,,上次這個59條啊,,就是一個自愈的一個例子,說“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是也,勿治之,,則小便自利,,必自愈”。那么底下這個例子就是相反了,,非治不可的,,這就是 60條。 (18),、張長恩《傷寒論臨證指南》:自和,、自愈的前提,,當昆治后大邪已去,正氣有所損傷,,并非凡病皆可自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