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陜西省彬縣城關(guān)鎮(zhèn)的一個農(nóng)民無意中挖出了一個瓷壺,,覺得很精致,就擺在家里,。1982年,,他的一位在大學當老師的親戚高立勛回家探親時,見到了這款青釉提梁刻花倒流壺,,覺得大有來歷,,就將其送到了陜西省博物館。 經(jīng)專家鑒定,,這是一件的宋代的耀州刻花瓷,,除去它精美的外表,更奇妙的是,,它揭開了古代倒流壺的神秘面紗,。拿到這個壺之后,人們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壺看上去好像有壺蓋,,可其實根本就沒有,翻過來看過去,,可在壺的周身都沒有找到注水口,。古人莫不成把水或酒從壺嘴里倒進去,再倒出來,?這怎么可能呢,?最終,人們在壺底發(fā)現(xiàn)了一個梅花形的小孔,,就把壺倒過來,,試著往里面加水,直到壺嘴兒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滿了,。神奇的是,,人們把壺灌滿后,壺身正過來的時候,,水或酒卻絲毫不會從下面的孔流出來,。 為了弄清壺中的設(shè)計秘密,,人們?yōu)檫@只壺拍了一次文物“X”片,,對其進行了X光“透視”。通過倒流壺的剖面圖,,專家看到壺里面有兩個導管,。 以此可以判斷出,倒流壺是一種可以把液體從壺底注入,,并從壺嘴正常倒出的壺,,這正是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的典型體現(xiàn)。 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設(shè)計巧奪天工,,真是一件八九百年前的體現(xiàn)科技之光的“魔壺”,這也反映了宋代制瓷科學技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 倒流壺創(chuàng)燒于唐朝,,流行于宋、遼時期,,也是清代受追捧的壺式之一,,是我國陶瓷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據(jù)《元代瓷器目錄》記載:
古人的物理學的是不是很贊,?實踐出真知,,可見,古人在科學實踐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素材,。由于倒流壺沒有可以打開的蓋,,所以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壺密封得更加嚴密,里面的液體也不容易揮發(fā),,灰塵,、蟲子之類的也不能落入壺內(nèi),因此,,如果用來裝耐貯存的酒之類的會更加衛(wèi)生,。倒流壺奇特的構(gòu)造,巧妙的內(nèi)部設(shè)計,,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除此之外,,這件文物中,,還隱藏了一個“物極必反”的哲理:底就是頂,頂就是底,,底的終點極限就是開始,,頂?shù)闹攸c極限就是底部,就是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不可用盡,不能走到極限,。 這把青釉提梁刻花倒流壺屬于耀州窯的產(chǎn)品,,那耀州窯有何特色呢?陜西銅川舊稱同官,,宋代歸耀州管轄,,故其境內(nèi)陶瓷窯被稱作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六大名窯之一,,耀州窯歷經(jīng)唐,、五代、宋,、元各個時期,,耀州瓷被譽為“青瓷刻花之冠”。古代的能工巧匠,,不僅能將花鳥蟲魚雕刻在木頭上,、石頭上,,還能用刀具在瓷坯的表面刻出花紋線條的裝飾,形成刻花瓷器,。我們熟知的古代幾大名窯,,大都主要生產(chǎn)素色瓷器,只有定窯和耀州窯為印花刻花裝飾,。在宋代,,皇帝為了表揚耀州瓷的刻花工藝,將耀州窯窯神敕封為德應(yīng)侯,,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一位名叫張隆的文人負責撰寫《德應(yīng)侯碑》,,他在文中贊賞耀州窯刻花工藝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興盛時期的耀州窯牡丹紋飾品種多樣,,工藝精湛, 除了刻花,,印花工藝之外,,還有劃花、剔花,、貼花,、戳花、 捏塑,、鏤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