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沒有直接答應他們的請求,,而是讓佛教與道教進行“斗法”,,“斗法”的主要形式是焚經,于是他們相約于西安的焚經臺焚經,,結果是,,道家的典籍全部銷毀,而佛家的經卷完好如初,。通過“斗法”,,佛教在五臺山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于是,,他們便開始選址建寺,,他們在選址的過程中還有三個意外:一是他們發(fā)現了佛留下的足跡,二是發(fā)現了佛的舍利,,三是五臺山當地的山形氣勢跟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有這三個巧合,他們就在五臺山建了一座寺廟叫“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在寺廟落成后,在靈鷲寺前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個字,,大孚靈鷲寺就是現在“顯通寺”的前身,,五臺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五臺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fā)展進入第一個高峰,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guī)模較大的擴建,,并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余座。盛唐時期,,五臺山的發(fā)展進入到第二個高峰,,據傳當時寺廟達300多所,僧侶3000多人,,尤其在唐朝中后期,,五臺山的僧侶達到萬人,。從明朝永樂開始,五臺山出現了“黃廟”(喇嘛廟),,清朝康熙時期,,將羅睺寺、壽寧寺等10座寺廟改成黃廟,,尤其比較有意思的是,,清乾隆時期,有人傳言乾隆是文殊菩薩轉世的皇帝,,皇太后令人按五臺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寶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命內務府仿五臺山殊像寺規(guī)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了一座廟,,名字叫“殊像寺”,該廟的喇嘛皆為滿族人,,朝廷稱殊像寺為“家廟”,。清朝中后期五臺山的香火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后,,五臺山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旅游勝地,,大部分去五臺山的人,沒有幾個人去朝佛的,,更多的還是去欣賞五臺山的風光,。 去五臺山的人一定覺得奇怪:臺懷鎮(zhèn)大小寺廟有很多座,而很少有寺廟的主供奉神是文殊菩薩,。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要知道,五臺山可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沒有文殊菩薩的寺廟還算五臺山的寺廟嗎,?當然,沒看到文殊菩薩不代表沒有文殊菩薩,,在每個寺廟中,,你似乎都能感受到文殊菩薩的光芒照射,很多初去五臺山的人都會帶著這個疑惑,,大部分人不明就里地離開了五臺山,。 五臺山的文殊菩薩在哪兒呢?文殊菩薩端坐在環(huán)抱臺懷鎮(zhèn)的五個山峰上,,這是隋文帝的發(fā)明,,他當政期間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名字: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每個寺廟都供奉著文殊菩薩,,為了弘揚文殊菩薩的佛法,隋朝人還給每座文殊菩薩取了不同的名字:東臺聰明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孺童文殊,。不知道有多少人朝拜過臺頂的五座文殊廟?尤其是現代人,,去五臺山走馬觀花,,也許一座文殊寺廟也沒有去過呢。 4,、我的傳說,。 五臺山的名氣,吸引我很早以前就想去五臺山了,。十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約了一群人開了三輛車從北京出發(fā)去五臺山,那天天公不作美,,剛一出門,,天就下著瓢潑大雨,還沒出北京,,我就出現了暈車癥狀,,一路上,我趴在前座的靠背上,,昏昏呼呼地聽著車里的同伴講著一路上的奇聞軼事,。車過了易縣,天開始放晴了,,而我暈車的癥狀一點也沒減輕,。大約下午1點鐘的時候,我們到達離五臺山還有50公里的山澗里,,車突然停了下來,,這一瞬間,我徹底地繃不住了,,找了路邊一個空地方,,將前幾天吃下去的東西都“存放”到了當地。車上的人都下車了,,虛弱無力的我被扶到車的后排座椅上躺下,。 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車子又發(fā)動了,,他們告訴我準備返回,,因為在天黑之前我們必須離開這個山澗,不然晚上我們就會被困在這兒,。我們被堵車那是因為在前方拐彎處,,一輛拉煤的大貨車側翻了,側翻的大貨車將路堵得嚴嚴實實,,盡管司機和路上的行人多次電話報警,,但是這偏僻的深山溝里,警察根本就不愿意來,,我們被堵了一個下午也沒見到警察的影子,,在天黑之前只好沖著五臺山的方向用眼神拜祭了一番。 再次決定去五臺山已經是十年以后了,,這次我們也是駕車去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我們是從大同經應縣過去的,,二是我自己開車去的,。我們一早從應縣出發(fā),翻山越嶺約70公里,,我們在中午前進入景區(qū),,估計很多人的行程跟我們是一樣的,在景區(qū)的售票點我們被堵車一個小時,,因為售票處和入口設計太不合理,,混亂的人群加上擁擠的售票口,買到票的人被沒有買到票的車堵在外面,,好容易買到票,,在人車的縫隙里面穿行了一段,我們才進得景區(qū),,說是景區(qū),,其實沿途都是沒有風景可看的。 車行了很長一段路,,我們來到了臺懷鎮(zhèn),,這是一個四面被群山包圍出來的一塊平坦開闊地,呆在鎮(zhèn)上有身處盆地里面的感覺,。鎮(zhèn)子不大,,除了景點就是個體的賓館飯店,沒進山之前,,當地的機構說要接待我們,,由于是一家人出來旅游,,要是攤上公款接待,游玩的樂趣會被沖淡很多,,于是我事先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在游覽之前我就去訂了一家賓館,跟景區(qū)的門票一樣,,這里的賓館貴得出奇且條件特別差,,但是出來玩不能講究太多。 房間安頓完之后,,我們首站選擇的是黛螺頂,,這是臺懷鎮(zhèn)景區(qū)中最高的景點,由于登頂有纜車,,我們便乘纜車上去了,。黛螺頂好像只有一座天王殿,記得以前廟宇中,,四大天王都是守大門的,,五臺山怎么會將四大天王放在這么高的位置上呢?游覽完五臺山我才知道,,黛螺頂相對于五臺的頂峰來說,,它只是“山門”的位置,因為文殊的正殿在五個臺子的頂上,,這個玄機估計很多人都是沒有洞悉的呢,。 黛螺頂的對面就是寺廟群,這也是臺懷鎮(zhèn)景點最集中的地區(qū)了,,先后有萬佛閣,、羅睺寺、圓照寺,、顯通寺,、廣濟寺、菩薩頂等,,這片景區(qū)與黛螺頂遙相呼應,,很多游客基本上在五臺山的足跡也就限于這些地方了,其實五臺山的風景遠不止這些,。臺懷鎮(zhèn)只是五臺山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五臺山總共有五個臺子,如果就游覽了一下臺懷鎮(zhèn),,那說明你還沒有朝拜到文殊菩薩呢,。 只在此山中,山高不知處。能發(fā)現這個現象的人也不枉五臺山一行了,,好在絕大部分來五臺山的人還是游客,,沒有朝拜到文殊菩薩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信佛之人,,只要心中有佛,,自己就是文殊;不信佛的人,,就算拜在文殊腳下,心靈也不會產生一點感應,,一切隨緣吧,。 臺懷鎮(zhèn)地處高山中間的盆地,常年溫度偏低,,以前五一之前和十一之后,,臺懷鎮(zhèn)都被大雪封山,我們去的時候盡管是炎炎盛夏,,但是五臺山的夜晚氣溫急速降低,,時間剛過七點,穿著長衣長褲在外面行走已經感覺非常寒冷了,,也許是氣候惡劣的緣故,,五臺山好像就沒有農作物,鎮(zhèn)上飯館里的食品據說都是山外運進來的,,因為這個關系,,在五臺山里面消費是需要有勇氣的,好在我們事先做了功課,。即使消費超過預期,,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五臺山是佛門圣地,,權且當做是來布施的好了,,布施給活人總好過將錢花在香燭上燒掉。 五臺山與佛結緣,,名義上,,五臺山是風水寶地,其實縱觀五臺山在歷朝歷代的興衰史,,我們不難發(fā)現五臺山的香火主要是來自于皇家的供奉:漢明帝劉莊的南柯一夢,,他想給臣民一個信號,他是一個受佛景仰的皇帝,,為了讓公眾感知佛法的高深,,他讓和尚與道士斗法,并最終將五臺山賜給和尚作為弘揚佛法的基地,劉莊應該是想以佛教文化來統治北方人的思想吧,,佛教文化是慈悲文化,,有慈悲之心的人一定不會做大奸大惡的事;北魏皇帝信佛,,他是將自己裝扮成佛,,以佛來教化和引導治下的臣民跟隨自己的召喚,因為面對游牧民族的子民,,他不能講主義和真理,,他讓臣民知道有極樂世界,以今生的舍棄換來來生及后世的榮華富貴,;隋文帝看到南北朝皇帝在禮佛活動中得到的甜頭,,來源于北朝的他自然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勝一籌,他沒有大量建造佛像,,而是在五個臺子上各建造一座文殊寺廟,,不知道有沒有人求證過,這幾尊文殊菩薩的面相中是否有與他相似的呢,? 五臺山最繁華的時候應該是唐代,,一者因為唐朝初年的皇帝都比較信佛,再者就是李淵從太原開始反叛隋朝的,,在李淵發(fā)兵之前,,他向佛祖許下宏愿“如果當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寶,?!逼兴_還真的“保佑”了這個背叛了自己表哥的人,李淵攻打隋煬帝其實是“窩里反”,,因為楊廣對這個表弟還真的不薄,。李淵奪得天下之后,在京師聚高僧大做佛事,,不知道他是不是在給隋煬帝超度呢,?答案只有李世民最清楚,李世民在殺兄奪位之后,,立即在五臺山建了十座寺廟,,并給五臺山增加了數百個“和尚指標”,他對天下人說“五臺山境系太原,,實為祖宗植德之所,。”換言之,,李世民將五臺山當成了自己的發(fā)祥地,。武則天得到了李世民的真?zhèn)?,她讓人宣稱菩薩現了“女兒身”,菩薩“幫助”她登上了九五之尊,。 明朝之后,,皇帝開始認識到攻打西藏的不容易,在摸清楚西藏地區(qū)“政教合一”的管理體制后,,永樂大帝朱棣下令在五臺山興建“黃廟”,,五臺山扮演了政治和文化使者的角色,康熙和乾隆皇帝在朱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五臺山成為西藏統治者的“駐京辦”,,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在五臺山景區(qū),,你看到的喇嘛遠遠多于和尚的主要原因,。 五臺山能成為天下第一名山,不僅僅因為它建立寺廟的時間最早,,更為重要的是,它在歷朝歷代的統治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文殊是智慧的化身,,歷朝統治者在文殊菩薩身上將自己的智慧發(fā)揮到了極致,我們這些升斗小民整天虔誠于佛的指引,,佛引導和教誨我們世世代代忠于當朝的統治者,,這是五臺山香火歷經千年而不絕的根本原因吧。 我以一個朝圣者的身份去五臺山的,,文殊菩薩讓我參透了一點歷史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