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開學季,,海南總有不少寒門學子得到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而圓大學夢。
在資訊發(fā)達的今天,,一名家境不好的考生很容易得到關注和幫助,,但在古時候,最先能幫到他的,,恐怕還是宗族或鄰里,。
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yè),肇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這不但得力于歷朝歷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視,也與民間各方力量的鼎力相助,,息息相關,。
在宋代的文獻中,就已經(jīng)看得到海南人助學的記錄,,哪怕只是蛛絲馬跡,,也能讓后人看到這種支持教育的精神,貫穿了各個歷史時期,。海南人資助的對象,,既有官辦的府學、縣學,,也有民辦的學院,、社學、義學;而作為一村或一族的賓興產(chǎn)業(yè)和祠堂田產(chǎn),,其收入也對本族子弟的教育有所襄助,。
位于海口市瓊山區(qū)萬壽亭街的珠崖義學舊址,,兩道殘墻支撐起石刻的牌匾,,其上陰刻的“珠崖義學”四字還很清晰完好。
走在??诟侨f壽亭街上,,密集擁擠的新舊民房之間,還佇立著兩道殘墻,,墻體之間是一個石門框,,門額上是一石刻牌匾———“珠崖義學”。
據(jù)查,,瓊山進士,、《四庫全書》編修者之一吳典,在家居喪(其父1784年去世)期間,曾捐巨資為家鄉(xiāng)做了很多公益事業(yè),,包括創(chuàng)建“珠崖義學”,,讓貧寒子弟入學讀書,。吳典創(chuàng)建“珠崖義學”的具體年份已經(jīng)難以考證,,但古人服喪時間為3年,他做此事當在1784年至1787年之間,,1789年,,吳典辭世,享年僅49歲,。因此,,“珠崖義學”已有220余年的歷史。
像吳典這樣捐資助學的故事,,在海南歷史上極多,。
“守既樂從,四鄉(xiāng)之士莫不奔走從事,,富者樂于出財,,貧者樂于出力,而宮殿益隆,?!笔芮貦u陷害被貶海南的宋代名臣李光的這篇《遷建儋州學記》,生動地寫出了儋州人對學校,、對教育重視的程度,,真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人人都覺得自己有責任,。
李光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貶瓊州,1150年又移海南島西部的昌化軍,。當時的儋州學宮日益鄙陋,,搖搖欲墜,眼看就要危及周邊的民居,,當?shù)刈x書人便向郡守陳適提出遷址重建的請求,,得到了郡守爽快的許可。1151年,,儋州學宮動工興建,,第二年冬天竣工后,曾經(jīng)師從于蘇軾的當?shù)厮迣W王霄等人,,便登門請李光寫篇“學記”,。
《海南教育史志》的作者、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告訴記者,,元代的海南教育與宋代相比,,出現(xiàn)明顯衰退的現(xiàn)象,,統(tǒng)治者的強硬手段,如將本是民辦的書院“官學化”,,書院的山長要經(jīng)官方任命和備案等等,,而海南人的不配合,如很少有人參加科舉考試,,或幾乎無人愿意當元朝的官(“瓊?cè)瞬皇嗽?,,這些因素都使得當時的瓊州教育遜于前朝。
“即使如此,,海南人對教育的捐助熱情并不消減,,只是這些私人資助,都由官府掌管,,沒有直接給到學校,。”他說,,“直到明代,,海南教育如日中天,達到了巔峰,,這其中有民間助學的一份功勞,。”
始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的社學,,明代沿襲,,本是公立性質(zhì)的學校,由官府出面,、出資挑選和延請有學行的長者,,教育8歲至15歲的民間子弟,父兄不送他們?nèi)雽W是要受罰的,,有點像現(xiàn)在的“義務教育”,。后來由于官吏從中漁利,無錢者不接受入學,,有錢者強留不放,,朱元璋得知后,盛怒之下,,一度勒令停辦社學,,直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才又下詔:“民間自立社學,延師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預,。”
據(jù)王俞春統(tǒng)計,明代海南社學最多時將近200所,,其中瓊山縣占去將近一半,。當時瓊州府城一帶興辦社學的活躍程度,從嘉靖年間南京禮部尚書霍韜的《瓊州府社學記》可見一斑,,其時有一批義民熱衷于創(chuàng)辦社學,,造福鄉(xiāng)里,得到了官府的認可,,知府徐乾還為他們配備了師資力量,。
咸豐《瓊山縣志》中府城及周邊地區(qū)平面圖。圖中城里有“瓊府學宮”“瓊山學宮”“雁峰書院”“瓊臺書院”等學校的名稱,。其中西南方位有“珠崖義學”,遺址在今萬壽亭街,,牌匾尚存,。
當時,義民潘清,、楊馥之,、彭盛,改“應襲書院”為“崇儒社學”;吳紹齡,、林廷用,、張拱,改老佛廟基為“東城社學”;馬駱,、張隆,、王節(jié)、蔡朝聘,,建“南泉社學”;潘本泰,、岑元高、謝德克,,修“瓊臺義學”為“西關社學”;唐轅,、潘行健、沈珊,、沈玉,,以五通祠的基礎建“北門社學”。
民間這些助學的義舉,,深得徐乾的贊賞;而徐乾為每所社學選配一名士人前去任教的舉動,,也深得民心。
清代的社學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僅文昌一縣,,就從明代的8所發(fā)展到78所。
歷史上,海南有一類依靠民間捐資而建的鄉(xiāng)村學?!傲x學”,,不容忽視。義學也稱“義塾”,,明代萬歷《瓊州府志》稱之為“鄉(xiāng)義學”,,一個“鄉(xiāng)”字,更加明確了它們存在的地域和接納的對象,。
據(jù)《海南教育史志》一書介紹,,海南從宋代開始就有義學,大部分是在各州縣的鄉(xiāng),、都,、圖創(chuàng)辦,也有些建在城郭,。它們由私人或宗族捐建,,是免收學費的學校。
“義學是啟蒙教育機構(gòu),,主要以兒童為教育對象,,教學一般從習文識字、讀書背誦到粗通文義,,讀物有《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和《幼學瓊林》等,?!蓖跤岽赫f,“教學方式以個別教授為主,,重注入,,不重啟發(fā);重背誦。不重理解;重訓練,,不重興趣,。義學的教師大都是科考落榜者,或是寒門儒士,、貧窮秀才,,他們地位低,收入也少,?!?/p>
義學經(jīng)費大多依靠義莊、義田,,或是地方公房公款,,或靠富戶捐資,、捐田、捐屋來維持,。文獻記載的明代海南有義學11所,,其中戶部給事中、海瑞門生,、瓊山進士許子偉,,就曾在瓊山、儋州和文昌興辦3所義學,。
清代海南義學的數(shù)量也較前朝有所增多,,達到19所,范圍擴大到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如西部的昌化縣,。
昌化是海南較早辦學的地方。唐貞觀二十年(646年),,“晉王府參軍”王義方被貶為昌化縣丞,,居瓊3年間,就熱心發(fā)展當?shù)貙W校教育,,使昌化子弟知書識禮,好學之風延及后世,。清代,,昌化士民辦學積極性也很高,創(chuàng)建了多所各有特色的義學,??滴跞?1691年),知縣璩之璨倡建了3所義學,,此后的同治,、光緒年間,當?shù)毓倜裼謩?chuàng)建了4所義學———眾圖義學,、成德堂賓興義學,、六德堂義學和王姓義學。
其中,,六德堂義學和王姓義學設在今東方市四更鎮(zhèn)四更村,。六德堂義學于1895年由附貢生吳趙蔚,廩生蒙上標,、李玉棟,,生員董其瑚、倪秀,、彭延年6人合議,,各將多年課徒修俸捐出本錢300千文營放生息,,每年收利息錢60千文,作為該村兩處教學點師生的經(jīng)費;王姓義學由四更村王氏祖祠廩生王棟創(chuàng)辦,,他向族中耆老籌措銅錢120千文,,作為義學每年收利的基金,請師設教,,讓王姓子弟免費讀書,。
四更村的“王姓義學”,其實已經(jīng)是真正意義上的家族學校,。而古代這類學校,,一般設在本族祠堂,“祠堂”一度成了學校的代稱,,海南話中就把小孩子上學叫做“去祠堂”,,這一說法至今還停留在鄉(xiāng)村老人的嘴上。由此可見,,祠堂對一地,、一族的教育事業(yè),作用和影響不容小覷,。
王俞春說,,過去,各個宗族祠堂一般都有各自的祠堂田產(chǎn),,出租給農(nóng)戶種植,,收入主要用于祭祀宗祠、灑掃祖墓和續(xù)修族譜,,當然也有用于資助家窮子弟讀書和遠行的款項,,但所占比例不大,多是從富余的盈利部分中給付,?!熬痛硕裕籼锰锂a(chǎn)雖然也有助學的功能,,但不如賓興田產(chǎn)那么突出,,純粹用于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p>
海南建省辦特區(qū)后,本島符姓,、潘姓人家根據(jù)國家政策,,要回了在海口市區(qū)的祠堂產(chǎn)權,,建起樓房,,出租或經(jīng)營,,每年都有不少收入,所以能對考上大學特別是重點院校的本姓學子給予現(xiàn)金獎勵,,不失為一件好事,。
除了社學、義學和賓興等助學方式,,古代直到民國時期,,海南民間捐資幫扶教育的方式還有多種,既對私,,也對公,。
譬如,明政府規(guī)定地方官辦學校必須配有“學田”,,由學校招人耕種,,從中收取糧食或地租,維持學校運作,,學田一般由官府撥給學校,,但海南民間也有人樂于捐贈田產(chǎn),助學之心由此可見;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瓊臺書院時,,民間也踴躍捐助,,時任雷瓊道巡撫費丙章在《重建瓊臺書院碑記》中寫道:“……同官率分俸助之,士之慕義者,,捐輸若恐后,。”
海南民間助學之風日盛,,即使是遠在海外的華僑,也概莫能外,,諸多例子不勝枚舉,。“私立瓊海中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首任校長鐘衍林籌措創(chuàng)辦經(jīng)費時,,就曾經(jīng)遠赴東南亞,向眾多瓊籍鄉(xiāng)親伸出募捐之手,。
原標題:瓊州助學 源流久遠
(本文原載于2013年7月29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