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是聽別人說濕氣重,,那么什么是濕氣呢? 濕氣,,通俗的說是體內多出來的水,,從濕這個字本身也能看出,左邊一個三點水,,右邊一個顯,,就是水太明顯、太多的意思,。 中醫(yī)的濕氣分為兩種,一種是外界的濕氣,,叫“外濕”,,屬于六淫邪氣之一,多因為住的地潮濕或冒霧,、涉水、淋雨,,汗出粘衣等,,時間久了,濕邪從皮膚侵入人體,; 另外一種是由于身體五臟六腑功能減弱,,氣化水液失調而產生的“內濕”,多因為飲食不節(jié),,貪食生冷,,肥膩厚味或飲酒過度等,久而傷及到人體的臟腑,,則濕從內生,。 2如何簡單判斷自己是否有濕氣呢? 人體如一件衣服,,干爽的時候輕松,、舒適,,潮濕的時候很困重、黏膩,。當我們身體濕氣重的時候,,其困重、黏膩等特性就表現出來了,,那我們人體可能會有那些反應呢? 舌頭厚膩,,或邊有齒印 大便黏膩,、不好沖 不知道口渴或口渴了不想喝水。 如果體內有濕氣,,這些癥狀一般都會有,。 當然也會出現其他癥狀,,因人而異,。 比如頭發(fā)、面部很油膩,,嘴里發(fā)粘 身體,、四肢沉重、或水腫,,頭重如裹(包了一層東西似的) 還有胸悶,、脘腹脹悶、婦科白帶,、男性陰囊潮濕等 大家可以判斷一下自己是否有濕氣? 3濕氣的同黨很多,,遇到風勾結為風濕,,遇寒勾結為寒濕,遇熱勾結為濕熱,,與暑勾結為暑濕,,濕本身也可化熱,也可化痰成痰濕,,如果長期不管不問,,最后可演變?yōu)闈穸?/span>。 那么如何鑒別它們呢,? 除了上期講的濕氣的共性外,,又因各自勾結的邪氣不一樣而有不同。 寒濕:喜暖怕涼,,喜熱飲,,喝溫水或暖一下胃就舒服很多,黎明腹痛上廁所,,上完后肚子即舒服(五更泄),,手腳涼等。 濕熱:口干口渴口臭,,易長痘痘,或有尿黃,,或身熱心煩,汗出而熱也不減,,舌苔多黃膩或薄黃等。 痰濕:頭很蒙,,嗜睡,,經常感覺睡不醒,愛做噩夢,,肥胖等。 濕毒:出現濕疹,、癰瘡等皮膚病,,表現為紅斑,、瘙癢、灼熱,,甚至會出現小水皰,、丘疹等,。 暑濕:夏天最容易侵犯,內濕和外濕皆有,,內濕困于脾胃,,又外感暑濕,大多有高溫 勞作的經歷,,除內濕的體征外,,還有頭暈頭痛,甚至吐瀉等,,口渴煩熱,。 風濕:四肢關節(jié)、肌肉疼痛重著而有定處,,甚則關節(jié)腫脹等,。 4. 下面我再講一講寒,為什么要講寒呢,,因為濕、寒都是陰邪,,都容易傷我們體內的陽氣,只不過寒邪傷陽,,傷的比較厲害,不分部位,,什么地方都可以傷,,濕邪傷陽,,一般是選擇性的,,最容易傷的是脾陽,因為脾喜燥惡濕,,就是脾對濕特別敏感,。 寒邪傷陽之后,體內陽氣不足,,代謝水液的功能失調,,體內就會出現濕氣,同時濕氣也是陰邪,,也容易傷陽氣,,從而生寒,所以身體有寒的時候,,大多都會同時出現濕氣,,寒與濕裹結在我們機體,導致我們身體的各自不舒服,。 寒也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內寒就是我們體內陽氣弱,生出來的虛寒(陽虛生寒),,寒邪具有陰冷、凝滯,、阻滯等特性,當我們體內有寒的時候,,會凝滯我們血液,、我們的經絡,,出現怕涼,、身體疼痛等癥狀,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不是這兒疼,,就是哪兒疼,,一般都提示身體有寒。 那些表現提示我們身體有寒呢,? 比如面色發(fā)白、發(fā)青,、發(fā)暗,,反復口腔潰瘍,,流涼汗,,遇風愛打噴嚏,,肚子,、后背心摸起來冰手,經常腹痛腹瀉,,手腳長年冰涼,腳踝浮腫,,四肢關節(jié)疼痛、頸肩腰背疼痛等。 受寒的途徑來自生活中的各方面: a吃太多寒涼的食品,、藥物,特別是有了冰箱之后,,各自冷飲興起(冰淇淋,、加冰飲料,、冰水果等等),,還有的人長年魚腥草、蒲公英,、菊花等代茶喝,。 b穿的太少太露(各自露臍、露踝,、大冬天穿裙子等) c睡覺是露背,、露膀子、露腳 d空調溫度過低,、電風扇過度使用等 5夏季如何祛濕? 經常聽到有人說濕氣重,,想盡各種辦法祛濕(如長年喝紅豆薏米粥等),,效果卻不盡人意,甚至越祛越濕,。 為什么呢,?因為沒有辨證祛濕,,因為濕氣勾結的風,、寒、熱等不同,,祛濕的方法也不同。 先告訴大家一些通用的方法: a減少水果,、牛奶,、酸奶、苦瓜等寒(陰)性食品的攝入,。 b飲食宜清淡為主。 c多運動,,至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 d出汗后不入空調房,。 6中醫(yī)如何祛濕? 古語有云: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濕氣入體如油入面,,難以排出。 那我們中醫(yī)怎么祛濕呢,?你看地上的水,,太陽照射后不就化為水蒸氣,向上升成為云了嗎,,人體也一樣,,要保證體內的陽氣足,特別相關的是腎陽和脾陽,,現在正值夏天,,對于體內有寒、有濕的人,,更是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陽氣來幫助我們祛寒除濕,,也同樣是冬病夏治的絕好機會。 7哪些方法可以補我們體內的陽氣呢,? a扶陽氣的針法,。 主要選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的穴位(特別是大椎、至陽,、腰陽關等會做為重點),打通督脈,,有必要還會處理任脈,,通關過節(jié),節(jié)節(jié)貫穿,,分段開通,,任督二脈就是我們人體的小周天,任督一通,,陽氣循行流暢,,自然通關祛寒,、走濕,等等,。 b艾灸,。 可以選擇艾條灸、也可以選擇艾柱(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等),,選穴一般以中脘、肚臍,、關元、腎俞,、脾俞、足三里等為主,,這個需要根據身體情況,比如宮寒(下焦陽氣不足)的人,,我們選擇肚臍、關元,、八髎穴為主,;胃寒(中焦陽氣不足)的人,選擇中脘,、足三里,、鳩尾穴等為主。 特別是肚臍,,也叫神闕穴,,是人體連通先天與后天的通道,此穴艾灸,、補陽氣效果極佳,特別對于有宮寒的人,。 c三伏貼,。 中醫(yī)強調春夏養(yǎng)陽,,《黃帝內經》講了個道理,,夏天萬物是向上生長的,三伏時節(jié),,陽氣最為旺盛,所以人體氣血充盈,,毛孔張開,這時以藥物膏貼,、敷于相應的經絡穴位,可以較大限度地以熱治寒,,疏通經絡,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和濕氣等,。三伏貼特別對于慢性肺系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復感冒等),,效果很不錯,,這可能與肺主皮毛的功能有關,刺激皮膚就能達到治肺的目的,;另外對于脾胃虛寒以及風濕骨痛的效果也還不錯,。 d泡腳,。 一般選擇艾葉,、花椒,、吳茱萸、海桐皮等溫熱性質的藥物泡腳,,每天15-30分鐘即可,。 e辯證服用溫熱藥物來補陽氣,。 8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些自己能完成的,祛除寒濕,、風濕,、濕熱的針對性方法。 寒濕: a艾灸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每個穴位15—30分鐘,灸之皮膚潮紅為度,。 c艾葉,、花椒、吳茱萸,、蒼術睡前泡腳,,每次30分鐘。 b芡實,、炒薏米、生姜粥,。 濕熱: 對于體內有濕熱的人,如果能判斷出自己到底是濕多一些,,還是熱更嚴重,或者濕熱差不多,,祛除濕熱會更有針對性,,但是,這個很有難度,,可能需要就診才能知曉,。 那么那些方法,我們自己可以完成呢,? a生薏米,、赤小豆,、黑豆粥,,或者熬水代茶飲 b刮痧(銅錢或1元硬幣):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以“出痧”為度(皮膚紅紅的),。 禁忌證:1.孕婦2.白血病患者 3.臟腑功能衰竭患者,以及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 4.患有下肢靜脈曲張的,。 濕熱的調理,,相對寒濕、風濕會更難一些,,如果嚴重的,更多需要服用中藥,、行針刺等整體調理,因為只顧及一方,,都有可能加重另一方,,祛濕可能會加重熱象,只祛熱可能會加重濕氣,。 風濕: a艾灸足三里,、陽陵泉、大椎等,、以及不舒服的局部穴位,。 b背部、局部拔火罐,。 c海桐皮,、白芷、川芎,、花椒,、鹽,打碎裝袋,,熱敷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