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中氣,,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漢斗牛間,。 農歷七月十五日,, 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 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 民間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 中元節(jié)主要包含三個主要元素: 祭祀祖先的孝道,、救贖游魂的宗教慈善 以及歲時行樂的表演和觀賞,。 盡管這個節(jié)日 有著濃厚的道、佛兩教色彩,, 但中元節(jié)的最初來源,, 卻帶有深刻的儒家印跡。 盂蘭盆節(jié) 關于中元節(jié)的起源傳說,, 很可能是源于一個祭祖的節(jié)日,,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 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 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jié)日形式。 而祭祖,又和“秋嘗”密不可分,。 孟秋時祭在先秦時期便已施行,。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歲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古人在農歷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時,, 奉上新收獲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糧食, 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 即秋天讓祖先嘗新之意。 “秋嘗” 還是親朋友鄰相聚品嘗收獲的日子,, 這一帶有喜慶色彩的節(jié)日氣氛 在一些地方的習俗中依然存在,。 原先“秋嘗”祭祖的時間 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 后來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 才固定在此日,。 明 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軸(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盂蘭盆”一詞 來源于漢傳佛教經(jīng)典《盂蘭盆經(jīng)》,, 為“解倒懸”之意,, 即將人的靈魂從困厄中解救出來。 《盂蘭盆經(jīng)》講的是 佛祖弟子目連想救母親出惡鬼道苦海,, 他根據(jù)佛祖的指示,, 在七月十五敬設盂蘭盆, 用百果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 依靠他們的合力成功救出母親,。 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蘭盆節(jié)。 榆林窟第19窟 目連守孝(局部) 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記載: “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非,, 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 告誡子孫可以借助盂蘭盆節(jié) 報答父母恩情,表達孝心,。 當時過節(jié)是 “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按《盂蘭盆經(jīng)》云,,有七葉功德,, 并幡花 (供佛的幢幡彩花) ,、 歌鼓、果食送之,?!?/span> 佛教這個節(jié)日 大多是在寺廟集體做盆供祭祀。 魏晉南北朝之后,, 這個節(jié)日就隨著佛教的普及開始廣泛流行,。 明 戴進 鐘馗夜游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幾乎在同一時期,, 道教也將七月十五 作為節(jié)日命名為“中元”,。 在道教世界里, 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是 天,、地,、水“三元”。 清 紅色緞繡折枝牡丹紋金團壽天官賜福字對聯(lián) 故宮博物院藏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 天官,、地官,、水官“三官”。 分別主管賜福,、赦罪,、解厄事宜, 其誕辰分別為正月十五上元,、 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是為“三元日”,。 上元天官賜福、 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唐 周昉 地官出游圖殘卷 故宮博物院藏據(jù)《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日夜誦經(jīng),餓鬼囚徒亦得解脫,?!?/span> 已經(jīng)故去的祖先會在中元日回人間, 看望子孫后代,, 其他孤魂野鬼也會出來搗亂,。 中元節(jié)被稱為“鬼節(jié)”,正是由此而來,。 人們?yōu)槊庠獠粶y,, 要在中元節(jié)祭祀祖先,,燃燒紙錢, 既表達孝心,,也給孤魂野鬼些許安慰,, 換取人間生活安寧。 道教地官赦罪信仰,, 遂演變?yōu)橹性?jié)祭祖孝親的節(jié)俗,。 清 朱浣岳 鐘馗圖立軸,四川博物院藏 中元節(jié)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縮影,, 這個過程以魏晉為起點, 隋唐時達到鼎盛,, 出現(xiàn)了儒家秋嘗、佛教盂蘭,、 道教中元并行的奇異景象,。 南北朝時期,佛教影響力更大,, 盂蘭盆節(jié)比中元節(jié)更受認可,。 到了唐代, 盂蘭盆節(jié)和中元節(jié)則不相上下,, 唐朝官員可以在中元節(jié)休假一到三天,, 玄宗曾下令官員在中元節(jié)赴道觀誦經(jīng)修齋。 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 “七月望日,,于內道場造盂蘭盆,, 飾以金翠,所費百萬 ……幡花鼓舞,,迎呼道路,,歲以為常”,。 唐詩 “看著中元齋日到,,自盤金線繡真容”, “絳節(jié)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正是當時中元熱烈節(jié)慶氣氛的真實寫照。 從北宋開始,, 中元節(jié)取代盂蘭盆節(jié)成為主流,, “六宮最重中元節(jié),院院燒香讀道經(jīng)”,。 這個節(jié)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漸淡化,, 從宗教走向民俗, 節(jié)日色彩趨近清明節(jié),。 從史料來看,,中元節(jié)前幾天,, 人們準備紙糊的祭品, 前一天準備秋嘗的果品,, 當天早上就把素食放在供桌上,。 各家如果城外有新墳的,即去祭祀掃墓,; 朝廷舉行公祭大會,, 祭奠前線陣亡的將士。 晚上祭祀儀式結束之后,, 人們去勾欄瓦肆逛夜市,, 看《目連救母》雜劇,夜市熱鬧非凡,, 官府還在河邊放蓮花河燈,, 以享江海鬼神。 明清時期中元節(jié)習俗更為世俗化,。 據(jù)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陰濃,,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游,?!?/span> 放河燈更是盛況空前。 “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燈,,使小內監(jiān)持荷葉燃燭其中,,羅列兩岸,以數(shù)千計,。又用琉璃作荷花燈數(shù)千盞,,隨波上下……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zhí)長柄葉,燃燭于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燃,。又以青蒿縛香燼數(shù)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經(jīng)壇燈月之下,,名門燈會,更盡乃歸,?!?/span> 清人甚至有 “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之說,。 總的來說,, 中元節(jié)起源于佛教的盂蘭盆會, 后經(jīng)道教加入,, 在七月望日“秋嘗祭祖”的古代民俗基礎上,, 不斷演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民俗節(jié)日。 中元節(jié)在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逐步形成,, 在唐宋之際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 它逐漸褪去了外來的、宗教的色彩,, 向民族化,、世俗化方向發(fā)展, 成為佛,、道,、儒、民俗 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產物,。 吳鵬:《中元節(jié),不只是“鬼節(jié)”》 陳雄 陳戍國:《從孟秋時祭,、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看儒釋道三教交流》 張艦戈:《南北朝至唐代中元節(jié)內涵演變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