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個世界上的確會存在著世外高人,,他們對人生有著非凡的領悟,只需要一番點醒,,就能夠讓一個人感悟到一些不一樣的人生智慧,。可是“世外高人”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個普通人終其一生,,也很難遇到這樣的智者,甚至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去尋找,,還可能會遇到一些江湖騙子,。 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不是沒有什么機會能夠接觸到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的“智慧”呢,?其實并不需要多么的耗費精力去尋找高人隱士,,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最具有智慧的人都為后世留下了經典,,在這些經典中,,所濃縮的就是他們提煉的人生哲理了。 比如在《道德經》中,,老子就用了五千字來闡述了天地人生的大道理,,能夠接近老子的智慧,那么對于我們說,,就是一件有所得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道德經》中的三句話,,分別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宋人的仁德 首先我們來講這第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中,老子認為天地是“不仁”的,,并且萬物在天地的眼中,,不過就是“芻狗”而已。老子的話是反常理的,,因為在傳統(tǒng)社會中,,古人認為天地是具有大的德行,因為萬物都因為天地的存在而有所生長,。 但是老子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萬物的存在和不存在,,對于天地來說是無所謂的,,正是因為無所謂,所以天地才不去干涉,,也正是因為不干涉,,萬物反而能夠蓬勃的按照自己的習性生長。因此反而是在揭露天道的運行規(guī)律,,那就是無偏見,。 天地不會因為夏日炎炎就突然變成冬天,那樣只會害死很多生靈,,也不會因為池塘快要干涸,,就讓河流暴漲引發(fā)洪水。天地就是堅守著自然而為的規(guī)律,,萬物自然能夠各得其樂,。 做人也是如此,任何事情都要遵守規(guī)律,,不能夠依靠自己的主觀想法而去改變其他事情的本質,。就好像孟子曾說過一個故事:宋國有人嫌自家地里的禾苗長勢太慢,于是就自作主張去拔苗助長,,最后不但沒有幫助到禾苗,,反而讓自己的莊稼全部都枯槁了。這就是仁德心太過泛濫的害處,。 勾踐的隱忍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剛強的東西,,一定也是最至柔的東西。老子這番話就是教導人們要能夠有隱忍的品性,如果凡事過于剛強,,最后一定得不到好的結果,。 就比如項羽自詡為“西楚霸王”,他的實力雄厚,,名揚天下,,但就是因為自己過于自負的性情,不肯低頭服輸,,最后只能夠是自刎江東,,一生霸業(yè)付與東流。而和項羽比較,,勾踐就是能夠懂得“至柔者至堅”的道理,。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攻打越國,,最后圍困越往勾踐在城中,就是這種絕境中,,勾踐卻沒有像項羽那樣意氣用事,,他忍辱負重,對于夫差盡力奉承和示好,,為自己爭取了絕地逢生的機會,。在這以后,看似貪生怕死的勾踐,,卻每日的臥薪嘗膽,,終于最后重振旗鼓,一舉攻破吳國,,為自己洗刷恥辱,。 蘇武的堅持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困境,不論是多么千轉百折的逆境,,總能夠等到云開月明的時機,,就如同老子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個人在人生的困頓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不能夠失去信心和堅守。 漢朝天漢元年,,蘇武作為漢朝使臣被匈奴扣留,,匈奴人很想讓一個持節(jié)的漢使投降自己,從而羞辱漢朝的臉面,。但是面對匈奴人的奸詐和逼迫,蘇武并不為所動,打算以死殉國,。 可是匈奴人卻想要摧毀蘇武的意志力,,把他給監(jiān)禁在沒有人煙的北海,讓他獨自一人牧羊,,并且告訴他,,漢朝已經認為他已經死了。面對這樣的絕境,,蘇武并沒有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所擊垮,,他在漫長的十九年中,絲毫沒有放棄回到漢朝的決心,,就是這種在逆境中強大的心態(tài),,讓他最后位列麒麟閣功臣之一。 可以說蘇武的人生,,就是一部向世人展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希望的教科書,。但凡有這樣堅韌的意志力,不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困境,,都能夠在最后成功的去突破和克服,,以至于最后達到人生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