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后》開門見山:“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也,,心意者將軍也” 用紙如用陣,古人用紙,,是真的很講究,! 我翻看了一下,光各種紙的命名就洋洋灑灑一長串看不到頭,,加工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唐代,紙的加工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涌現(xiàn)了薛濤箋,、澄心堂紙、金粟山藏經(jīng)紙等等一系列大名鼎鼎的紙,;宋代,,造紙技術(shù)和文化一樣繁榮,一是豐富了造紙原料,,竹,、稻草、麥稈等,,二是能夠加工出很大尺寸的紙張(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用了十二米紙),,這種大幅的紙張給書法繪畫增加了更多可能性;元代,,書家多用箋紙與加工紙,, 彩色粉箋、 蠟箋,、 羅紋箋,、觀音紙、清江紙,、江西白箓紙等寫字,;明清,明代被譽為箋紙時期,,大幅作品多用綾絹,。為了利于行筆托墨,大部分的紙商購買半成品后煮捶加工,,有條件的書家,,也自己加工,這樣就涌現(xiàn)了大批的優(yōu)秀書畫用紙,;清代至今,,用的最多的是用青檀皮配以漂白的稻草生產(chǎn)的宣紙,,宣紙以薄、輕,、韌,、細、白得到大家的追捧,。墨濃不滯墨淡不薄,,擴散均勻?qū)哟吻逦屠匣妆4妫?/span>很長時期,,生紙是一種半成品,,古人積累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來加工這種半成品,比如砑光,、施蠟,、 加礬、 施膠,、 捶紙,、 染色等等。有的是為了阻塞纖維間的間隙,,以減少走墨而滲漫,,使之能便捷地行筆。有的則是讓紙張更好看更有書寫欲,。一個詞總結(jié)清以前的用紙傾向——“光滑受墨”,,然后是“好看有逼格”。 歷史上有很多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后來只能被藏家爭相追逐的名紙,,現(xiàn)在的我們只能在博物館看到這些紙的真品了。失傳的紙——薛濤箋,,唐末五代名紙。是一種加工染色紙,,又稱“松花箋”,。這種相傳用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的紙,,早已失傳?,F(xiàn)在市面上看到的十色 薛濤箋都是后人套用其名而已。只能稱作“仿 薛濤箋”,。
失傳的紙——水紋紙,,唐代名紙,又名“花簾紙”,。相傳制法有二:一為在抄紙的紙簾上用線編紋理或圖案,;二為將雕有紋理或圖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壓在紙面上。制作方法上和砑花紙有不同,。 水紋紙 《昆陽城賦》 失傳的紙——澄心堂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南唐后主李煜極其喜愛澄心堂紙,專門辦制造廠生產(chǎn)這種佳紙,,貯藏供宮中長期使用(皇帝就是可以這么任性的霍霍),。 宋代歐陽修、梅堯臣,、蔡襄一個個視若珍寶,,歐陽修甚至說“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边@紙好到不敢下筆。 在我心里,,澄心堂紙失傳,,是最遺憾的!澄心堂紙 蔡襄《澄心堂》 失傳的紙——金粟箋紙,,硬黃紙,,又名蠟黃經(jīng)紙,一種具有濃淡斑紋的經(jīng)紙,。米芾不少作品用的紙就是硬黃紙,,紙張表面光瑩潤澤,韌度好,,透明性強,,質(zhì)地硬密,防蛀抗水?,F(xiàn)在市面上有人在黃紙上涂一層薄薄的蠟仿制硬黃紙,,實在粗制濫造。硬黃紙,,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 失傳的紙——開化紙,,也叫桃紅紙。是清代很名貴的用紙,,紙張雖然薄但是韌性強,,紙張柔軟,質(zhì)地細膩。因為其紙性堅韌,,常用作榜書用紙和清朝宮廷印刷用紙,。這種紙張歷來為藏家追捧,可是工藝失傳,,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抄制這種紙,。在最近開化縣開展的全縣民族民間藝術(shù)普查中,發(fā)現(xiàn)了疑似開化紙的制作工藝,,但后來證實紙張質(zhì)地與御用開化紙相差甚遠,,這種工藝只能等待后人再復(fù)原了。開化紙 清乾隆武英殿印本 失傳的紙——砑花紙,。紙料為上等堅韌的皮紙,,此紙透光一看,能顯示一幅美麗的暗紋圖畫,。單加工工序多,,常以“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來形容工藝的繁雜,。這種紙非常珍貴,,現(xiàn)在只有故宮博物院有一些清宮舊藏。還有很多沒有列入其中的名紙,,都已經(jīng)失傳了,。現(xiàn)代造紙,為了節(jié)約成本,,造紙原料就沒有以前把控的好,,為了造紙效率,制作周期也短,。不像古代選料足,,水質(zhì)也好,充分的漂曬,。偷工減料急于求成的,,就算把制作工藝還原了,也不一定有原來紙的品質(zhì),。好的東西往往伴隨更高的成本更高的價格,,作為使用者的我們,也有責(zé)任,,如果消費者貪圖便宜,這樣的土壤是培養(yǎng)不了匠人匠心的,。 砑花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