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的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自從有了這個尚方寶劍,,多少父母拿起了他們的雞毛撣子,、掃帚、小板板,,開始了對孩子們正義的懲罰,。一邊打著一邊還會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一個人犯了錯誤,,懲罰過了他,他以后就能改過自新嗎,?顯然,,不太可能。要想讓一個孩子,,乃至一個人改過,,需要的是對他真正的教育。 【被誤解的中國儒家思想】 首先,,這句話被誤認(rèn)為是中國儒家的思想范圍,,這樣的誤解至少也存在了上千年,然后有的人又把這個歸結(jié)為孔子所說的,,然后孔子就成了不幸家庭教育的替罪羊,。 但是先要明確這句話到底來源于哪里?原話出自韓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韓非子是戰(zhàn)國時(shí)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跟儒家根本就是兩回事,。他的這句話,,經(jīng)過歷史不斷演變傳承而形成現(xiàn)在的俗語。他的理論也是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rèn)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意思差不多就是民眾多半是“刁民”,不用法律約束那還得了,。他認(rèn)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xiàn),,好吧,“打你就是愛你”,,果然有道理,。 【儒家思想啟示——法治德治并存】 那我們說說儒家思想是不是這么認(rèn)為的呢?請看《論語》中的這段話: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解釋如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孔子說,,領(lǐng)導(dǎo)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以政治體制來領(lǐng)導(dǎo),,再用法來管理,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罰他,。但是用法來管理人民,一般人會逃避,,鉆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責(zé)任、法律及處罰,,他還會自鳴得意,,認(rèn)為你奈何他不了,毫無羞恥心,。這個就是類似以法治國的觀念,,但是同時(shí)也提出了純粹的以法治國的弊端,人民還會“無恥”,。從這里看到了啟示,,僅用棍棒是教育不好孩子的,他以后犯了錯,,讓你不知道背著你,,逃避了你的責(zé)罰,反而會洋洋自得,,以后接著犯錯,,小錯變大錯,最終鬧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奔偃缫缘赖聛眍I(lǐng)導(dǎo),,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涵養(yǎng),以禮教化,。大家能自動自發(fā),,如果做錯了事,會有慚愧的心情,,這樣做到人人有恥,,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被動難受,,這就是有恥。這樣就達(dá)到了為政的目的,,也是咱們要說的,,教育孩子要用道德的感化,要教育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怕做錯了自己也會主動認(rèn)錯或者有慚愧的心理,,這樣就不會鬧到棍棒教育的程度。 從以上這段話看出來,,為政是法治,、德治并重,那我們教育孩子呢,,自然也是需要德治,、法治。先要德治,,實(shí)在沒辦法了,,萬不得已才用法治,而不是動不動大棒一揮,,法治到底,。 【怎么教育孩子——父慈子孝】 根據(jù)《論語》中的精神, “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再愛父親就是孝。父母從小對孩子關(guān)心愛護(hù),,這孩子也許不成器,,但是也不會太沒良心。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不管不問,,犯了錯就棍棒教育一番,,在外面受了氣,回家遷怒于孩子,,孩子的心里從小該有多大的陰影。等到這孩子長大了又要被扣上一個“孝”的帽子,,要感恩父母,試問如果自己沒有被真心關(guān)愛過,,你會付出真心去關(guān)愛別人嗎,?難怪儒家的傳統(tǒng)文化被一些人誤解和冤枉。 我們后來還有個說法,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边@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沒有“不是的父母”呢,?儒家里面說過,,父母不對怎么辦,“不違”,,意思就是不要對著干,,先好好勸,,勸了不聽也不要對著爭吵。真正的教育是雙向的,,父母要關(guān)愛孩子,孩子也自然會理解父母,。 【以德服人——付出真心】 從以上的中國文化中我們看到,,不管是為政處理大事,,還是小到教育子女,都要“道之以德”,,先用道德感化,,付出真心。棍棒只是最后萬不得已的手段,,濫用反而會起相反的效果,。“父慈子孝”,,乃至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這個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才是我們教育孩子應(yīng)該奉行的主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