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詢師 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朋友說,,“你都還沒結(jié)婚呢,,怎么對感情、婚姻這么有看法呢”,。似乎我的存在顛覆了他們“只有經(jīng)歷了,,才真正有發(fā)言權(quán)”的認知。 不過說起來,,這也并不是什么天賦,,也不是什么名師指路,僅僅只是接觸的東西多了,,為了不被其中包含的負面吞噬,、不被藏著的情緒嚴重影響,所以逼迫自己嘗試去“看清楚”,、“看的更清楚”當下與過去的種種,,而產(chǎn)生的附帶影響。 畢竟咨詢師嘛,,如果連自己都“把持”不住,,輕易的就被負面帶偏,那也就不可能影響到對方了,。 而我想你也曾用“只有經(jīng)歷了,,才真正有發(fā)言權(quán)”這句話來“拒絕”別人,也肯定被人用這句話拒絕過,。 那現(xiàn)在對比一下當時自己說這句話的心境,,以及被人說這句話的感受,你會不會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地方呢,? 我個人會偏向于覺得關(guān)于“說這句話的心境”的答案,,會類似于“請閱讀這段話,并回答作者在寫這段話的時候內(nèi)心的想法是什么,。而文章的作者盯著這個問題思考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么想的”,即我們心中除了不斷的重復(fù)“我沒被理解”,、“這不是我想聽的”外,,沒有更多的想法了。 而換個角度,,當我們被人說“你沒有經(jīng)歷過,,你不懂我”的時候,往往會產(chǎn)生“一腔熱血錯付”的感覺,,認為自己那么關(guān)心對方,、那么努力的陪伴對方,、那么用心的想要讓對方好起來,可收獲的卻是一句“你不理解我”,,內(nèi)心就像冬天里迎頭倒下灌進羽絨服的一桶冰水一樣,,不僅讓我們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也還讓我們覺得“你怎么這么不理解我的努力呢”,。 看樣子,,無論是說別人還是被人說,最終我們都會大概率處于感覺“他人不理解自己”的狀態(tài),。 明明是兩種不同的情況,,為什么最終卻都導(dǎo)向了相同的結(jié)果呢? 試想一下,,現(xiàn)在的我們剛經(jīng)歷了一段包含劈腿,、欺騙、付出極度不平等的感情,,內(nèi)心非常不舒服,,這會兒坐在咖啡廳的包間里在向朋友吐苦水。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了,,怎么會看上他,!現(xiàn)在想起來他先去陪那個女人,然后夜里又找我,,我都覺得惡心,?!?/span> “好了好了,,別氣了,姐妹,。誰年輕的時候沒愛過幾個渣男,,為他生氣不值得,以后好好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準了再說,。” “你說這話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確實當初沒看準,,但就因為我沒把人想那么壞,我就該被這么對待么,?發(fā)生這一切都是我的錯么,?” “沒有沒有,看我怎么可能說你呢,,你別生氣,。幾年前我跟你們哭的時候,,不也是因為認識一個不該認識的人嘛,現(xiàn)在也不那么氣了,,所以別太傷心,,都會好的?!?/span> “好什么好,,我以為你會理解我呢,可你說的我真的不愛聽,。他那么對我,,就這么算了?還都會好起來,?別開玩笑了,,我一定要治治他!” 細心的你一定發(fā)現(xiàn)了,。這類對話不僅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并且囊括了情感、職場和生活等多個方面,。而不知道在這段對話里,,你看到了什么呢? 女主確實經(jīng)歷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很不開心,。而叫朋友出來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吐苦水,,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借此讓自己的狀態(tài)好一些,。 女主的朋友愿意出來陪伴,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我想你也能從對話內(nèi)容中感受到,,她其實很看重女主,并且也真心想要讓女主的情緒好一些,。 只是,,女主似乎并不是這么想的。 這時候的女主正處于情緒中,,并不能夠客觀的看待問題,、并不能夠冷靜的與他人展開交流。雖然她跟朋友聊了一些東西,,但是因為情緒的影響,,她交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內(nèi)心的煩悶”。 但是這個時候呢,,內(nèi)心的煩悶往往已經(jīng)超出了自然調(diào)節(jié)能力的極限,,所以我們不自覺的對朋友產(chǎn)生了“希望你協(xié)助我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期待,。 那么,這場對話就變成了“我只負責帶著情緒講述我的經(jīng)歷”,,“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夠為我多說些話”,。即,我要說的內(nèi)容是“我這年經(jīng)歷了太多不好”,,我希望聽到朋友說“他真不是個東西”,、“他一定會遭報應(yīng)的”、“他不配,、他不值得”,。 而朋友并沒有按照女主的期待說出她想聽的話,所以女主就感覺到不被理解了,。 同時呢,,因為女主本來就處于情緒中,本來就已經(jīng)遭受了很多情緒上的打擊,,并且這些打擊里面已經(jīng)包含了來自前任的忽略,、不尊重、欺騙等,,所以這讓女主產(chǎn)生了“不被理解”,、“真心錯付”的感覺,那么,,在的心中已經(jīng)存在了“我沒有被理解”這個念頭,。 當然,這時候這個念頭主要是針對前任的,。不過在交流之后,,我們會不自覺的把這個念頭投射到對方身上,并因為對方確實沒有說符合自己心意的話,,而認為對方?jīng)]有理解我,。 接著呢,,我想你也看到了,,在對話中女主往往只是片面的看待朋友的話,只看到朋友話里的某一點,,甚至有時候還曲解了朋友的意思,。 雖然這時候情緒的影響確實是存在的。但是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在內(nèi)心中我們認定“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所以就會對“疑似不理解的信息”非常敏感,從而只看到這部分信息,。同時也會因為只看到相關(guān)的信息,,看不到完整的狀況,,產(chǎn)生新的“不被理解”的感受,加強了內(nèi)心的念頭,。 這就好像是我們故意在證明“我就是得不到理解”一樣,。 看完了比較頭疼、比較難理解的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比較平淡的,。 女主的朋友應(yīng)邀前來,那么她自然也是知道女主現(xiàn)在狀態(tài)不好,,自然也是帶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讓對方好起來”的目的的。 那么,,這時候我們不僅處于想要為對方做點什么,、想要起到點幫助的狀態(tài),并且也已經(jīng)做出嘗試和努力,。 得與失是同時存在,、兩位一體的。我們因著想要起到點作用,,所以付出了努力,;同時也因為有了付出,而不自覺的產(chǎn)生了一個期待和想要的結(jié)果,,即“我希望我真的起到作用”,,但我們遇到的只是一句“你不理解我”。 滿滿的期待換來的只是這么扎心的一句話,,我們的內(nèi)心肯定也不舒服,。但現(xiàn)在的不舒服還沒有很多,是我們能夠承受的,。 于是,,我們帶著可承受的難受,繼續(xù)想要起到點作用,。接著我們就更加用心,、更加努力想要讓對方開心,可雖然我們自認為“這個問題我真的已經(jīng)解釋的很好了”,、“我已經(jīng)很顧忌你的感受了”,,可獲得的不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等等的“你不理解我”,。 這樣一次次的扎心、一次次難受,,最終誕生出“你老說我不理解你,,其實你不也沒理解我”的想法,,似乎也沒什么奇怪的了。 雖然女主和朋友的對話到這里差不多就結(jié)束了,,可類似的情況在人生里還在不斷出現(xiàn),、不斷重復(fù),并且不斷的帶來很多后續(xù)影響,。 比如,,有了這次經(jīng)歷之后,我們可能對“被人理解”這件事情變得更悲觀了,,更認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理解”,。接著帶著這樣的念頭投入到新的社交中,再次失望,、再次感受到不被理解,,再次強化這個念頭。就這樣不斷重復(fù),、不斷重復(fù),,直到有一天我們對“理解”不再奢求,把內(nèi)心的話藏的更深,,對誰都略微有一些保留,。 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越活越孤獨吧,。 我知道可能當你看到這些之后,,內(nèi)心里會感覺到稍微有些悲涼,因為你期待中的世界不應(yīng)該是這個樣子的,。 但真的不好意思,,不僅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且我們都會遇到孤獨,,并且我們最終都不可能與他人達成完全的理解,。 這樣講,可能也挺讓你失望的吧,? 那,,有沒有因為這種失望,而在此刻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呢,? 是啊,,其實所謂的理解與不理解,本質(zhì)上就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沒有表露出來的那部分,,有沒有被人看到、有沒有被溫柔對待”,。 可能看到這里會勾起你不少的回憶,,甚至可能這些回憶會誘發(fā)失望,、悲傷與委屈,以及類似“如果我不可能得到理解,、如果連遇到那個理解我的人的可能都不存在,,那我干嘛要擁抱這個世界”這樣的想法。 還請先不要著急,。因為我并不想讓你不開心,、并不想讓你被失望包圍,而且失望叢生的地方,,定存在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內(nèi)心的不安是我們天生就有的,,所以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我們往往很難做到把自己的內(nèi)心完整的、真實的袒露出來,。 所以,,在我們遇到能看穿我們的偽裝,,看到背后的脆弱,并認真呵護這份脆弱的那個人時,,我們不僅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了,,還收獲到了濃厚的安全感。 看到帶來理解,,接納帶來安全,,我覺得這是這個模式中需要重視的地方。因為這代表著,,我們未必需要那個理解我們的人存在,,我們也可以成為那個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人,。 當然,,我知道在你的內(nèi)心中還是很期待那個人的。 但是當我們把“我們永遠不可能與他人達到絕對的互相理解”與“我們執(zhí)著于理解”放在一起時,,得出來的唯一有價值的信息就是“我們并沒有理解‘他人并不能真的理解我們’,、‘我們并不能絕對被人理解’這兩個事實”,于是才“執(zhí)著于被理解”,,才不斷的收獲“沒有得到理解”,。 所以,相對于“你不理解我”,,可能更準確的描述是“你盡力了,,但我把理解自己的責任放在你的身上,希望你替我完成我需要做的事情,可又忽略了你是你,,你不是我”,。 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說“人總要跟自己和解”的原因吧。 而相對于“我們不可能被人絕對理解”這個認知,,“我們都能逐漸成長為可以理解自己的人”這樣的態(tài)度,,要積極很多,不是么,? 但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把責任放在對方身上,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解決辦法,,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控制他人,。而如果把需要做的放在自己身上,反而具備了非常多的可能,,因為我們對自己還是有一定掌控力的,。 所以,如果你也總是感覺到不被人理解,,那也許你要做的不是悲觀,、厭世,不是對那些沒有理解自己的人滿是情緒,,而是: 嘗試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把自己從對“得到理解”的執(zhí)著中解脫出來; 嘗試去接受“自己沒有被理解”,、“自己沒有理解他人”的事實,; 嘗試去允許“自己沒有被理解”、“自己沒有理解他人”,; 嘗試去擁抱那個“雖然沒有得到足夠的理解,,但也掙扎著、努力著,,披荊斬棘堅定往前走”的自己,。 人生匆匆,不如意卻十之八九,,這一路,,辛苦你了。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我的文章能協(xié)助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