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導致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人的這種欲望
叔本華
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廣為世人所熟知,,除了他開創(chuàng)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以外,是他的“幸福哲學”讓人們對這位哲學家感興趣,。叔本華30歲時便創(chuàng)作了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是他的這本著作無人問津。到了他老年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附錄和補遺》,,其實就是對《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的補充說明和解釋,,其內容大都涉及人們的幸福問題,并且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正是這本《附錄和補遺》使叔本華一舉成名,,并且至此之后長期以來在西方哲學界居于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
叔本華整個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體系,,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而在該書的第一篇《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中,,對人們的痛苦問題進行了探討。關于人們的痛苦,,叔本華贊同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家,、奴隸厄披克德特的觀點,即導致人們痛苦的,,并不是貧窮,,而是貪欲。
概而言之,,一個人的幸福和其是否貧窮并無必然的關系,,雖然一個人過分的貧窮不利于其生活的幸福,但是依然有許多貧窮的人是幸福的,,依然有許多富裕的人是不幸福的,。這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并不矛盾,馬斯洛也承認一個人在一般的情況下遵循需要層次理論,,滿足了低層次的需要之后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但是例外的情況也有很多,,有的人即便處于貧窮當中也心滿意足,有的人卻能克服低層次的一些需要,,在低層次的需要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為了實現高層次的需要而努力,。其實,,中國古話“知足常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對生活的要求少一些苛求的人容易感覺幸福,而人的貪欲實在是幸福的大敵,。
確實就是這樣,,有的人覺得不幸福,認為其根源在于自己不夠富有,,賺的錢還不夠多,,并且堅定地認為一旦有了足夠多的金錢,,他肯定會幸福。于是,,他迫不及待投入到賺錢的行動當中,有了千萬的時候,,他想得到億萬,,有了億萬的時候,,他還想得到更多。人的貪欲是很害人的,,永無滿足的一日,。
我們的生活是充滿了各種不幸的,此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我們無法做到事事如意,,那么與其讓自己因為不如意事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倒不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將心思用在那不如意的“十之八九”,,而是好好把握好自己如意的那“十之一二”。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自己不擁有的東西上,,不要集中在自己不順利的那些事情上,而是要想到自己擁有什么,,并且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列出重要性程度,,采取防止其喪失的措施。
實際上,,人們的困苦,、苦惱、痛苦,,并不是因為自己貧窮而產生的,,并不是因為自己擁有的不夠多,,而是自己的貪欲造成的,,試圖擁有的東西過多,,但是實際上能夠擁有的遠不如試圖擁有的,,從而導致了痛苦,。
叔本華總結說:“一切幸福都建立在我們可能要求的和實際獲得的兩者之間的比例關系上,。”如果比重過大,,我們就會感覺痛苦。人生要過得幸福,,就需要降低自己的欲望,不要向生活要求過多,。我們要將注意力用在防止喪失已經擁有的東西方面,,而不是用在去追求更多的東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