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末路狂奔,最后陷到十面埋伏的境地,,耳邊四面楚歌,,項羽驚問屬下,“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夜不能寐,飲酒帳中,,慷慨悲歌,,他在垓下吟出了一首著名的詩歌,,后世稱為《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的力量可以拔山,,我的氣概足夠蓋世,!但卻被時運所拋棄,連我最愛的烏騅馬,,都不向前奔跑呀,!烏騅馬兒不向前,我也毫無辦法呀,!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呀,! 詩歌第一句唱出了項羽本人所具有的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可接著卻是對時運不濟,、烏騅不前的抱怨。在項羽看來,,他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就是這匹良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句話說,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他最主要的戰(zhàn)友就是烏騅馬,,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向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 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唯一憂慮的,,牽腸掛肚的,是他摯愛的陪伴他東征西討的美人虞姬的前途與命運,。從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即使是鐵石心腸、殺人如麻的西楚霸王,,也會有在愛的面前不免匍匐拜倒的浪漫情懷,,但我們從全詩看不出項羽的悔恨和反思,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時運不濟和上天的不眷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強烈地迷信自己力量的強大,自負且自傲,。 對于一個出身于名門之后的不世出的天才勇將項羽來說,,承認自己因能力不足而失敗,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與此正相反,,劉邦在統(tǒng)一天下回到故鄉(xiāng)江蘇沛縣時,也吟唱了一首著名的詩歌,,《大風(fēng)歌》,。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fēng)勁吹啊浮云飛揚,我統(tǒng)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xiāng),。我回到故鄉(xiāng)啊思慮良多,,怎樣得到勇士啊去替我鎮(zhèn)守四方! 詩歌第一句中的“云”是劉邦本人的自喻,,意思是“我(劉邦)在狂風(fēng)中飛舞”,。“大風(fēng)”一詞,,既指時代的大風(fēng),,也指那些幫助他打天下的部下掀起的狂風(fēng)。 但詩篇的著重點是最后一句,,劉邦沒有繼續(xù)沉浸在勝利后的巨大喜悅與光環(huán)之中,,而且是筆鋒一轉(zhuǎn),,寫出內(nèi)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他希望得到猛士,,讓他們守衛(wèi)天下,,而不是說依靠自己治理天下。 歸根到底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部下的努力,,依靠諸侯和民眾的支持來守衛(wèi)天下。這種想法與始終固守自己力量的項羽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兩個人的詩,一首是面臨人生最大挫折時所作,,一首是面臨人生最大成功時所作,。兩首詩各自鮮明地表明了二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項羽在吟完生命的絕唱后,,猛然向劉邦軍隊的包圍圈沖去,,東城快戰(zhàn),來回沖殺,,酣暢淋漓。當(dāng)他來到長江北岸的烏江渡口時,,烏江的亭長正備好船只等候著他,。如果從那里渡江過去,故鄉(xiāng)就近在咫尺,,還可卷土重來,。然而項羽拒絕了亭長的好意,仰天長嘆,,大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說完他將最愛的烏騅馬贈與烏江亭長,,再次去迎擊漢軍,,最后自刎而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劉邦開創(chuàng)的大漢帝國,,是繼大秦之后的又一個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分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被承認的皇帝共24位,享國4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