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導讀:這首詞通過對金陵景物的贊美和歷史興亡的感喟,,寄托了王安石對當時朝綱不振的擔憂和對國家積貧積弱局面的關(guān)心,,表達出身為政治家的詞人那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居安思危的憂國情懷。身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居安思危,、憂國憂民,。 上闋寫金陵之景: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登上高樓憑欄極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清秋的晚景,天氣剛剛開始蕭肅,。千里奔流的長江澄澈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張滿了帆在夕陽中來回穿梭,,酒旗迎著西風在街道上飄揚,。華麗的畫船出沒在淡云深處,江中洲上的白鷺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圖畫也難把它表現(xiàn),。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登臨送目”,,詞人以“登臨”領(lǐng)起,,以“送目”達意,表明這首詞所寫內(nèi)容既是登高所見,,又有望遠所思,,為整首詞拓展出一個高遠的視野,遼闊的胸襟,?!八汀弊钟玫脴O其形象傳神,既有動作的表述,,又有形象的刻畫,,給人以生動的畫面感和無限的想象空間,把讀者的目光吸引到了詞人的筆端,,就好像詞人的筆是一個攝像鏡頭,,展現(xiàn)在我們目前的是一幅漸遠的遼闊畫面,而我們思維,、意念和目光都在隨著詞人攝像鏡頭的不斷推進,,由近及遠,眺望到遠方,。而簡短的“四個字”中,,足見王安石的寫作功力,更體現(xiàn)出詞人在遣詞造句方面所下的功夫,。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jié),?!?strong>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應(yīng),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xiàn)出一種悲秋氛圍。為下闋的懷古所描述的遙遠時空作鋪墊,。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映入眼簾的是晚秋季節(jié)特有的白練般清澈的江水和連綿不斷的翠綠山峰,?!?strong>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臨送目”——登高遠望即可縱目千里,;下啟“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全景式描寫,,景象開闊高遠、氣勢大氣磅礴,。“澄江似練”在此與“翠峰如簇”相對,,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謹,、工整,構(gòu)圖上還以曲線綿延與散點鋪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呈現(xiàn),將一幅大美的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大背景下對景物的描寫,?!?strong>殘陽”“西風”,點出時下是黃昏時節(jié),,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酒旗”“歸帆”暗寫在秋日黃昏里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整個江邊的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詞人王安石在此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活靈活現(xiàn)的展示了出來,,而且進一步開拓了觀察的視野,,上至天空中飄浮的彩云,下至長江里翻飛的白鷺,,無一不是登高遠望的收獲,?!?strong>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表明遠在天際的船罩上了一層薄霧,,水上的白鷺紛紛從銀河上驚起?!?strong>云淡”“鷺起”,,動靜相生,描繪出在廣漠的空間上,,隨著征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而眼前所見,,美不勝收,難以盡述,?!爱媹D難足”,是對上闋的總結(jié),。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下闋寫懷古之情: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回想往昔,,奢華淫逸的生活無休止地互相競逐,,感嘆在朱雀門外結(jié)綺閣樓,六朝君主一個個地相繼敗亡,。千古以來憑欄遙望,,映入眼簾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歷史上的得失榮辱。六朝的風云變化全都隨著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后庭》遺曲,。 “念往昔”,承“登臨送目”,,由登臨所見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登臨所想,,也呼應(yīng)了題中“懷古”的題意?!澳睢弊直砻魇窃~人在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 “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華表面掩蓋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詞人王安石再次僅用四個字,,就把六朝古都過眼的繁華,奢靡的煙云,,一一展示了出來,,給人以無盡的思索的空間和想象的畫面。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接著一聲嘆息,運用典化手法,,再現(xiàn)了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后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場景,。這是亡國的悲劇藝術(shù)縮影,,嘲諷中深含嘆惋之意?!?strong>悲恨相續(xù)”,,是指其后的統(tǒng)治階層不以陳后主享樂亡國為鑒,依然揮霍無度,,沉溺酒色,,因此,江南各朝,相繼覆亡,,空余遺恨,,令今人嗟嘆不已。 念往昔,,繁華競逐 “千古憑高對此,,謾?quán)禈s辱”,千百年來,,人們只是枉自嗟嘆六朝的興亡故事,。但空嘆興亡,又有何益,?詞人在這里表現(xiàn)出一個政治家深邃的思想和其雄偉的氣概,;不僅批判了六朝亡國之君的荒淫誤國,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嘆興亡之情,,言外之意:僅僅只有感嘆是不夠的,,需要付諸于實際行動。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借“寒煙衰草”寄自己惆悵之情。詞人巧妙地化用竇鞏《南游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眷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之意,,感嘆:去的畢竟去了,,六朝舊事已隨著時代的腳步像流水一樣的消逝了,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颯之景,,已不能再見到什么,。這兩句是借眼前的自然景象與歷史的興衰形成對比,抒發(fā)詞人對今朝宋仁宗不能以史為鑒采納自己“變法”提案的強烈不滿情緒,。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王安石在這里借用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詩意,,抒發(fā)了自己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記了亡國之恨,是統(tǒng)治者的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在此強化了自己對宋仁宗執(zhí)政時期的朝綱不振想象的不滿和擔憂,。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整首詞以壯麗的山河為背景,歷述古今盛衰之事,,抒發(fā)王安石對當時社會發(fā)展之感,,立意高遠,筆力峭勁,,體氣剛健,,豪氣逼人,雖多處化用前人詩句,,卻不著痕跡,,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功底。所以,,這首詞被人們把它與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起,,譽為“共開豪放詞之先聲”的詞作。 關(guān)于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知府時,寫有不少詠史吊古之作,,此詞應(yīng)作于當時,。所以,有學者認為這首詞即寫于此時,。 但也有學者認為:此詞應(yīng)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時期,。對于這種說法,,本文作者并不贊同。因為,,二次被罷相后的王安石,,其心理雖然對宋神宗推行“變法”不力懷有不滿,但在那個時候,,宋神宗依然繼續(xù)推行著王安石的變法政策,,所以,王安石對宋神宗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意還是比較濃厚的,,他對變法的前景雖然有所擔憂,,但依然懷有熱切的希望。因此,,在他后期作品中,,尤其是幾首《歌元豐》詩作中,明顯表現(xiàn)出對宋神宗的認可與贊美。而此篇所書內(nèi)容,,則完全是借古諷今,,對當時的朝政持否定態(tài)度。 因此,,本作者認為:這篇詞作應(yīng)是寫于宋仁宗或宋英宗時期,,而不是寫于宋神宗時期,當作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之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不被采納之時,。所以,王安石才會在詞作中發(fā)出:“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strong>的警世之語,。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