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張仲景在治病立方上,,非常重視后天脾胃,,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時(shí)時(shí)刻刻注意顧護(hù)后天脾胃之本,,重視保護(hù)胃氣,。 其具體表現(xiàn)在: 01 啜稀粥法 即服藥后須啜熱稀粥,既可以增強(qiáng)藥力,,又能保護(hù)胃氣以扶正祛邪,。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理中湯,,“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三物白散,,如藥后仍不利,則“進(jìn)熱粥一杯”,,以助巴豆溫下寒實(shí)之藥力,。 02 使用姜草棗法 如小柴胡湯使用用柴胡、黃芩,、半夏和解少陽,,人參,、大棗、生姜,、甘草等補(bǔ)中和胃之,。又如十棗湯中使用大戟、甘遂,、芫花,,首先使用大棗肥者十枚,既可減輕藥物毒性,,又可顧護(hù)脾胃,。 03 使用粳米法 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與桃花湯中皆有粳米,,粳米能夠補(bǔ)益中氣、和中養(yǎng)胃,、滋補(bǔ)胃津,。 04 使用蜜丸法 如烏梅丸以溫?zé)崛肫⑽钢幱榷啵乙悦圩魍?,資助胃氣,,以防重傷脾胃。又如大黃?蟲丸治療虛勞干血,,以祛瘀血為主,,兼顧扶正,并以丸劑緩緩圖功,。 05 使用飴糖法 如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大建中湯,、當(dāng)歸建中湯都用到了飴糖,。飴糖在此方中補(bǔ)氣養(yǎng)血,溫中填虛,。 06 白飲和服法 仲景將粳米湯用于臨床,,稱作“白飲”,緩毒護(hù)胃,。如三物白散,、四逆散、五苓散,、半夏散及湯,、牡蠣澤瀉散以白飲和服者。柯琴《傷寒論注》:“白飲和服者,甘以緩之,,取其留戀于胸,,不使速下耳,散者散其結(jié)塞,,比‘湯以蕩之’者更精”,。 07 禁用寒涼藥 脾胃素虛之人,禁用寒涼藥,,顧護(hù)脾胃之氣,。如《傷寒論》有言“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醫(yī)案舉例】 姜某,女,,60歲,。初診:2017年12月26日。 主訴:胃脘部脹滿10年余,,加重伴反酸1年,。 病史:1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胃脘部脹滿不適,于外院行胃鏡檢查后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間斷口服藥物治療(具體不詳),,近1年上癥加重并伴反酸,平素偶有胃脘部隱隱作痛,,未系統(tǒng)治療,,逐漸加重,就診于我處,。 刻下:胃脘部隱痛,,納少則飽脹,飲食不慎則易嘔吐,,胃脘部怕涼,,喜暖喜按,易煩躁,,口苦,,手足不溫,食欲差,,寐差,,二便尚可,。舌淡,,苔白略膩,脈弱。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Barrett食管,。病理示:(中度)腸上皮化生。 中醫(yī)診斷:痞滿(寒熱錯(cuò)雜),。 西醫(y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治法:辛開苦降,和中除痞,。 方宗:半夏瀉心湯,。 處方:姜半夏10g,黃芩15g,,黃連5g,,干姜5g,炙甘草10g,,海螵蛸20g,,煅瓦楞子25g(先煎),吳茱萸5g,,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15g,厚樸10g,,焦梔子10g,,茯苓30g,炒白術(shù)10g,,牡丹皮10g,,青皮15g,陳皮15g,,紫蘇梗15g(后下),,生姜、大棗為引,。10劑,,水煎服。 二診:2018年1月8日,。胃脘部脹滿伴反酸好轉(zhuǎn),,便不暢,余癥同前,。上方去炒白術(shù),,改加生白術(shù)25g,蒲公英25g,,連翹15g,,木香10g,郁金20g,生麥芽15g,。10劑,,水煎服。 三診:2018年1月29日,。胃脘部脹滿明顯改善,,偶有反酸,略煩躁,,偶有口干,,食欲改善,余癥同前,。上方青皮減至10g,,加炒柏子仁10g,生地黃15g,,玉竹15g,。10劑,水煎服,。 繼服半年余,,諸證明顯好轉(zhuǎn),偶有飽脹,、口干,。 【按語】 患者以胃脘部脹滿10年余,加重伴反酸1年為主癥,,中醫(yī)診斷為“痞滿”,。 胃脘部隱痛,納少則飽脹,,飲食不慎則易嘔吐,,胃脘部怕涼,喜暖喜按,,伴易煩躁,,口苦,手足不溫,,食欲差,,寐差,二便尚可,。舌淡,,苔白略膩,脈弱,。中醫(yī)辨證“寒熱錯(cuò)雜”,。 患者年七旬余,,年老久病,臟腑功能衰退,,脾胃功能受損,出現(xiàn)運(yùn)化受納功能失常,,寒熱錯(cuò)雜于中,,升降失司,氣機(jī)壅滯,,日久發(fā)為本病,。 治以辛開苦降,和中除痞,,故用半夏瀉心湯為主方以辛開苦降,。另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珍珠母,、夜交藤安神;茯苓,、厚樸,、半夏、生姜,,取半夏厚樸湯行氣散結(jié)之功,;白術(shù)、大棗健脾益氣,;牡丹皮清熱,,更防肝郁化火而乘土;青皮,、陳皮,、紫蘇梗疏肝行氣調(diào)中,散結(jié)消滯,;吳茱萸溫中行氣,,與黃連相伍為左金丸之意,助抑酸作用,;焦梔子除煩,,與干姜配合為梔子干姜湯,加強(qiáng)清上溫下之效,。 二診胃脘部脹滿伴反酸好轉(zhuǎn),,便不暢,余癥同前,。效不更方,,上方去炒白術(shù),,加生白術(shù)運(yùn)脾通便,加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jié),,加木香、郁金行氣解郁,,生麥芽消食和中,。 三診胃脘部脹滿明顯改善,偶有反酸,,略煩躁,,偶有口干,食欲改善,,余癥同前,。患者有傷津的表現(xiàn),,青皮能破氣傷津,,故減量,加炒柏子仁安神通便,,加生地黃,、玉竹養(yǎng)陰生津。 《傷寒論》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此案患者胃脘部脹滿為痞證,,反酸,口苦,,納少飽脹,,胃脘部隱痛,易煩躁而又有胃脘部怕涼,,喜暖喜按,,手足不溫,正是寒熱錯(cuò)雜,,脾胃升降失調(diào),,氣機(jī)壅滯所致,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平調(diào),。 《傷寒貫珠集》云:“痞者,滿而不實(shí)之謂,,夫客邪內(nèi)陷,,即不可從汗泄,,而滿而不實(shí),又不可從下奪,,故唯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結(jié),,黃連,、黃芩之苦,能泄其滿”,。 《傷寒來蘇集》曰:“用黃連,、干姜之大寒大熱者,,為之兩解,,且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 劉渡舟也認(rèn)為:“心下位于胸腹之間,,乃氣之上下要道,故陰陽交通不利則作痞,,痞者塞也,,氣滯而不行。氣機(jī)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氣不降而生熱”,治療當(dāng)調(diào)和陰陽,,故用本方清上溫下,,苦降辛開,寒熱并用,,以和脾胃,。 該患者用本方辛開苦降為基礎(chǔ)治療,暢通中焦氣機(jī),,另根據(jù)病情予以行氣解郁,,散結(jié)消滯等藥物加減,如此寒熱得以調(diào)和,,脾胃升降得以如常,,痞滿得以消散,疾病漸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