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常所用的“歷史”一詞源于古希臘語,,其本意是“調查/探究”。古希臘史學的代表人物有希羅多德(前484-425年),、修昔底德(約前460-400年)和色諾芬(前430-354年),。 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被譽為西方的“歷史之父”。他的名著《歷史》又名《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視野廣闊,,是一部以希臘為中心的世界歷史,。修昔底德曾任雅典將軍,在伯羅奔尼撤戰(zhàn)爭中率領軍隊對斯巴達作戰(zhàn),,戰(zhàn)后回雅典從事著述,,寫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共8卷。色諾芬主要著作有《希臘史》,、《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 、《斯巴達政體論》,、《回憶蘇格拉底》,、《家政論》、《論稅收》等十余部,。 古希臘史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人本觀念,。這就是人的歷史的敘述,人的行為,、目標,、成敗的歷史。人本主義的基本出發(fā)點是“認識你自己”,,即認識人類自身的歷史,。史學中人本思想的最后歸宿在于:歷史的功用不是為神唱頌歌,而是保存人類的功業(yè),,教育后世,。從記神事發(fā)展到記人事,從用虔誠的筆調記下神明的恩賜發(fā)展到用批判的精神記載人類的功業(yè),,這是希臘史學誕生的一個標志,。歷史記載人事,,垂訓后世,成為古希臘史學家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兩千多年來,。希臘古典史學遺產成為指導和鼓舞西方史學前進的明燈。 古希臘哲學在人類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F代西方各國的“哲學” (Philosophy)一詞都源于古希臘語,。古希臘的“哲學” 一詞的原意是“愛智”,即“熱愛智慧”的意思,。 (1)古希臘哲學的特點: 第一,,哲學與科學交織在一起。 第二,,古希臘哲學具有樸素,、生動的特點。 第三,,古希臘哲學充滿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2)古希臘哲學的四個發(fā)展階段:一,、早期自然哲學階段,;二、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三,、哲學的綜合和系統(tǒng)化;四,、后期或晚期希臘哲學,。 第一階段:公元前7世紀至前6世紀,哲學家重視宇宙本原的研究,。這個階段的哲學被稱為自然哲學,,主要哲學流派有: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愛非斯學派,、愛利亞學派等。米利都學派是古希臘的一個唯物論哲學派別,,其共同特點是:認為世界萬物由物質構成,,并力圖為世界多種多樣的事物尋找一個共同的本原。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約前624年-前547年),、阿那克西曼德(前610年-前546年)和阿那克西美尼(前585至前525年)。泰勒斯被視為第一位哲學家,,他認為萬物歸于一,,萬物的本原為“水”,。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原為“無限”,一切生于無限復歸于無限,,而無限本身則不生不滅,。阿那克西美尼認為萬物的本原為氣,氣有稀散凝聚的二元對立運動,,并由此產生萬物及其變化,。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但也有某些樸素辯證法思想,。這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畢達哥拉斯(前580-500年),,他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哲學研究團體。該學派把“數”視為事物的本原,,認為“數”構成宇宙的“秩序”,, “數即萬物”。 愛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巴門尼德和芝諾(皆生于前6世紀-前5世紀之間),。這一學派把千變萬化的世界歸之為虛幻的假象,,認為惟一真實的是“存在”。存在是單一的,、有限的,、不變的、不可分割的,。他們否定事物的發(fā)展變化,。為了論證運動變化之不可能,芝諾提出若干命題,,其中之一是“飛矢不動”,,它們被稱為“芝諾悖論”。 愛非斯學派的赫拉克利特(前540年前470年)被稱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都是永恒的,、符合規(guī)律地燃燒和熄滅的火。他提出“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還認識到了物質運動變化的原因在于對立面的斗爭,,任何現象和事物都含有內在的矛盾,。 德謨克利特(前460年至公元前370年)是最杰出的唯物論哲學家和淵博的學者。他提出了水,、土,、氣、火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四個元素(即四根說),。德謨克利特對早期希臘哲學進行綜合,,提出了原子論,。 第二階段: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研究的重點由自然轉移到人類社會,,代表人物是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 公元前 5世紀,希臘出現了一批關心社會問題,、以教授修辭術及倫理,、政治知識為業(yè)的知識分子,他們被稱為智者或詭辯家(Sophists),。他們一般傾向于否定宗教和懷疑現實,,代表人物有普羅塔哥拉、高爾吉亞和安提豐等,。普羅塔哥拉(前481-411年)被認為是第一個收費傳授知識的教師和第一位著名的詭辯家,。他有一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其中的相對論觀點打破了當時僵化的思維方式。 蘇格拉底拖走醉生夢死的亞西比德 蘇格拉底(前469 - 399 年)被視為最后的智者,,甚至被稱為第一位倫理哲學家,。他認為自然界是神所創(chuàng)造的,人的理性是不能夠也不應該去認識,,人只能“認識自己”,。他經常與人探討的是關于真理、正義,、德行等的一般概念(定義)的問題,,并通過反問方式使對方得出正確的認識,這被稱為“助產術”,;并且,,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識即美德”,。他認為靈魂不死,,但惟有高尚者的靈魂不死且圣潔。他主張精英治國,,只有德才兼?zhèn)湔卟庞匈Y格治理國家,,因此最終被判處死刑。 第三階段: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tǒng)化階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圖(前427年至前347年)和亞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 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并把蘇格拉底的學說改造成了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使希臘的唯心論哲學發(fā)展到了頂峰,。在政治理想得不到實踐后便立館授徒、潛心于著書立說,;他的著作主要有《美諾篇》、《斐多篇》,、《理想國》,、《泰阿泰得篇》 、《巴門尼德篇》,、《智者篇》,、《蒂邁歐篇》和《法篇》等。 他認為世界有兩個:理念(本體)世界和物質(現象)世界,,物質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圖理念論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是基于理念建立的理想國,。在這個國家中,,人分為三等,柏拉圖的理想國有三個等級,,品德高尚且具有智慧的哲學家是治理者,;強壯勇敢的武士是保護者,節(jié)制勤勞的農民和工商業(yè)者是勞動者,;三個等級各從其事,、 各安其分,便可使國家達到 “正義”,。 西塞羅稱,,“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前384-322年)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著作廣博無比,現存論文只有40余種,,主要有《工具論》,、《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雅典政體》等,。他對哲學,、歷史、邏輯,、政治,、數學,。物理、地物和醫(yī)學等領域都有精深研究,,在許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卓越的見解,。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動搖于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他認為自然界本來是客觀存在的,,是無可懷疑的,,因此不需要另外尋找自然界存在的根據。他認為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多余的,,這具有一定唯物主義傾向,。但在進一步解釋物質世界時,亞里土多德卻走上了二元論的迷途,,認為一切客觀事物都是由形式和質料構成的,,而形式比質料更為重要,最終陷入了唯心主義泥潭,。 亞里斯多德的政治思想屬于溫和的民主派,。他認為作為“城邦動物”的人,應當是城邦的積極公民,。主張以中庸之道治國,,不管何種政體,只要能夠兼顧所有公民的利益便是良性政體,。 亞里士多德被譽為“一切哲學家的老師”,。后世的西方哲學起源于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被視為他們的注解,。 第四階段:后期希臘哲學,,興起于公元前4世紀、流行于希臘化時代,,代表派別有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和犬儒學派。 伊壁鳩魯(前341-270年)繼承和發(fā)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即原子),,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和條件。在認識論上,,伊壁鳩魯肯定感覺是認識的來源,。他還指出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隨肉體死亡而消散,,因而他反對由于對神和死的恐懼而產生的迷信,。 伊壁鳩魯的基本倫理思想,是人應該修身養(yǎng)性,求得心靈平靜以擺脫命運的支配,;人生最高的幸福就是快樂,,但這種快樂并不是指粗鄙的享樂,而是指擺脫肉體痛苦和精神紛擾的那種境地,。他的基本政治觀點是,,建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過幸福的生活,人們在自愿的基礎上結成社會國家,;但反對把正義看成某種永恒不變的自然秩序,,而肯定它是“約定”的結果。 斯多亞學派,,或稱斯多葛學派,其創(chuàng)始人是塞浦路斯島的芝諾(前336-246年),。這個學派早期的哲學思想追隨赫拉克利特,,承認客觀世界是由火而生、由火而滅,。但卻把他所說的存在規(guī)律解釋成一種“宇宙理性”,,正是這種“宇宙理性”決定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宣揚整個世界都是由神安排好的,,這就完全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宿命論,。在倫理學上,他們把恬淡寡欲,、艱苦地生活作為最高道德目標,。這種思想成為后來早期基督教教義的來源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