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歷史課,,老師講到《馬關(guān)條約》的時候,心里面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何日本選擇在馬關(guān)(日本稱下關(guān))與清廷李鴻章議和,?”老師的解釋是:“這里是顯示日本軍事實力的最佳地點,。日本軍艦駛向大陸,通過馬關(guān)外面的海狹的情境,,能震攝清廷使節(jié)團,。”但這解釋未免難以服眾,,難道見識廣博的伊藤博文及陸奧宗光,,真的會認為這樣就能夠震攝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李鴻章?這場談判歷時 29 天,,談判時間之久實在看不出李鴻章有因景觀而感受到壓力,。究竟是伊藤、陸奧選址策略不周,,或是李鴻章信念堅定,,不為所動?這好奇驅(qū)使我福爾摩斯上身,,不得不深究下去,。有關(guān)日本選擇在馬關(guān)簽訂《馬關(guān)條約》的解釋可大致上分為“炫武論”及“河豚論”。“炫武論”基本上是延伸日清講和紀念館的官方說法,,透過春帆樓窗戶可看到海峽里進出的日本軍艦,,這給剛經(jīng)歷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李鴻章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威脅,有利伊藤博文等人談判,。后者的“河豚論”則是指伊藤博文酷愛吃家鄉(xiāng)的河豚,,所以用他的號“春畝山人”,和窗外關(guān)門海峽上的帆影,,為這家店取名”春帆樓”,,并簽發(fā)了日本第一號的河豚許可證。然而,,”戀豚情結(jié)使伊藤博文選擇了馬關(guān)”不過是大眾對伊藤博文飲食嗜好的想象罷了,。 中日雙方代表在日本馬關(guān)的春帆樓展開和談對于選擇在馬關(guān)簽訂《馬關(guān)條約》的說法有很多種,,但不管是久米正雄的《伊藤博文傳》、伊藤之雄的《伊藤博文:創(chuàng)造日本之人》,,還是由陸奧宗光親手撰寫的《蹇蹇錄?甲午戰(zhàn)爭外秘錄》等數(shù)據(jù),,都沒有提供真正的原因。正如馬關(guān)市立歴史博物館的松田和也學員在一次訪問中所說,,選擇馬關(guān)的說法紛陳,,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確的。近年,,一封由伊藤博文發(fā)給戰(zhàn)前主要報紙之一《戰(zhàn)時新報》記者足立荘的書信,,在日本松江市島根大付屬圖書館展出,。當時身在廣島的伊藤向索取戰(zhàn)爭資料的足立,,透露了外務省井上勝之助趕赴馬關(guān)、陸奧宗光到來廣島等事情,,并略提及當時會議選址的概況,。書信寫到“選擇在廣島,抑或馬關(guān)進行會面,,尚未決定,。兩至三天內(nèi),應該大抵決定好,?!边@幾句話暫時或許仍不能解開謎團,但至少供了思考的新方向──“放棄廣島”,。清廷曾向日本派了三次議和的使節(jié)團,,李鴻章到馬關(guān)時已經(jīng)算是第三次。我們或能從前兩次的訪日使團的情況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來推測第三次會面的選址原因。1894 年 10 月,,甲午戰(zhàn)事連連失利,,恭親王等軍機大臣得悉旅順口后路屏障金州失守后,隨即發(fā)出密信到天津,,希望李鴻章能夠促成和議,。李鴻章與張蔭桓商議后,決定另外派遣德國籍稅務司德璀琳,。德璀琳頗受李鴻章倚重,,他曾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促成了《中法簡明條約》,被李鴻章視為外交顧問,。10 月 25 日,,德璀琳攜數(shù)名隨員從天津出發(fā),,29 日抵達神戶。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立刻致電前首長伊藤博文,,表示反對,。因為伊藤曾一度想接見德璀琳,陸奧認為德璀琳沒有正式資格,,同時也提醒伊藤“若清廷任命外國人為全權(quán)代表,,會引起外國干涉”,而這正是伊藤最不希望發(fā)生的事,。11 月 26 日,,陸奧與伊藤商議后,趁著德璀琳在神戶等待之際,,陸奧正式拒絕清廷的議和條件“中國允朝鮮獨立,,并支付日本軍費”。陸奧同時指出若清廷真心議和,,便應派出合資格的全權(quán)大臣與日本談判,。11 月 29 日,伊藤正式透過外務省拒絕德璀琳的會見請求,,為清廷第一次非正式出使畫上句號,。1894 年 12 月11 日,光緒,、慈禧召見張蔭桓,,同意派員在上海與日本會談。在戰(zhàn)爭中明顯占上風的日本自然不會答應,。談判既然得在日本進行,,清廷在 12 月 20 日為了交通便利起見,提出在長崎會談,,但日本在 27 日卻選了廣島作為會談地點,。此時,由于清廷內(nèi)部對“議和”仍有分歧,,張蔭桓一行人直到來年 1 月 26 日才從上海啟程出發(fā),。1895 年 1 月 30 日,張蔭桓一行人在神戶上岸,,并在下午換船,,于翌日上午 10 點到達廣島。結(jié)果,,清廷代表又因全權(quán)書不符合國際標準,,再一次被拒在門外。清廷代表最后在 2 月 4 日離開廣島,,前往長崎,,2 月 11 日登船返國,。事實上,被拒絕的主因是陸奧認為這次時機尚未成熟,,早有拒絕談判之意,,這點伊藤也同意。另一原因是,,伊藤及陸奧對來使的資格有所質(zhì)疑,。在第二次的會面前夕,談判雙方顯然對會面地點都抱有各自的考慮,。清廷以交通便利為由,,即使無法在上海會面,也想在行程較短的日本長崎進行談判,,但清廷的意見不被接納,,會面最終由日本定于在廣島進行。日本選擇廣島的原因與清廷差不多,,大概也是為了節(jié)省伊藤等人的交通時間,。第一次會面前夕的 1894 年 9 月 13 日,,日本政府指揮日軍的大本營 [7] 移師到廣島,,因為廣島是甲午戰(zhàn)爭期間日軍主力部隊的出發(fā)地,也較為接近戰(zhàn)場,。甚至,,天皇與伊藤在 13 日乘火車前往,15 日就到達廣島了,。顯然而見的是,,即使廣島對日本代表來說比較方便,雙方在選擇談判地點的時候,,主要考慮仍然是“距離”,。這也說明除了馬關(guān)外,廣島其實也還在第三次會面的地點候選名單內(nèi),。那么,,為何最終放棄廣島而選擇馬關(guān)呢?在整個中日交涉過程中,,由陸奧作主先后拒絕了清廷的第一、第二次使節(jié)團,,可見伊藤十分倚重陸奧,,也在關(guān)鍵時刻采納他的意見。自從日本拒絕清廷第二次使節(jié)團后,,國際局勢出現(xiàn)了不穩(wěn)的情況,。日本一直想占有由中國通往朝鮮的咽喉──遼東半島,。但歐洲列強對此態(tài)度轉(zhuǎn)為強硬,紛紛表示不允許日本從中國大陸割去任何一寸土地,。若不及早進行談判,,歐洲列強勢必進一步干涉。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日本想盡快促成兩國談判,,破例在 1895 年 2 月 17 日主動向清廷提出他們的談判基礎(chǔ),其中包括:軍費,、朝鮮獨立,、割讓土地和規(guī)范將來交往等條件。18 日,,日本進一步表示希望李鴻章?lián)吻逋⒌娜珯?quán)大臣,。當中也征詢了清廷關(guān)于會面地點的意見。日本急于談判的心情,,可早見于伊藤在 2 月初拒絕第二次清廷使節(jié)團的時候,,私下與伍廷芳見面的一段小插曲。伊藤向伍廷芳表示,,如果派恭親王或李鴻章出使,,他本人甚至愿意前往中國談判。接著,,伍廷芳詢問伊藤具體地點,,他暖昧地回答:“可能是旅順”。但是到了次日,,伊藤的口氣又改為:“可能是旅順,,也可能是其地方”??梢?,為了盡快達成談判,伊藤甚至想過放棄日本主場之利,,但是當時陸奧并不是這樣想的,。2 月 26 日,陸奧收到清廷的回復,,清廷答應任命李鴻章為全權(quán)大臣,,希望就 17 日所收到的電報進行商議。清廷如此迅速回復,,其實是意識到每失去一天,,就有失去更多金錢與土地的危險。兩國都急于談判,可謂一拍即合,。27 日,,陸奧致電伊藤,主張以馬關(guān)為談判地點,。3 月 2 日,,清廷便正式接到通知。在當時,,伊藤甚至想在中國或離中國較近的地方舉行談判,;他并不想花時間在這問題上糾纏,只想在地點方面稍作遷就,,以平衡各方的意愿,,盡快促成談判。不同于伊藤的選擇傾向,,陸奧的選擇一方面是確保廣島會面以來的主場之利,,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響應中國,。由大本營所在地廣島到馬關(guān),,只需要數(shù)小時的船程。如果陸奧在 3 月 17 日晚上離開廣島,,18 日抵達馬關(guān),;3 月 19 日,如果伊藤在清晨時段,,從宇品(當時廣島南面的港口,,即今天的廣島港)出發(fā),大約會在早上 8 點抵達馬關(guān),。由于船程不長,會議期間遇上任何突發(fā)狀況,,也能第一時間回到大本營實時處理,。而由天津前往馬關(guān)只需要大約三到四天的時程。由于 3 月 13 日是黃道吉日,,李鴻章使團一眾便順應“天意”,,在當天登上了輪船招商局的“公義”、“禮?!眱伤疑檀?,期盼著這次談判能得到蒼天護佑。但實際上,,至 15,、16 日輪船才正式駛到天津白河口外。換言之,,16 日才算是船只出海的正式日期,,到 19 日早上約 8 時直達馬關(guān),。然而,比起第二次由上海到廣島的使團仍然少了一至兩天船程,,而且不用在神戶換船,,較為節(jié)省時間、降低風險,。在馬關(guān)談判對于年事已高的李鴻章來說,,無疑是個較舒適的安排。總而言之,,“馬關(guān)”這個談判地點是一個能夠響應雙方需求的選擇,。歷史的一個迷人之處,是基于各種歷史材料的推理,,其中使用的技巧和偵探查案相同,。可惜的是,,我們無法讓時光倒流,,重返現(xiàn)場、進行實驗,,所以這些推理或多或少都需要想象,。這些依靠有限史料而來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歷史的畫面,?!办盼湔摗彪y免讓人聯(lián)想到李鴻章當時的心境。試著想象,,李鴻章在談判期間進出會場時,,每天看到海峽上殲滅自己艦隊的軍艦,只能說是百般滋味在心頭,。畢竟兩國改革的起步時間相仿,,結(jié)果卻是如此不同。“河豚論”則為議和添上了幾分黑色幽默,。我們又可以幻想一下,,伊藤博文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請習慣熟食的李鴻章吃河豚刺身,,就有如要李鴻章簽“難以咽下”的《馬關(guān)條約》一樣,。而占據(jù)上風的伊藤博文在品嘗河豚時,又怎么不會想起 1864 年的屈辱,?英,、美、法、荷四國聯(lián)合鑒隊為“攘夷”,,將炮口指向馬關(guān),。伊藤和井上聞多的長州藩士竭力試圖阻止開戰(zhàn),但是他們的努力失敗了──馬關(guān)的炮臺被轟得粉碎,,幕府不得不為此承擔 300 萬美元的賠款,,直到 10 年之后才被繼起的明治政府還清。在這一刻,,伊藤口中的河豚肉會否代表著苦盡甘來呢,?由于數(shù)據(jù)的不斷更新,我們得以在兩大主流說法以外,,另外提出一種說法,。從國際局勢的轉(zhuǎn)變與中日雙方在第二次會面的狀態(tài),以及把視線稍稍移向陸奧宗光,,將選址與會面雙方分秒必爭的心態(tài)聯(lián)系起來,,敘說出故事的另一角度。我們可以多一種選擇來自行比較,、反思──官方說法或大眾所接受的說法,,是否一定是最合理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