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門螺旋桿菌病的不良預后是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粘膜組織中,,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癥狀為:食后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癥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欲減退等,。有些病人還可出現反復發(fā)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據日本九州大學最新研究發(fā)現,,具有傳染性的幽門螺旋桿菌病可能引起胃癌。研究人員對1000多名中年男性進行了為期14年的跟蹤調查,。調查期間,,共有68人被確診為胃癌。研究人員在排除其他影響胃癌發(fā)病的因素后發(fā)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未受感染者的2.7倍,;吸煙者的患病風險是不吸煙者的1.8倍,;兩者兼具人群罹患胃癌的風險是既無感染又無吸煙嗜好者的11.4倍。研究人員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fā)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這種經口傳播的細菌把胃癌變成了一種傳染性疾病。 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臨床過程是這樣的:幽門綜旋桿菌經口到達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經數周或數月引發(fā)慢性,、淺表性胃炎,數年或數十年后發(fā)展成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導致胃癌最危險的因素,。專家們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fā)生,。 幽門螺旋桿菌病病是后天傳染的,,這一點已是各國學者的共識。其傳播方式還不十分明確,,但最可能的途徑是口棗口,、糞棗口傳播,已有以下實驗可以證明:1.利用PCR從病人唾液,、牙斑和糞便中檢出幽門螺旋桿菌的DNAA,;2.從牙斑和糞便中分離出幽門螺旋桿菌;3.從同一家族多名成員的排泄物中分離出相同的幽門螺旋桿菌菌株,。 幽門螺旋桿菌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地區(qū)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說是成年人中最廣泛的慢性細菌性感染,??偟内厔菔牵河拈T螺旋桿菌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發(fā)展中國家約為80%,,發(fā)達國家約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國的感染年齡早于發(fā)達國家20年左右,,20歲-40歲感染率為45.4%-63.6%,70歲以上高達78.9%,。另外,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區(qū)。 同其它消化道傳染病一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預防的關鍵是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如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飲食尤其是進食生冷食品要講究衛(wèi)生,,集體用餐時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選擇,,家里有幽門螺旋桿菌病患者時應該暫時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有許多方法,,如活組織鏡檢、幽門螺旋桿菌的分離培養(yǎng),、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尿氨排出試驗,、血清學試驗以及多聚酶鏈反應等,。不同醫(yī)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數醫(yī)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異,、快速的,,有些是無創(chuàng)傷的。專家們告誡患者,,如感覺胃部不適,,應到大醫(yī)院去作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查,以便及早用藥,,及早從消化道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以防止發(fā)展成嚴重的胃部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F在一般的治療原則是以兩種抗生素加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常用抗生素羥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喹諾酮類等。療程2周,,停藥一個月后復查,。患者到醫(yī)院檢查后,,應按照醫(yī)生的指導堅持服藥,,并及時檢查療效。 目前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不規(guī)律抗菌,,容易造成HP變性成球菌,,形成一種自我保護,。近年來,有人認為:幽門螺桿菌球變也是導致胃癌高發(fā)因素之一,,所以希望大家引起足夠重視,。一定要找專科醫(yī)生規(guī)律抗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