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柜說千古 杜 文 杜文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陜西省文物鑒定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柜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貯物家具,,《莊子》中已有“負(fù)匱(柜)”之語,至唐代柜子更為常見,,敦煌出土的《分家書樣文》記載有“箱柜無私,,蓄積不異”之語,另外敦煌文書中有“拾碩柜壹口,,象鼻,、曲并全”,“象鼻,、曲”應(yīng)該指柜子上鎖用的配件,。在唐代兩京的考古發(fā)掘中,在西安與洛陽都曾出土過唐三彩錢柜的模型,,近年西安曲江新區(qū)考古出土一件帶有模印錢文的漢代綠釉陶錢柜模型,,幾種出土實物加以比較,可使人對古人的工巧心思與錢柜的造型演變可窺一斑: 西安曲江出土漢代綠釉模印錢文錢柜 柜體長 33.3厘米,,寬 20厘米,,通高 21.5厘米,柜門長 8厘米,,寬 6.5厘米(圖1),。出土于西安南郊曲江雁鳴小區(qū)漢墓群,,由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發(fā)掘,,目前展出于秦二世陵博物館曲江新區(qū)出土文物展覽館。 圖1-1 漢代綠釉模印錢紋錢柜 這件錢柜尺寸較大,,由破碎件修復(fù)而成,,紅陶胎質(zhì),表面所施低溫綠釉普遍剝落,,柜內(nèi)無釉,。造型采用了帶四足的臥柜形式,由陶質(zhì)柜板粘合而成,,柜頂開有一處長方形狹小開口,,最為難得的是柜表和正面柜板均凸印有15枚錢紋裝飾,均是劃長方形框線,,其內(nèi)劃出米字形的槽線,,在劃線位置上有規(guī)律的裝飾有15枚凸起錢紋,可惜模印較為模糊,,似為王莽時期錢幣而非常見的漢代五銖錢文,。鑒于這件漢代綠釉錢柜造型罕見,雖然屬修復(fù)件,2010在文物定級時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日本愛知縣陶磁資料館藏綠釉錢柜:此件錢柜為日本建筑家茂木計一郎收藏的中國古代建筑明器系列藏品之一,,于2007年與其他百余件藏品一同寄贈給愛知縣陶磁資料館,并在2008年以特展形式展出,。該件綠釉陶胎錢柜高15厘米,,長24厘米,寬20.5厘米,,造型亦作臥箱形,,四足。柜面也有劃刻出米字形槽線圖案,,并有圓形泥片貼飾,。柜面有模擬金屬圓泡釘?shù)馁N飾。對鎖合結(jié)構(gòu)也粗率予以表現(xiàn),。紅陶胎,。它與西安曲江出土錢柜雖然大致近似,但四足紋線與北朝時期北方石榻或石棺床裝飾更為近似,,柜身較淺,,年代似可定為北朝時期。 西安王家墳唐墓出土唐三彩錢柜 長15.5厘米,,寬12.1厘米,,高13.3厘米,1955年西安市王家墳唐墓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圖2),。柜子作四足臥柜樣式,附有小蓋可以揭啟,,正面柜面貼塑有帶聯(lián)珠的獸面裝飾,,帶有西亞來的異域色彩,柜足粗壯,,并有圓形堆塑裝飾,。白色陶胎,柜足涂飾藍色釉,,柜板涂飾黃釉,,柜面有寶相花和團花裝飾,造型制作異常精致,,加上三彩釉和紋飾,,顯得富麗華貴。此柜的柜蓋和和正面柜板殘痕呼應(yīng),,應(yīng)該是供上鎖之用,。 圖1-2 錢柜頂面 圖2 日本愛知縣陶磁資料館藏綠釉錢柜 圖2 西安王家墳唐墓出土唐三彩錢柜 洛陽金家溝唐墓出土唐三彩錢柜 1930年洛陽金家溝出土,,高17.8厘米,寬21.5X16.6厘米(圖3),。這件錢柜保存更為完好,,從柜面的帶孔附件看出西安王家墳唐三彩錢柜殘缺了的上鎖附件原貌。柜足貼塑四枚一組的泡釘,,四面裝飾圓形龍首,,上部劃有三角形幾何紋,并涂飾以黃,、綠,、褐等色釉,顯得華麗異常,。底部露胎,,白色陶胎。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圖3 洛陽金家溝唐墓出土唐三彩錢柜 由于兩件唐三彩錢柜的鎖合設(shè)施或有殘損,,或塑造比較粗略,使人不易理解唐代錢柜的具體鎖合用法,,因此對比一件現(xiàn)代仿燒的唐三彩錢柜(圖4),,可以看出仿制者沒能正確塑造鎖合部位,把原件的殘缺部位加以模仿,,甚至表面還施了彩釉,,露出了仿品的馬腳。其實把錢柜的鎖合部位與唐代帶鎖具的寶函比較可知,,敦煌文書中記載的唐代柜子設(shè)有“象鼻,、曲”確有其物,參考甘肅涇川縣大云寺出土唐代延載元年(694年)舍利寶函上的鎖具結(jié)構(gòu),,可知唐代錢柜的鎖合也大致如此,,唐代錢柜的板面上須有安裝掛鎖的環(huán),,與柜蓋的固定裝置互為呼應(yīng),。 圖4 新仿唐三彩錢柜,在鎖合部位模仿錯誤 圖5 甘肅涇川縣大云寺出土唐代延載元年(694年)舍利寶函上的鎖具結(jié)構(gòu) 比較上述幾種漢唐釉陶錢柜,,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地方,,錢柜竟然在千年的演變中一直沿襲了四足臥柜的造型。相信見過帶鐵葉和泡釘裝飾的舊式木柜,、木門扇的人很容易理解,,漢唐釉陶錢柜所模仿的應(yīng)該就是同時期的木質(zhì)錢柜,上面的圓形堆塑,、泡釘,、鎖合裝置應(yīng)該原為鐵,、銅之類金屬加固件和鎖合件。古人將雕塑與釉彩裝飾相結(jié)合,,在逼真模仿錢柜實物的同時,,把漢唐時期崇富的社會習(xí)俗與厚葬習(xí)俗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 本文已經(jīng)獲得作者授權(quán)樂藝會發(fā)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轉(zhuǎn)發(fā) 謝絕不經(jīng)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