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10-22 這兩年,,「喪」這個字好像已經從流行語的排行榜上落后,,但年年都會出現一部特別喪的電影,提醒我們,,人生確實有些時刻讓我們感覺灰暗,,好像天都要塌了。 比如幾年前的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女主一子三十好幾,,在只賣100日圓商品的便利店打工,人生沒有目標,,每天得過且過,、不修邊幅。好不容易談了戀愛,,對方卻出軌,。 今年,姚晨主演的電視劇《送我上青云》,。女主盛男外表光鮮,,實際上感情不順,在家庭中又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本以為還能一個人堅強,,卻被診斷出得了卵巢癌,好像人生的低谷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近期,臺劇《俗女養(yǎng)成記》探討的年齡更廣,,女主嘉玲奔四,,身邊有一個不跟她結婚的男友,工作上還得幫老板照顧小三,。親人以她始終未能成家為恥辱,,從未真正尊重過她的個人意愿,。 談到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好像近年爆火的喪劇多是以女性為主角,,那男性到哪里去了?難道只有女人活的喪,,男人百「喪」不侵嗎,? 如果人生注定過得喪,我們該怎么面對可能到來的喪,?又該怎么走出喪的陰影,? §喪=失去+因失去引發(fā)的悲傷如果我們要討論「喪」,我們得先說清它是什么,。 當我們試圖厘清「喪」的意涵,,我們會發(fā)現個字簡直太生動了。 「喪」這個字怎么來的呢,? 《說文解字》寫道:「喪,,亾也。從哭從亾,?!?/p> 「亾」是「亡」的異體字,,意思就是「失去」,,所以我們說喪失,喪跟失是同個意思,。 「失去」總是發(fā)生在我們的生活中,,給我們帶來各種痛苦。 生老病死,,生使我們失去永恒的平靜,;老意味著我們失去青春;病指的是我們失去健康,;死亡可能是我們失去擁有的一切,,或者我們的至親離我們而去。 喪是「哭」部,,你不妨轉幾個角度看,,是不是很像一張難過的表情呢?我們臉上的每個部分皺在一起,,顯示我們連自己面部表情都控制不了,。 當我們非常沮喪,非常傷心,,我們失去的太多了,,特別是失去對自己的控制,。 換句話說,真正的喪不只是一種心情,,也不只是我們失去了什么,。而是兩者同時發(fā)生,我們因為失去而引發(fā)一種難過的心情,。 比如對久病在床,,選擇安樂死的病人,死亡是解脫,,而不是一種失去,。他在心情上可能一點都不喪。 對于一個自怨自艾的人,,也許在客觀環(huán)境中,,他其實擁有很多,但他就是無法學會滿足,,他就是經常讓自己陷在情緒里,。其實只要他轉換一個心態(tài),他會發(fā)現自己根本沒失去什么,。 不過,,有個跟喪相關的概念要好好厘清一下,就是抑郁癥和抑郁情緒,。 抑郁癥有明確的衡鑒標準,,以及治療方法。抑郁癥不只是心理問題,,還包括大腦化學物質分泌等生理問題的影響,,需要就醫(yī)診治。 另一方面,,一個人剛失戀,,他做個抑郁量表可能呈現重度情況,但實際上誰失戀的時候不會低潮呢,?這時就說這個人有抑郁癥,,顯然是不客觀的。 所以我們平常說的喪,,更像是抑郁情緒,,來自外在事件,但不同于抑郁癥,,來自不可抗的生理原因,,需要就醫(yī)治療。 §喪是常態(tài),永遠不喪才是變態(tài)我們不可能不喪,,除非我們一不會失去,,二不會有悲傷的情緒。 但這兩者我們都做不到,,就像「凡人皆焦慮」,,只是有的人現在不焦慮。 存在心理治療宗師羅洛?梅(Rollo May)在《焦慮的意義》中談到,,所有的人,,在你的天性中,你就是一個會焦慮的動物,。 如果有一個人,,他完全不焦慮,那他基本上可能就不是個人,,可能是個機器人,。 在這里,羅洛?梅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現在那么多人花錢上課,,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在于現代的心理學家不把焦慮,、悲傷,、煩惱、喪等負面心理作為一個壞的,、應該被摒除的缺點,,或者視為是一種病。 喪是人的本質之一,,喪有時讓我們陷入一些困境,,但這些困境來自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處境,。 比如《送我上青云》的女主,,她叫盛男,這個名字來自父親的期望,,希望她是個男孩,,結果生出來是個女孩。父親很失望,,于是只好寄望這個女兒能「勝過男孩」,。 盛男就在這種氛圍中成長,努力成為父親要她成為的人,,一個能勝過其他人的菁英,。 設想一下,如果你跟盛男一樣,有個事事要求你達成他要求的爸爸,。 當妳讀書的時候,,爸爸要求你十點以前回家,這是一種現實處境,,你不愿意就會不開心等負面心理,,但這種不開心并沒有辦法避免。 就像我們不能避免因為沒按時交報告,,可能被老師打低分的焦慮,;因為偷懶,所以可能被長官指責的擔憂,;因為自己的錯誤,,導致很可能被眾人批評的愧疚。 我們活在一個群體的社會里面,,我們總是會遇到這些事情,。更何況我們生來就是一頭會焦慮的動物。 §喪是常態(tài)的背后:我們是怎么被一點一點養(yǎng)喪的,?當我們意識到喪是失去與負面心理的總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失去和負面心理也是常態(tài),。 學會面對失去跟情緒管理,,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從我們出生,,我們經歷和父母的分離,。 我們對自己認識越來越多,然后開始我們品嘗到自信,,又在失敗中品嘗到自卑,。 在嫉妒和與別人比較的心理,我們看見自己的自私和別人沒什么分別,。 當我們受到攻擊,,我們會有仇恨,很多很多事情都在說明我們跟別人差不多,,我們并不特別,。 這就是所有喪的根源,我們發(fā)現自己不特別,,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 這時我們有兩個選擇:「戰(zhàn)斗」或「逃跑」。但我們的社會往往相較于逃跑,,更加不鼓勵戰(zhàn)斗,。 對父母要順從,、對長輩要恭敬,即使在外頭被欺負了,,有的大人卻要我們先檢討我們自己,,而不是去責怪加害人。 漸漸地,,有越來越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跟《送我上青云》和《俗女養(yǎng)成記》的女主一樣,,她們畏懼沖突,因為在她們心中,,「沖突是不好的,,沖突的我就是個不好的人」。 既然沖突行不通,,那選擇逃跑顯得順理成章,。 記得有個議題一度上了微博熱搜,「如果別人跟你孩子要玩具,,你孩子不給,,你會怎么做?」 想想真是奇怪的一件事,,孩子明明不想把玩具給別人玩,,大人憑什么要孩子表現出大人違背自己的意愿,扮演大人想要的樣子呢,? 除了人生逃不了的倒楣事,,讓我們喪。其實從小到大,,多少大人在把我們往喪的邊緣推過去,。 盛男工作強勢,其實只是習慣扮演父親想要的優(yōu)秀女兒,。在親密關系方面,,她始終是卑微的,就像面對父親一樣,。即使最后她想突破自己,,主動要和男人發(fā)生關系,對方卻選擇逃避,,留下悵然的盛男,。 然而,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卻不愿意去挑戰(zhàn)自己,。對,!我們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喪。 就像盛男和嘉玲,從小到大都順從你的父母,,把自己掏空,,和父母之間的沖突就不會存在,也不會因此而喪,? 但這樣的你算什么,?你生來就是別人的玩具嗎? 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活出你自己,,誰都能騎在你頭上,。奪走你的東西,讓你品嘗失去的痛苦,,讓你皺起一張很喪的苦瓜臉,。 所以如果我們要從喪之中走出來,我們一是要接受喪的常態(tài),,二是我們要懂得分辨那些把我們推向極喪深淵的人,。 我們可以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做自己的路上摔跤,,然后我們因此埋怨,,這都好過我們放棄活出自己,讓別人把我們推向那些不屬于我們的喪,。 你看那些表面一帆風順,,一個挫折就倒地不起的人,往往他們過往的人生都架構在別人的認可上,,少了別人的認可,,他們就會一喪不起。 相反地,,一個成熟的人,,他也會有喪的時候,但他再喪也能收拾起自己的生活,,因為那是他的生活,。今天他為自己喪,改天他就能從自己身上找到出路,。 §喪是最好的老師前面我們厘清了喪的意涵,,以及喪有內和外兩方面的成因。那么當不可避免的喪來臨,,我們該如何度過喪的沖擊,,繼續(xù)前行? 底下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一點建議,,希望幫你度過難關:
美國哈佛大學旗下NGO組織做的一項「家庭晚餐計畫」(The family dinner project)調查發(fā)現: 一周五晚跟家人共同用餐的孩子,,更不容易產生與喪相關的抑郁情緒,自然也更加不會產生酗酒,、暴飲暴食等為消除抑郁引發(fā)的壞習慣,。 喪的人,他們大多內心都很孤獨,。無論表面如何光鮮亮麗,,平時看起來人緣多么好,他們和這個世界涇渭分明,,無法跟任何人建立起深層的關系,。 這是因為深層的關系需要自我坦露,可是當我們自覺喪是不好的,,我們便容易把喪的一面藏起來,,以免造成別人的「麻煩」。 如果我們從小能在家庭中,,建立起一個常保溫暖,,如保溫箱一樣的家庭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我們經常能通過晚餐時間,,大家不只是吃飯,,而是利用這段時間分享每天生活點滴,以及一些心事,。 我們會更愿意相信,,喪不是世界末日,我們能夠得到支持,。 與此同時,,如果你發(fā)現自己家的餐桌氣氛很冰冷,天天一起吃飯讓你如坐針氈,,我想這是個警醒,,我們需要主動去探求讓我們安心的關系。 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的父母,,但我們可以為自己謀求生路,,避免讓喪成為一種習慣。
法國哲學教授柏尼菲(Oscar Brenifier)曾經在一次國內的講座中,,問現場跟父母一起來聽講的孩子:「你為什么來這里?」 孩子大多回答:「爸爸(或媽媽)帶我來的,?!?/strong> 柏尼菲回答:「所以你自己不想來?如果你不想來,,你為什么要來,?」 柏尼菲對孩子的回答再三追問,。有的孩子啞口無言,,有的孩子著急的哭了,。 柏尼菲不是在攻擊這些孩子,但在這些孩子看來,,他們受到攻擊,。 對于這個情況,柏尼菲每每嘆氣,。 柏尼菲嘆氣是因為,,他看到有太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們習慣配合別人,。 更糟糕的是,,他們不習慣反思,不知道大人的提問不是命令,,他們可以反問,,也可以反駁。但那些被大人管大的孩子,,他們很害怕面對大人的問題,,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和大人意見相左,,得到的不是尊重與討論,,而是斥責與命令。 當一個人無法辯證性的去看待自己,,與他人進行辯證性的討論,。他的思考往往以服從的形式出發(fā)。真實的想法和愿望積在心中,,讓人更容易陷入喪的狀態(tài),。 如前文所述,我們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把自己的生活交在別人手中,,這種失去會讓我們不舒服,組成喪的感受,。 走出喪,,不是去攻擊別人,而是我們能夠據理力爭,,為自己的生存空間爭一塊該有的領地,。我們去追問,我們去解答,,我們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 當我們?yōu)樽约号?,即使辛苦?strong>我們反而能甘之如飴。
你還記得上次分手嗎? 分手的理由,,理由本身可能就是一個搪塞的謊言,,如果我們糾結于那個理由,其實并不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有時我們得接受,,接受世上總有我們不明白的道理,有我們不明白的人,。有時我們糾結在理由中,,我們就會開始喪,特別是我們對理由感到不滿意的時候,。 這時,,如果我們不去追問那些假想的理由,就像假想為什么對方要跟我分手,。而是接受我們不懂這個人,,接受他走了的事實,我們可以更多避免出于假想的自我攻擊,。 我們可以把更多心力用在前進,,而不是在失去中強求理解。 §結語:把喪當一回「事」我們會有喪的時候,,但我們不等于喪本身,。就像我們會有做錯事的時候,但不等于做錯事的我們就是個錯誤,。 我們會喪,,但我們也會走出喪。 如果我們想要順利的度過喪,,我們要試著了解哪些人在推我們走向喪的深淵,,我們要試著遠離他們,包括我們的親朋好友,。 同時我們要盡早覺察真實的自己,,為自己而活。 因為一個失去自己的人,,他永遠不可能走出失去帶來的喪,。 唯有我們活出自己,那么我們就能化挫折為力量,因為我們能在短暫的喪中看見自己的成長,。我們沒有失去控制,,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作者:高浩容,,哲學,、教育雙博士生。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監(jiān)事,。著有《煩惱心理學》,、《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等書?,F居上海,專職咨詢與寫作,,公眾號:高浩容的小酒館排版:Surviv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