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含蓄:獨看寒江雪 馬遠,,南宋四大家中著名的一位山水畫大師,。他自幼有著良好家世與淳厚家風的熏陶。從他的祖父到他的兒子,,一連出了幾位當時赫赫有名的畫家,。而馬遠本人的一幅《獨釣寒江圖》,也被后人認為是意蘊妙絕,,回味悠長,。 自五代、十國以來,,山水畫就多用“全景式”,,而馬遠獨辟蹊徑,他善于“從細微處見全貌”,,在取景上多以小見大,,只畫其中的一部分來引申全部景觀,因此有一美稱“馬一角”,。后者常評價他的畫為“殘山剩水”,,這“殘”“剩”用字的斟酌,,恰恰體現(xiàn)了馬遠畫風的獨特之處,。 這幅《獨釣寒江圖》乍一看只有寥寥數(shù)筆,也沒有其他景物,,僅一人一舟一釣竿而已,,顯得畫面有些單調。但細看之下,,無不令人拍手稱絕起來,。以山水畫聞名的馬遠,在這幅圖里著墨水波卻只有淺淺淡淡的兩劃,。 沒有柳宗元原詩中寫的“千山”“萬徑”,,也沒有點題的紛紛揚揚的雪花,只有一孤獨釣叟,,但卻令人感到了無限孤獨之意,,很好地表現(xiàn)了柳宗元詩中的場景。大片的留白和僅僅兩筆的波紋似乎能讓人放眼于整個遼闊無垠的江面,,從而更加令人體會這一作品形象的凄寂與空靈,。 而這作品能流芳百世的原因遠不僅僅于此。雖然乍一看寒江圖的畫面很簡潔,,但細節(jié)卻極其精細,。無論是垂釣老兒手中那支魚竿的物理結構,還是他衣服上的褶皺,,都精致到讓觀者嘖嘖稱奇,。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馬遠的作品畫面簡潔不是因為他不重于細節(jié),,反而正是因為太在意畫面精細,又唯恐想表達的想法太多會讓整體顯得繁瑣,,才在畫作結構上有此獨特巧思,。 這也恰好表現(xiàn)了我國與其他文化區(qū)別開來的一個專屬的特點:含蓄美。情感不能直白地表達出來,,要用深落潭水的桃花、猶如鋪了一層白霜的月光,,和自己發(fā)間缺少的那枝茱萸來證明,。 志向亦是,要用無處安放的劍氣和破敗的茅草屋來體現(xiàn)筆者的不得志與心懷天下,,更要循著朱門的酒肉臭來抨擊黑暗官僚主義,。 無論是在古代的詩歌或是文章里,因為以含蓄美為貴的習慣,,中國人慢慢地有了一套很完備同時很優(yōu)美的意向體系,。譬如最常見的月亮象征思念與團圓,植滿青青柳樹的田間小路象征著別離,,又或是深奧一點的黍離代表著國仇家恨,。 也許當下有些人會覺得繁瑣或不適用于日益開放的社會,但這幾千年的積淀是萬萬不能摒棄的,。我們不能因為在各國文化相互溝通更流暢的大背景下,,以淺薄的知識妄加評判這長久下來的精神共鳴。 就像馬遠的寒江圖,,這種看似縹緲實則意境悠長的作品實屬難得,,何況在八國聯(lián)軍燒殺搶掠時它還曾流落海外。所以,,我們更要看重我們的文化保護,,一份獨特的文化是全人類的燦爛瑰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