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神話是世界上流傳最廣泛的神話之一,,中國學界對洪水神話的關注始于梁啟超在《太古及三代載記》中所作的《洪水考》。而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稱得上是中國洪水遺民神話研究的劃時代之作,,該文推測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起源于中國的西南,進而傳播到四方,。40年代聞一多的《伏羲考》將48篇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洪水遺民神話異文,,與中國古代文獻、相關考古資料等等,,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比較研究,。這以后,,“洪水遺民”即“洪水過后僅遺的人傳衍人類”這一神話母題就成為了廣大學者探討的一個重點,。彝族洪水神話不僅流傳地廣,而且不同支系不同地區(qū)流傳的文本存在差異,。因此,,為了探究彝族洪水神話文本的內(nèi)涵,,及其流傳演變,本文將從文本自身內(nèi)容出發(fā),,進行對比和闡釋,,因為“對于神話學研究的兩個視角:文本和語境,神話文本應該才是神話學研究的本體,。神話的意義存在于文本之中,,神話文本是傳承活動的對象與內(nèi)核”(陳建憲:2003)。 一,、彝族各地洪水遺民神話的文本概述 流傳于四川大涼山的《洪水泛濫的故事》講述了: 很久以前,,居木三兄弟將天神恩鐵古茲派來收財物的使者殺死了,埋在土坑里,。后來恩鐵古茲知道了實情,,就派撮卻阿媽到人間報復三兄弟,于是居木三兄弟頭天耕好的地,,晚上都被撮卻阿媽還原,。連續(xù)幾天都這樣,三兄弟很納悶,,于是決定趁夜晚來看個究竟,。他們埋伏在地邊一會兒后就看見了一位白頭發(fā)的女人趕著一群豬,在耕過的地里亂拱,。三兄弟十分生氣,,一把抓住她,大哥說:“把她殺了吧,?!崩隙f:“把她捆起來打一頓?!崩先f:“打也不要打,,殺也不要殺,好好的問一問,?!庇谑谴蠹议_始審問,撮卻阿媽說:“天神已經(jīng)知道你們殺死使者的消息,,現(xiàn)在決定放九個海子的水來淹沒人間,。”三人很害怕,,要求撮卻阿媽告訴他們避洪的方法,。阿媽對三人說:“大哥住銅柜,老二住鐵柜,,老三住木柜,?!焙樗畞砗螅挥欣先哪竟衤湓谝蛔呱缴?,生存了下來,。在居木老三救下的動物的幫助下,他終于娶到了天神的三女兒,,并從天神那里得到了許多工具,、牲畜和植物的種子,于是人間又變得繁榮起來,?;楹筇炫氯齻€兒子都是啞巴,動物們把從天神處偷聽到的治療辦法告訴了居木:把三個啞巴兒子叫在火塘邊,,把三節(jié)竹子放進火里燒,。等到第一節(jié)竹子燒爆后,大兒子驚得一跳,,叫了聲“阿自各”,,成了彝族的祖先。二兒子聽到竹節(jié)的爆炸聲后,,叫了一聲“則良呢”,,成了藏族的祖先。三兒子聽見爆炸聲,,叫了一聲“哎啾,,他成了漢族的祖先。 這則故事廣泛流傳在大涼山的各縣和地區(qū),,除了名字翻譯有別外,,故事主體情節(jié)都相同。 流傳于云南紅河州的彝族史詩《尼蘇奪節(jié)》講述了: 龍王的兒子造了天地萬物,,又用泥土造了獨眼人,。在獨眼人時代后期,人類變得無人性又無仁心,,天神大怒,,降下洪水滅絕了獨眼人,只有娥瑪姐弟心地善良而被神魚所救,。兄妹二人通過滾石磨,、簸箕等儀式結為夫妻,開創(chuàng)了直眼人時代,。若干代后,,直眼人又變壞,天神又降下洪水消滅了直眼人,只有好心的杜姆由于天神的幫助乘木柜得以生存,。獲救之后,天神將杜姆變成了小伙子,,并與三個天女婚配,,生下九男十二女,開創(chuàng)了橫眼人時代,。橫眼人與天上通婚二十四代以后,,天上撤掉天梯,彝族才在地上彼此開親,。 云南楚雄彝族史詩《梅葛》講述了: 遠古沒有天地,,格滋造了天地。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變成三代人,。天神要換人種,武姆勒娃見學博若有五個兒子,,一個姑娘,,就變成熊,翻平了五兄弟耕的田,。五兄弟下扣捉住了熊,。老大到老四都對熊很兇,只有老五對熊好,。熊為了報答老五,,在洪水來之前,叫大的四兄弟造金,、銀,、銅、鐵柜子避水,,給老五葫蘆籽讓其種出葫蘆后,,和妹妹住進葫蘆里避水。洪水來臨,,大的四兄弟都被淹死了,,只剩下老五兄妹兩人。哥哥河頭洗身子,,妹妹河尾捧水吃,,吃水后就懷孕了,生下怪葫蘆,,劈開葫蘆,,里面走出很多人,他們成了彝族、漢族,、傈僳族,、白族等的祖先。 云南楚雄彝族史詩《查姆》講述了: 洪水時代,,其他人都坐在金,、銀、銅,、鐵船里被洪水淹死了,,只有好心的阿樸獨姆和妹妹用葫蘆避洪水,所以得以幸存,。兄妹二人通過滾石磨等儀式的考驗,,最后成婚傳人煙。生下18個男孩,、18個女孩,,都是啞巴。后來孩子們因竹子燒爆而受到驚嚇就都會說話了,。于是他們成為彝族,、哈尼族、漢族等的祖先,。 貴州畢節(jié)彝族史詩《洪水泛濫史》講述了: 篤慕三兄弟,,在洪水泛濫時,老大篤慕格坐在榆木桶里避洪水,,篤慕沙坐在杉木桶里避洪水,,篤慕俄坐在竹桶里避洪水。金甲老仙給善良的篤慕俄一個雞蛋讓他夾在腋下,,并說等孵出小雞就把桶踢開,。洪水過后世上只剩篤慕俄。篤慕俄娶了三位天女,,生了六個孩子,,被稱為彝族的六個祖先。 新平彝族的《天蛋》神話講述了: 古時天地未分開,,人神住一起,。后來人神成仇家,神發(fā)洪水將人類淹沒,,只有以木桶避水的查決幸存,。神將天女的天蛋帶到人間來孵出了一個小天女。老查決后來鉆進天蛋,,出來時成了小男孩,,天女只喂六天,,小男孩就成了小伙子,于是人間的男子得以和天女成婚,,人類就繁衍了,。 將以上流傳于云、貴,、川等地的彝族洪水神話文本進行比較,,概括如下表: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文本都描述了洪水給人間帶來了大災難,,人間只剩下一人或兄妹,而他們都具有心地善良的優(yōu)良品德,,通過與天女結婚或兄妹婚配而繁衍了人類,。這類神話文本最大的共通之處在于將洪水神話和族源神話緊密結合了起來,流傳在各彝族地區(qū)的洪水神話內(nèi)容中都談到了彝族的起源,,無論是居木(杜姆,、阿樸獨姆、娥瑪,、篤慕),,還是他的子孫都被認為是彝族的祖先。 不同之處在于洪水神話中僅遺的人又繁衍人類的途徑分為兩種:天女婚,,如《洪水泛濫史》等;兄妹婚,,如《梅葛》、《查姆》,,其中天女婚居多數(shù),。另外,神話文本中避洪的工具及生出的后代都有所不同,。 二,、彝族洪水遺民神話的文本闡釋 列維.斯特勞斯認為:“神話不依賴民族語言,神話故事的結構本身就是意義的呈現(xiàn),。因而神話是超越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意義載體?!鄙裨捨谋镜囊饬x不僅存在于文本的普遍結構層面,,同時存在于文本的地方敘事層面。于是,,意義分析的工作就必須往返于文本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之間,,以求得二者之間的相互闡釋。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以上文本的比較深入地分析文本所透射出的文化涵義,。 (一)這類洪水神話產(chǎn)生的意識基礎 以上口傳文本所描述的洪水神話已經(jīng)處于神話時代與歷史傳說時期之間了,。它不再像英雄神話一樣把希望寄托在具有超自然力的英雄身上,它的主人公在洪水面前都表現(xiàn)出無能為力,,只能采取躲避,、順應的方法以求個人的幸存。這說明這一時期的神話描述更客觀和真實,,反映了這一時期彝族先民的思維方式已經(jīng)從原始思維進入了一個理性認識的階段,。他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面對自然界發(fā)生的災難,僅憑主觀的美好愿望是不能使他們擺脫困境的,,這就是這類洪水神話產(chǎn)生的意識基礎,。 (二)這類洪水神話影射出彝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 以上口傳文本中都提到了洪水中僅遺的人借助木柜、竹桶,、葫蘆等工具避洪而得以幸存,,影射出彝族先民對木頭、竹子和葫蘆的崇拜,。彝族大多認為祖先從竹而出或曾因受到竹的庇佑而得以幸存,,因而將竹視為祖先的圖騰。從圖騰的意義來看,,人的來源之地也就是人的最終歸宿之處,,因此,彝族認為人死后,,其靈魂也要回到竹祖先那里,,于是供奉竹祖靈位是川、滇,、黔,、桂四省彝族共同的習俗。但由于支系不同,、地域不同,,竹祖靈的形式有所差異,如云南祿勸一帶的彝族以紅綠線捆山竹條做祖靈;云南宣威的彝族以竹筒做祖靈;四川涼山的彝族以竹根做祖靈,。此外,,在以上流傳文本中還提到:生出的啞巴孩子都因受到竹節(jié)爆炸發(fā)出的聲響而驚嚇得發(fā)出了聲音,從這個情節(jié)也可以看出彝族對竹的崇拜,。 而對于木的崇拜除了與彝族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外,,也與彝族的原始宗教有關,如涼山彝族認為木頭做的器具具有一定的法力,,因此現(xiàn)在涼山彝族畢摩(巫師)在進行宗教活動時都必須借助樹的丫枝或枝葉等工具,。而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勺等也是用木頭做的,。 云南和貴州的彝族認為天地未分時的形狀像葫蘆,,人類就是從葫蘆狀的天地中誕生的,。此外因葫蘆腹大籽多,文本中從葫蘆里誕生出各個民族的祖先這一情節(jié)也隱喻了女性的生育過程,。 (三)這類洪水神話反映了彝族古代社會的婚姻形態(tài) 除了《尼蘇奪節(jié)》文本中提到了兩次洪水,、兩種婚姻形態(tài)外,其他流傳的文本所反映的婚姻形態(tài)可分為:兄妹婚和天女婚兩種,。 1.兄妹婚 我們可以較容易地看出以上文本中兄妹婚的故事情節(jié)是原始血緣婚和血緣家庭的反映,。盡管這些情節(jié)曲折地反映了血緣婚的事實,但是故事里強烈地充斥著非難血緣婚的思想傾向,。這是對群婚,、對偶婚取代血緣婚時彝族先民的道德、心理的曲折反映,。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原始時代,,姊妹曾經(jīng)是妻子,而這是合乎道德的,?!钡献蹇吹介L期延續(xù)的血緣婚的后代脆弱,。達爾文從生物學角度指出:“近親之間連續(xù)若干代的近親交配,,在同樣的條件下,幾乎永遠招致身體的縮小,,衰弱和不育,。”因此氏族實行氏族外婚,,禁止血緣婚,,認為兄妹婚是不合人倫、風規(guī)的,。同時我們看到文本中兄妹成婚后,,生下的后代都有弊端,不是啞巴就是怪葫蘆(有的是肉團等),,這些情節(jié)都是對血緣婚的否定,。因此,這類洪水神話不可能是血緣婚正流行時期的產(chǎn)物,,而應該是由第一階段血緣婚家庭過渡到第二階段氏族社會時期的產(chǎn)物,。 以上文本中的兄妹婚又可以分為兩類: A.對洪水后兄妹結婚的提議,主人公沒有太多的疑慮,。在當時的情形下,,他們?yōu)榱藗餮芎蟠妥匀辉谝黄鹆?。但是,,他們并不同床,,而是以無性的方式繁衍了后代,如《梅葛》中描述的哥哥河頭洗身子,,妹妹河尾捧水吃,,吃水后就懷孕了。從目前收錄的資料看來,,這類血緣婚故事非常少,。 B.對結婚一事,兄妹雙方或一方都表示反對,,但經(jīng)過神或動物的安排,,采用占卜、滾石磨等方式,,解除疑慮后就結婚傳代了,。這類兄妹婚故事具有普遍性,彝族洪水神話流傳文本中的兄妹婚多屬此類,。而讓人奇怪的是,,這些神話在否定血緣婚時,卻認為兄妹成婚是天神的旨意,,神的安排,。神意其實是氏族集體人意的折射:在特殊情況下,兄妹成婚是被允許的,,這種幻想有遺存的血緣婚為依據(jù),。各氏族婚姻形式的發(fā)展不平衡,錯綜復雜,,大多數(shù)實行群婚,,有的還殘存血緣婚,甚至在一夫一妻普遍實行的時候還有血緣婚的遺跡,。 此外,,兄妹多次拒婚后終于成婚,原因在于經(jīng)過多次占卜,,證明是天意要他們結合來繁衍人類,。占卜的方式主要以滾石磨為主。石磨的出現(xiàn)是進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時期,,母系氏族繁榮時代的表現(xiàn),。石磨研磨食物,提供的食物更為可靠,,對氏族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先民們對石磨熟悉又有感情,便把它神化了,。而洪水神話中出現(xiàn)了占卜,,說明原始宗教對神話有著深刻的影響,。實際上血緣婚、群婚,、對偶婚時期男女婚配是比較自由,,也不穩(wěn)定,用不著占卜,,那洪水神話中兄妹結婚為什么要占卜呢?當時的彝族先民在狩獵,、蓋房、出門,、戰(zhàn)爭之前都要占卜,。在幻想中,兄妹是否應該結婚,,是件大事,,也應該進行占卜,于是便把頭腦中存在的巫術觀念用上了?,F(xiàn)在,,川、滇,、黔各地的彝族在執(zhí)行婚嫁,、喪葬、搬遷,、出遠門等生活中的大事之前,,仍保留著需要畢摩占卜卦算吉兇的習俗,。 2.天女婚 彝族洪水神話各地流傳的文本中多為天女婚,。神女是新時期有聰明才智、自由地位的婦女的曲折反映,。地上男子與神女婚配,,有一夫多妻型,也有一夫一妻型,,這一婚姻形態(tài)反映出了對偶婚的特點,。 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神話中都提到了兄弟耕地的情節(jié),表明這類神話幻想扎根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土壤,。恩格斯說:“思維永遠不能從自身中吸取和引申出來的,,而只能從外部世界去吸取和引出存在?!鞭r(nóng)業(yè)與采集和狩獵相比,,提供的食物較為可靠,它促進了定居,,推動了制陶和畜牧的發(fā)展,,它在原始人觀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取代采集、狩獵的時期是新石器早期,,即對偶婚普遍實行的時期,。此外,天神嫁女,,陪送女兒許多牲畜,、金銀、植物種子這一故事情節(jié),,也正是私有財產(chǎn)出現(xiàn)之后的折光,。因此,這類洪水神話反映的社會婚姻關系已經(jīng)與以前大不相同,。 關于天女婚在彝族古代社會的具體所指,,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A.認為天上,指君王所在地,。古代彝族社會中,,部落首領與君王之間素有聯(lián)姻習俗,王國的君主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將聯(lián)姻作為一種手段,,選一女嫁與部落首領。而君主與部落首領之間的這種聯(lián)姻被神化為天地開親,。而天神派人到人間收取財物,,實際就是君臣關系的寫照。 B.認為天女婚指的是與北方部落的婚姻關系,。當居木向南遷徙時,,征服了當?shù)赝林褡澹ň酉聛砗?,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居木部落和當?shù)啬戏睫r(nóng)耕民族在生產(chǎn),、生活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而一個獲得勝利的征服者初期往往是不同被征服者締結婚姻的,,因為他們要保持自己在婚姻關系上的優(yōu)越感,。然而相同血緣內(nèi)部又不能通婚,所以只好保持和他們有聯(lián)系的北方部落的婚姻關系,。[9]根據(jù)彝族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記載,,筆者認為第二種解釋更為合理。彝族很重視等級觀念,,現(xiàn)代社會雖已經(jīng)消滅了階級差別,,但以前分屬于土司、黑彝和白彝、娃子等級的人,,除極個別人,,至今仍是不通婚的。因此,,筆者認為天神,、天女所居住的天宮,實指北方江河源頭之高原,。人間男子和天女通婚,,實質(zhì)是指南遷之古氐羌人群體與未南遷之北方群體通婚。 三,、彝族洪水神話文本的傳承和演變 呂微認為:神話的傳承和演變,,實質(zhì)上就是神話故事文本的重組和重構,通過發(fā)掘神話表層敘述的深層結構──神話原型,,將發(fā)掘出的文學原型與當下的文學敘述相對比,,從而使文本呈現(xiàn)出自身的歷時性深度。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相鄰近地區(qū)所流傳的洪水神話故事相似點要多一些,,而地緣距離遠的地區(qū)所流傳的洪水神話相異性要大一些。從文本的內(nèi)容方面可以發(fā)現(xiàn)流傳于各地的彝族洪水神話的基本結構是:洪水──遺民傳人(天女婚/兄妹婚)型的故事,,在此主體結構上,,不同的地區(qū)又附加上了不同的故事成分,如天女婚故事中加上了"難題求婚型",、"動物報恩型",、"遷徙神話"等亞母題神話成分。此外,,由于各地居住環(huán)境的不同,,四川涼山彝族經(jīng)常與藏族、漢族交往,,因此該地流傳的洪水神話中提到居木生出的后代是彝族,、藏族,、漢族的祖先,。而云南的彝族則經(jīng)常和漢族、傈僳族,、白族等交往,,因此流傳于該地的洪水神話中天女或兄妹生出的后代就是彝族、漢族,、傈僳族,、白族等的祖先。這些故事情節(jié)也是在神話的主體結構確定之后,,通過各地的流傳和演變,,而逐漸附加上去的,。 彝族洪水神話文本結構上的變化實際上是文化變遷中出現(xiàn)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不僅是不同地區(qū)文化共時性傳播所造成的橫向交融,,也不僅是同一地區(qū)文化歷時性發(fā)展所造成的縱向傳承,,它是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有機結合發(fā)展變化的結果,反映出了文化重構和文化疊合的實質(zhì),。 四,、結語 通過對不同文本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彝族洪水神話的發(fā)展線索:在舊石器晚期產(chǎn)生了洪水神話,。到新石器時代,,早期洪水神話或被加工,或者重組,、重構產(chǎn)生出新的洪水神話,,這是洪水神話的繁榮期。這個過程是以彝族先民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觀念信仰發(fā)展為基礎的,。在舊石器晚期,,原始人就以洪水故事為中心探索洪水起因、人類起源,、婚配原因,、族類起源等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以幻想形式加以解釋,。到了新石器時期,,隨著經(jīng)濟、思想,、宗教的發(fā)展,,彝族先民對上述問題的探討相應地擴展到農(nóng)業(yè)、牧業(yè)方面,,神化內(nèi)容具體了,,幻想成分相應減少了。而這些豐富的洪水神話對于我們研究彝族先民的生活,、宗教,、婚姻觀念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依據(jù)。 肖雪,,西昌學院彝文系 |